農學報導
成功・旗魚文化 | 倚漁而生的海岸小鎮
刊登日:108/09/23
568
「那時大船下水前,都會先在岸上灑糖果、灑紅龜粿!我們小時候就會跑去撿呀。」鎮上的人如此回憶起。成功鎮,臺灣東部最大漁港所在地,天然良港地形加上溫暖豐沛的黑潮流過,讓鎮上出發的漁船,百年來總是滿載而歸;「成功」之名與輝煌的漁業,如此相得益彰。
臺東縣成功鎮愛鄉協會
------------------------------
2008 年成立,宗旨為推動及保護鎮上歷史文化、特色產業、人文與自然資產,協會所在地為「成功故事館」。他們曾製作散步地圖、社區報等各類介紹成功文化的出版品,目前也定期推出漁村風情導覽行程。
站在「成功故事館」前,老舊但頗具規模的建築讓人好奇。「這裡是舊鎮公所,更早之前是市役所⋯⋯」還沒走進館內,臺東縣成功鎮愛鄉協會理事長鄭國正就已有故事可說;小鎮不小,沿著海岸山脈親近太平洋的緩坡散步而下,交通要道台11線從高處穿過,而最低處就是臨海的成功漁港。舊鎮公所剛好位在它們之間,愛鄉協會把成立以來,所收集的文史故事與一篇篇珍貴圖資都收藏在這。
「漁業就是我們的命脈!」館內巨幅介紹船長們傲人經歷的海報,讓人一眼就看見是什麼樣的氣魄引領這座小鎮。轉個身,還有阿美族傳統魚簍、被稱為海洋牧場的定置漁網模型等,一眼看去,故事館裡收藏了成功豐富、多元的漁業文化,「民國70 幾年,鎮上人口多達兩萬多人,幾乎每週、每月都在造新船呢!」
日治記憶下的成功鎮
豐饒的記憶當然不只收在館中,鄭國正邊說邊戴起帽子,迎向東海岸烈陽。他準備走往港邊,卻在一個彎道下坡前停住,指著一棟日式老屋說,「這是菅宮勝太郎的寓所。」
菅宮勝太郎,1921年擔任臺東廳新港支廳長。原來,成功鎮最初不叫成功,而是名為「新港」。相較於北方的成廣澳港,這裡是在菅宮勝太郎的治理時期才出現棋盤式街道及聚集民居,而漁港也是在此之後才挖深與浚疏航道。1945 年,國民政府來臺,新港更名為「成功」,漁港規模也日漸擴大,終於成為現在的東部第一。
「許多人還是習慣叫新港,漁獲上岸的地方也還是叫新港魚市場。」沿著斜坡,湛藍海洋與繽紛的漁船映入眼簾,一旁就是船隻靠岸、拍賣聲此起彼落的開放魚市。
漫步成功 看見在地旗魚文化
炸彈魚、破雨傘、鬼頭刀⋯⋯一隻隻鱗片閃耀、身影肥美的魚隻被送上岸,漁會人員即刻秤重,接著依序擺好,等候拍賣。現場有著忙碌卻歡快的氣氛,不只漁民與工作人員來回穿梭,前來準備購買的盤商和消費者也圍成人牆。「你不要以為這樣很多,其實這幾年漁獲一直在掉,2014 年時還有5,000多萬公噸的魚進來,但去年就只有3,000多萬公噸了。」、「你看過有部拍我們成功的紀錄片《戰浪》嗎?影片裡面有個很厲害的船長,他去年把船賣掉了。」
眼前一籃籃新鮮魚貨,數量竟不及過往的一半。「魚群消失,不只影響成功這裡,大家都在想辦法。」鄭國正解釋,「像是如果按照這個方式捕捉,就可以用比較好的價格賣到國外。」他指著漁港牆上一塊寫著「新港鬼頭刀FIP 漁撈日誌投放處」的鐵皮信箱。
FIP(Fisheries Improvement Project)是一種漁業改進計畫,類似生產履歷,需要生產者與販售者齊力合作。「現在大眾慢慢有環保的觀念,像是賞鯨碼頭旁有個海洋環境教室,他們也推廣很多跟海洋生態的相關知識。」
