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水稻窒息病預防措施
刊登日:108/10/25
8,388
近年來第2 期作水稻田間偶有發生植株呈現根系發育稀疏及褐化、葉片有褐棕色或紅棕色斑點、生育不良的狀況,嚴重時甚或有枯死現象,經現場審視,植株並無病蟲害危害跡象,探究其病因,乃是發生所謂的「窒息病」。
窒息病(Akagare)並不是傳染性病害,而是水稻的生理障礙,俗稱「水癌」;中國俗稱「銹稻」或「坐棵」;日本稱為「赤枯病」或「夏落」;馬來西亞稱為「紅枯病」;鍚蘭稱為「棕枯病」等。
該病病因是由於土壤排水不良,稻根受土壤中還原性產物毒害,呼吸受阻所致,故稱窒息病。窒息病病徵多混合有鐵中毒、缺鉀及缺鋅等症狀,此種生理障礙多發生於第2 期作排水不良的水稻田,且施用新鮮有機肥、缺鉀或增施氮肥之田區更為嚴重。近年此種現象在轄區發生頻率及面積逐年擴大,故本文將介紹水稻窒息病田間診斷、發生成因及其因應措施,以利防患未然。
水稻窒息病症狀
水稻窒息病常見於水稻分蘗初期,在田間多呈不定型區域發生,受害區域內之水稻通常植株矮小、黃化、生育不良,農民常誤認為缺肥而增施新鮮有機肥或氮肥,反而促使徵狀更嚴重。發病較輕者,隨著氣溫上升,植株雖能恢復,但其根系細短,分蘗延遲,無效分蘗多、不孕小花多、空秕率高,成熟推遲,嚴重影響產量。
主要徵狀為地上部的下位葉片產生紅棕色銹斑或黃化,逐漸變成赤褐色枯葉,稻株拔起時可見紅褐色根部,根系稀疏且褐化,白根極少,或發生腐爛情形,嚴重時植株枯萎死亡;若發生於分 盛期,稻稈莖基部及根部會呈現棕褐色,抽穗後易稔實不良。但因各地氣候、栽培品種和農民栽培管理方式不同,因此水稻症狀存在一定差異。
水稻窒息病的主要成因
水稻窒息病的成因非單一因子造成,而是由多個管理措施及環境氣候因素交集,進而影響水稻生理障礙所致,其影響因子包含:
1. 天氣高溫加速地溫升高,又遇田間排水不良。
2. 土壤含有過多新鮮有機質,如直接犁入土中、沒充分晒乾的稻草,及未腐熟的有機肥或綠肥。
3. 地溫升高,土壤微生物活動旺盛,加速有機質分解,造成水稻根部短暫缺氧。
4. 土壤中氧氣不足,有機質轉而受嫌氣性細菌以無氧呼吸方式(發酵作用)分解,所產生的有機酸會破壞根部細胞。
5. 好氣性物質無法代謝,使鋅、錳、磷、鉀等元素吸收受阻。
6. 有機質分解過程會產生高溫及甲烷、硫化氫(具腐臭味)等有害氣體,破壞稻根的氧化能力並抑制呼吸作用。
診斷要點
當發現田間植株有上述徵狀時,農友可依下列方法參考判斷,作為依據並加以防範:
1. 稻田發生區域是否易積水、土面較凹陷。
2. 稻田發生區域水面是否易積水生藻類。
3. 稻田發生區域水面是否會有由土面浮出的水泡產生。
4. 將稻株拔起或挖起受害區域的濕土,試聞看看是否有非土壤芳香的腐臭異味。
5. 稻株根系發育褐化,葉片有褐棕色或紅棕色斑點,呈現生育不良的狀況,嚴重時甚或枯死。
防治方法
針對水稻窒息病危害的成因,農友可依下列方法加以防範:
一、 在插秧前:
1. 改良土壤結構,如深耕,砂田摻泥或泥田摻砂等。提高土壤氧化勢,開溝排水以消除積水,實行冬季耕翻晒田等。
2. 採取二段式淺水整地,以利將植物殘株翻埋。二次整地的時間最好有半個月以上的間隔,讓埋入土中的植物殘體發酵,也讓前期作留下的過剩肥料均勻化。
3. 第1 期作水稻生長初期常遇低溫植株生長緩慢,農民常因此增施肥料,致土壤中殘留的磷肥會促進藻類繁殖,產生優養化現象;插秧前可先採集土壤檢驗,配合實施合理化施肥作業。