再沿港邊路走,會經過一間全臺唯一祭拜旗魚神的成功萬善廟。每年元宵,成功鎮民扛著木製旗魚神遶境。畢竟,旗魚就是成功港的驕傲,且這裡有獨步全球的「鏢旗魚」漁法;隨東北季風捲起凜冽的驚濤駭浪,鏢手們便出航應戰。這種需要熟練技巧、講求團隊默契的漁獵方式,是人與自然的正面交鋒,鬥智也鬥志。然而,在現代各類大型快速漁法的催逼中,這些勇猛鏢手的身影就如同他們的獵物般,也漸漸消失。
「站穩唷!」許多旅客正嘗試站上成功海洋環境教室前的模擬鏢台。海洋環境教室不僅安排鯨豚生態與在地旗魚文化的解說,更不定期推出體驗討海生活的遊程。當民眾跟著船長看見鏢台上辛勞的生活、發掘商業漁法的隱憂,也就同時理解傳統漁村正面臨的轉變。無論是老船長、海洋環境教室,或是成功鎮上的每個人,此刻似乎都期待著來訪的人能用不同角度,重新理解海洋文化與這個討海小鎮的真正價值。
距離臺東市北方大約50公里的成功鎮,是漫長海岸線上最吸睛的亮點。這裡不僅有著聞名全球的鏢旗魚文化、俯首可得的山海美景,更是個值得漫步停留、尋找故事的漁港小鎮。
在成功,各處景點步行距離皆在一公里內,是個尺寸袖珍且生活機能完善的小鎮。過去許多旅客離開臺東市後,下一站就直奔知名景點三仙台,往往錯過這個蘊藏豐富內涵的地方珍寶。來到成功,步行的速度剛剛好,不會錯過口感獨特的鬼頭刀蚵仔煎、彈牙旗魚丸,又可以瀏覽鎮上仍保持許多早期臺灣建築形式的街道風景。若是夏季來訪,踏上賞鯨船就能遇見海中悠游的鯨豚朋友們, 冬季漫遊則剛好能參與到鎮上的重要盛會「旗魚季」,即使入冬後季風強勁偶爾惹人抱怨,但全鎮卻也因為旗魚的到來,呈現出另一番活力姿態。
成功的美來自漁人氣魄,也來自他們善於等待的安靜氛圍;這裡沒有太多硬體娛樂點綴、沒有華麗行銷的名號。它是如此地沉穩,累積著百年的記憶和破曉的豐收,這道東海岸珍饈,只有懂它的人才能一次擄獲。
文・攝 小海
鄉間4309
臺東縣成功鎮愛鄉協會
------------------------------
2008 年成立,宗旨為推動及保護鎮上歷史文化、特色產業、人文與自然資產,協會所在地為「成功故事館」。他們曾製作散步地圖、社區報等各類介紹成功文化的出版品,目前也定期推出漁村風情導覽行程。
站在「成功故事館」前,老舊但頗具規模的建築讓人好奇。「這裡是舊鎮公所,更早之前是市役所⋯⋯」還沒走進館內,臺東縣成功鎮愛鄉協會理事長鄭國正就已有故事可說;小鎮不小,沿著海岸山脈親近太平洋的緩坡散步而下,交通要道台11線從高處穿過,而最低處就是臨海的成功漁港。舊鎮公所剛好位在它們之間,愛鄉協會把成立以來,所收集的文史故事與一篇篇珍貴圖資都收藏在這。
「漁業就是我們的命脈!」館內巨幅介紹船長們傲人經歷的海報,讓人一眼就看見是什麼樣的氣魄引領這座小鎮。轉個身,還有阿美族傳統魚簍、被稱為海洋牧場的定置漁網模型等,一眼看去,故事館裡收藏了成功豐富、多元的漁業文化,「民國70 幾年,鎮上人口多達兩萬多人,幾乎每週、每月都在造新船呢!」
日治記憶下的成功鎮
豐饒的記憶當然不只收在館中,鄭國正邊說邊戴起帽子,迎向東海岸烈陽。他準備走往港邊,卻在一個彎道下坡前停住,指著一棟日式老屋說,「這是菅宮勝太郎的寓所。」
菅宮勝太郎,1921年擔任臺東廳新港支廳長。原來,成功鎮最初不叫成功,而是名為「新港」。相較於北方的成廣澳港,這裡是在菅宮勝太郎的治理時期才出現棋盤式街道及聚集民居,而漁港也是在此之後才挖深與浚疏航道。1945 年,國民政府來臺,新港更名為「成功」,漁港規模也日漸擴大,終於成為現在的東部第一。
「許多人還是習慣叫新港,漁獲上岸的地方也還是叫新港魚市場。」沿著斜坡,湛藍海洋與繽紛的漁船映入眼簾,一旁就是船隻靠岸、拍賣聲此起彼落的開放魚市。
漫步成功 看見在地旗魚文化
炸彈魚、破雨傘、鬼頭刀⋯⋯一隻隻鱗片閃耀、身影肥美的魚隻被送上岸,漁會人員即刻秤重,接著依序擺好,等候拍賣。現場有著忙碌卻歡快的氣氛,不只漁民與工作人員來回穿梭,前來準備購買的盤商和消費者也圍成人牆。「你不要以為這樣很多,其實這幾年漁獲一直在掉,2014 年時還有5,000多萬公噸的魚進來,但去年就只有3,000多萬公噸了。」、「你看過有部拍我們成功的紀錄片《戰浪》嗎?影片裡面有個很厲害的船長,他去年把船賣掉了。」
眼前一籃籃新鮮魚貨,數量竟不及過往的一半。「魚群消失,不只影響成功這裡,大家都在想辦法。」鄭國正解釋,「像是如果按照這個方式捕捉,就可以用比較好的價格賣到國外。」他指著漁港牆上一塊寫著「新港鬼頭刀FIP 漁撈日誌投放處」的鐵皮信箱。
FIP(Fisheries Improvement Project)是一種漁業改進計畫,類似生產履歷,需要生產者與販售者齊力合作。「現在大眾慢慢有環保的觀念,像是賞鯨碼頭旁有個海洋環境教室,他們也推廣很多跟海洋生態的相關知識。」
再沿港邊路走,會經過一間全臺唯一祭拜旗魚神的成功萬善廟。每年元宵,成功鎮民扛著木製旗魚神遶境。畢竟,旗魚就是成功港的驕傲,且這裡有獨步全球的「鏢旗魚」漁法;隨東北季風捲起凜冽的驚濤駭浪,鏢手們便出航應戰。這種需要熟練技巧、講求團隊默契的漁獵方式,是人與自然的正面交鋒,鬥智也鬥志。然而,在現代各類大型快速漁法的催逼中,這些勇猛鏢手的身影就如同他們的獵物般,也漸漸消失。
「站穩唷!」許多旅客正嘗試站上成功海洋環境教室前的模擬鏢台。海洋環境教室不僅安排鯨豚生態與在地旗魚文化的解說,更不定期推出體驗討海生活的遊程。當民眾跟著船長看見鏢台上辛勞的生活、發掘商業漁法的隱憂,也就同時理解傳統漁村正面臨的轉變。無論是老船長、海洋環境教室,或是成功鎮上的每個人,此刻似乎都期待著來訪的人能用不同角度,重新理解海洋文化與這個討海小鎮的真正價值。
距離臺東市北方大約50公里的成功鎮,是漫長海岸線上最吸睛的亮點。這裡不僅有著聞名全球的鏢旗魚文化、俯首可得的山海美景,更是個值得漫步停留、尋找故事的漁港小鎮。
在成功,各處景點步行距離皆在一公里內,是個尺寸袖珍且生活機能完善的小鎮。過去許多旅客離開臺東市後,下一站就直奔知名景點三仙台,往往錯過這個蘊藏豐富內涵的地方珍寶。來到成功,步行的速度剛剛好,不會錯過口感獨特的鬼頭刀蚵仔煎、彈牙旗魚丸,又可以瀏覽鎮上仍保持許多早期臺灣建築形式的街道風景。若是夏季來訪,踏上賞鯨船就能遇見海中悠游的鯨豚朋友們, 冬季漫遊則剛好能參與到鎮上的重要盛會「旗魚季」,即使入冬後季風強勁偶爾惹人抱怨,但全鎮卻也因為旗魚的到來,呈現出另一番活力姿態。
成功的美來自漁人氣魄,也來自他們善於等待的安靜氛圍;這裡沒有太多硬體娛樂點綴、沒有華麗行銷的名號。它是如此地沉穩,累積著百年的記憶和破曉的豐收,這道東海岸珍饈,只有懂它的人才能一次擄獲。
文・攝 小海
鄉間4309
上一篇
室內觀葉植物雙星-粗肋草與黛粉葉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29%
我喜歡:57%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1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