4. 注意田間有機質含量,避免施用新鮮有機質,前期種植綠肥作物或收穫後遺留田間之稻稈,須經掩埋分解才可種植,應在插秧前15 ~ 20天深耕掩施,使有機質能充分發酵分解,以利水稻吸收利用。此外,殘體掩埋愈深,對作物根系發展愈有利。
5. 稻草掩埋時需注意要充分晒乾,酸性土壤掩埋時,可配合施用石灰資材,但於病蟲害發生嚴重的地區或期作時,不宜就地實施掩埋。若因前期收穫延後,時間較為急迫,可於生育初期多次排水、晒田,以降低土壤內有機酸,並使氧氣充分進入土壤,避免水稻窒息病產生。
二、 插秧後若發生水稻窒息病時,應注意以下管理措施:
1. 肥料管理:
水稻第1 期作若遇低溫,使植株生長緩慢,農民切勿心急而增施過多肥料及氮肥,至高溫期反而會因此造成發病,必要時可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土肥研究室,建議少用含有硫酸根之肥料。
發病田區可以基肥形式增施鉀肥或鋅肥,每公頃施氫化鉀或硫酸鉀120 ~ 180 公斤或草木灰900 ~1,200 公斤;砂質土稻田因鉀肥易流失,基肥應分多次施用。或每公頃施硫酸鋅15 ~ 22.5 公斤或30 ~ 50 公斤氧化鋅作基肥。
多施鉀、鋅肥及灌排水雖可獲得顯著改善,然而施鉀、鋅肥僅為治標措施,並無法完全防治水稻窒息病。
2. 灌排水管理:
第2 期作於插秧後至分蘗期間,至少排水1 次使田間稍乾,由於天氣炎熱、氣溫高,水稻生育初期的積水反而不利於水稻分蘗,尤以稉稻最明顯,因此,生育初期排水不但可避免發生水稻窒息病,更可強化稻根,有利於增產。
但若因整地不平,使部分區域排水有困難,或正值水稻需水時期,可採用放流灌、排水同時進行,保持田面維持3公分水深、降低水溫,沖淡土壤內有毒物質以降低毒害,
並適度晒田管理,藉以增加土壤含
氧量,降低發生水稻窒息病。
3. 田間管理:
加強田間管理、淺水勤灌,並結合中耕,確保田間土壤的透氣性。若因時間急迫,無法做到上述兩點,可於生育初期進行多次排水、晒田、疏通土壤內有機酸,使氧氣充分進入土壤,避免水稻窒息病發生。
結語
導致水稻窒息病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未腐熟的有機質含量過高,加上排水不良造成根系缺氧的症狀,為轄區水稻第2 期作常見問題,農民在插秧前應讓土壤中有機質充分腐熟,並做好整地排水措施。
近年政府禁止農友收割後燃燒稻草,並推行有機栽培或永續經營,因此稻稈掩埋前應先充分晒乾,並且掩埋後應有足夠的時間於土壤內腐化。多項試驗均指出,掩埋稻草不但可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減少肥料施用,更可促進水稻生育後期的發育,而稻稈中含有的矽更可增強稻株對病蟲害的抵抗性,因此,第2 期作掩埋稻草只要依上述方法充分晒乾、腐熟,做好田間管理,不但不會產生水稻窒息病,更有利農友豐收。
文˙ 圖/陳任芳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豐年6706
窒息病(Akagare)並不是傳染性病害,而是水稻的生理障礙,俗稱「水癌」;中國俗稱「銹稻」或「坐棵」;日本稱為「赤枯病」或「夏落」;馬來西亞稱為「紅枯病」;鍚蘭稱為「棕枯病」等。
該病病因是由於土壤排水不良,稻根受土壤中還原性產物毒害,呼吸受阻所致,故稱窒息病。窒息病病徵多混合有鐵中毒、缺鉀及缺鋅等症狀,此種生理障礙多發生於第2 期作排水不良的水稻田,且施用新鮮有機肥、缺鉀或增施氮肥之田區更為嚴重。近年此種現象在轄區發生頻率及面積逐年擴大,故本文將介紹水稻窒息病田間診斷、發生成因及其因應措施,以利防患未然。
水稻窒息病症狀
水稻窒息病常見於水稻分蘗初期,在田間多呈不定型區域發生,受害區域內之水稻通常植株矮小、黃化、生育不良,農民常誤認為缺肥而增施新鮮有機肥或氮肥,反而促使徵狀更嚴重。發病較輕者,隨著氣溫上升,植株雖能恢復,但其根系細短,分蘗延遲,無效分蘗多、不孕小花多、空秕率高,成熟推遲,嚴重影響產量。
主要徵狀為地上部的下位葉片產生紅棕色銹斑或黃化,逐漸變成赤褐色枯葉,稻株拔起時可見紅褐色根部,根系稀疏且褐化,白根極少,或發生腐爛情形,嚴重時植株枯萎死亡;若發生於分 盛期,稻稈莖基部及根部會呈現棕褐色,抽穗後易稔實不良。但因各地氣候、栽培品種和農民栽培管理方式不同,因此水稻症狀存在一定差異。
水稻窒息病的主要成因
水稻窒息病的成因非單一因子造成,而是由多個管理措施及環境氣候因素交集,進而影響水稻生理障礙所致,其影響因子包含:
1. 天氣高溫加速地溫升高,又遇田間排水不良。
2. 土壤含有過多新鮮有機質,如直接犁入土中、沒充分晒乾的稻草,及未腐熟的有機肥或綠肥。
3. 地溫升高,土壤微生物活動旺盛,加速有機質分解,造成水稻根部短暫缺氧。
4. 土壤中氧氣不足,有機質轉而受嫌氣性細菌以無氧呼吸方式(發酵作用)分解,所產生的有機酸會破壞根部細胞。
5. 好氣性物質無法代謝,使鋅、錳、磷、鉀等元素吸收受阻。
6. 有機質分解過程會產生高溫及甲烷、硫化氫(具腐臭味)等有害氣體,破壞稻根的氧化能力並抑制呼吸作用。
診斷要點
當發現田間植株有上述徵狀時,農友可依下列方法參考判斷,作為依據並加以防範:
1. 稻田發生區域是否易積水、土面較凹陷。
2. 稻田發生區域水面是否易積水生藻類。
3. 稻田發生區域水面是否會有由土面浮出的水泡產生。
4. 將稻株拔起或挖起受害區域的濕土,試聞看看是否有非土壤芳香的腐臭異味。
5. 稻株根系發育褐化,葉片有褐棕色或紅棕色斑點,呈現生育不良的狀況,嚴重時甚或枯死。
防治方法
針對水稻窒息病危害的成因,農友可依下列方法加以防範:
一、 在插秧前:
1. 改良土壤結構,如深耕,砂田摻泥或泥田摻砂等。提高土壤氧化勢,開溝排水以消除積水,實行冬季耕翻晒田等。
2. 採取二段式淺水整地,以利將植物殘株翻埋。二次整地的時間最好有半個月以上的間隔,讓埋入土中的植物殘體發酵,也讓前期作留下的過剩肥料均勻化。
3. 第1 期作水稻生長初期常遇低溫植株生長緩慢,農民常因此增施肥料,致土壤中殘留的磷肥會促進藻類繁殖,產生優養化現象;插秧前可先採集土壤檢驗,配合實施合理化施肥作業。
4. 注意田間有機質含量,避免施用新鮮有機質,前期種植綠肥作物或收穫後遺留田間之稻稈,須經掩埋分解才可種植,應在插秧前15 ~ 20天深耕掩施,使有機質能充分發酵分解,以利水稻吸收利用。此外,殘體掩埋愈深,對作物根系發展愈有利。
5. 稻草掩埋時需注意要充分晒乾,酸性土壤掩埋時,可配合施用石灰資材,但於病蟲害發生嚴重的地區或期作時,不宜就地實施掩埋。若因前期收穫延後,時間較為急迫,可於生育初期多次排水、晒田,以降低土壤內有機酸,並使氧氣充分進入土壤,避免水稻窒息病產生。
二、 插秧後若發生水稻窒息病時,應注意以下管理措施:
1. 肥料管理:
水稻第1 期作若遇低溫,使植株生長緩慢,農民切勿心急而增施過多肥料及氮肥,至高溫期反而會因此造成發病,必要時可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土肥研究室,建議少用含有硫酸根之肥料。
發病田區可以基肥形式增施鉀肥或鋅肥,每公頃施氫化鉀或硫酸鉀120 ~ 180 公斤或草木灰900 ~1,200 公斤;砂質土稻田因鉀肥易流失,基肥應分多次施用。或每公頃施硫酸鋅15 ~ 22.5 公斤或30 ~ 50 公斤氧化鋅作基肥。
多施鉀、鋅肥及灌排水雖可獲得顯著改善,然而施鉀、鋅肥僅為治標措施,並無法完全防治水稻窒息病。
2. 灌排水管理:
第2 期作於插秧後至分蘗期間,至少排水1 次使田間稍乾,由於天氣炎熱、氣溫高,水稻生育初期的積水反而不利於水稻分蘗,尤以稉稻最明顯,因此,生育初期排水不但可避免發生水稻窒息病,更可強化稻根,有利於增產。
但若因整地不平,使部分區域排水有困難,或正值水稻需水時期,可採用放流灌、排水同時進行,保持田面維持3公分水深、降低水溫,沖淡土壤內有毒物質以降低毒害,
並適度晒田管理,藉以增加土壤含
氧量,降低發生水稻窒息病。
3. 田間管理:
加強田間管理、淺水勤灌,並結合中耕,確保田間土壤的透氣性。若因時間急迫,無法做到上述兩點,可於生育初期進行多次排水、晒田、疏通土壤內有機酸,使氧氣充分進入土壤,避免水稻窒息病發生。
結語
導致水稻窒息病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未腐熟的有機質含量過高,加上排水不良造成根系缺氧的症狀,為轄區水稻第2 期作常見問題,農民在插秧前應讓土壤中有機質充分腐熟,並做好整地排水措施。
近年政府禁止農友收割後燃燒稻草,並推行有機栽培或永續經營,因此稻稈掩埋前應先充分晒乾,並且掩埋後應有足夠的時間於土壤內腐化。多項試驗均指出,掩埋稻草不但可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減少肥料施用,更可促進水稻生育後期的發育,而稻稈中含有的矽更可增強稻株對病蟲害的抵抗性,因此,第2 期作掩埋稻草只要依上述方法充分晒乾、腐熟,做好田間管理,不但不會產生水稻窒息病,更有利農友豐收。
文˙ 圖/陳任芳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豐年6706
上一篇
大放異「採」採後處理的重要價值
下一篇
木耳太空包栽培技術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7%
我喜歡:18%
很實用:21%
夠新奇:0%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阿秀(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12/08/16
讚
紀*煙(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12/18
氫化鉀不好買
妹寶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11/26
水稻窒息病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