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有機質、微生物肥料,怎麼選?摸透肥料的個性,對症下料
在追求高收益的趨勢下,農民莫不希望所栽種的作物均能產量高及品質佳。若要達到此目標,除了需要適當的日光、溫度、空氣、水,以及機械支持力的配合外,還需要供應充足且適量的16 種必要養分。
必要養分包括碳(C)、氫(H)、氧(O);大量元素如氮(N)、磷(P)、鉀(K),其中氮肥又稱為葉肥,磷肥又稱為花肥,鉀肥又稱為果肥及莖幹肥;次量元素如鈣(Ca)、鎂(Mg)、硫(S);微量元素如鐵(Fe)、錳(Mn)、銅(Cu)、鋅(Zn)、鉬(Mo)、氯(Cl)、硼(B)。這16 種必要養分雖然作物吸收量各有多寡之分,但是各種養分對作物的營養和生理功能皆同等重要。
每種養分均有其特有的生理功能,當任何養分出現不足,過多或不平衡時,其所主宰的生理功能將受到抑制,而造成作物產量與品質的降低。必要養分中,除碳、氫、氧主要來自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外,其他13 種養分則主要來自土壤中的有機質與黏土礦物。一般而言,土壤中每年釋出的養分量不夠於作物正常生長所需,因此必須仰賴肥料的施用來補充。
肥料的特性
化學肥料
化學肥料養分含量相對較高,以臺灣最常用的3 要素肥料為例,尿素氮含量為45%以上,過磷酸鈣之檸檬酸銨溶性磷酐含量17%以上,而氯化鉀之水溶性氧化鉀為60%以上,均較有機質肥料者高,因此作物生長所需的施用量相對較少。
化學肥料中的養分主要以「溶解」方式釋出,所以大致屬於速效性及可溶性,待施入土壤後可立即被作物吸收利用,故肥效通常較直接且迅速。一般而言,因磷肥施入土壤後易被土壤固定,故其利用率及溶解度較低,所以必須當基肥使用外,其他氮、鉀肥則可當基肥和追肥使用。施用磷肥宜避免灑施,而採條施或混入土壤中,以減少被土壤固定的量。微量元素肥料因需求量較少,宜採葉面施肥。
肥料利用率係指施入的肥料養分中,能被當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百分比。化學肥料的養分雖屬可溶性且易被作物吸收利用,但施入土壤後,部分養分易被土壤固定,如磷、微量元素;部分因淋失或以氣體方式逸出而損失,如脫氮作用、氨揮失作用,因此肥效降低甚速。一般而言,當季作物的氮、磷、鉀肥利用率分別為40%,5%~ 20%、60%。
化學肥料施入土壤中,會逐漸改變土壤酸鹼值(pH)。若長期施用產酸肥料,包括化學酸性、生理酸性肥料,土壤將逐漸酸化;反之,若長期施用產鹼肥料,土壤將逐漸鹼化,繼而影響土壤中的養分有效性及作物生長。
依化學肥料溶於水後所呈現酸鹼反應的不同,可分為:
(一)酸性肥料:水溶液呈酸性反應,如過磷酸鈣、重過磷酸鈣。
(二)鹼性肥料:水溶液呈鹼性反應,如氰氮化鈣、草木灰、農用石灰。
(三)中性肥料:水溶液呈中性反應,如尿素。
依作物吸收化學肥料陰陽離子相對量的不同,所造成土壤酸鹼值變化趨勢,可分為:
(一)生理酸性肥料:植物吸收後,土壤呈酸性反應,如硫酸銨﹑硫酸鉀、尿素,長期大量施用後土壤會逐漸酸化。
(二)生理鹼性肥料:植物吸收後,土壤呈鹼性反應,如氰氮化鈣、骨粉,而硝酸鹽肥料中除硝酸鉀、硝酸銨外均屬之。長期大量施用後,土壤會逐漸鹼化。
(三)生理中性肥料:植物吸收後,土壤不殘存酸根或鹽基,如硝酸銨、硝酸鉀、過磷酸鈣。
含鈣或鈉離子的化學肥料施入土壤,往往會改變土壤構造。鈣離子具促進土壤團粒構造,增進土壤導水度及滲透性;鈉離子則會使土粒分散,減弱土壤導水度及滲透性,而造成表面逕流及表土沖蝕。過度施肥,尤其在水分蒸發量大於降雨量的農地或網室設施內,土壤表面常有鹽類聚積,不但破壞土壤物理性,且將抑制作物根群的發展。
若過量施用化學肥料,除浪費投入的資金外,多餘養分易淋失而汙染水源;例如,氮造成水源中硝酸態氮濃度過高,而可能與藍嬰症的發生有關。且抑制微生物及有益昆蟲生長,使得作物較易罹病。
所有化學肥料都是鹽類,當溶入土壤後,將增高土壤溶液中的鹽類濃度。若土壤溶液的鹽類濃度過高,將抑制作物根系的水分和養分吸收,而出現缺水或養分缺乏徵狀,甚至造成作物死亡。每種化學肥料都有其鹽類指標值(SI),通常以硝酸鈉的鹽類指標值為100,其他常用化學肥料的鹽類指標值為尿素74、硫酸銨88、硝酸銨104、硝酸鈣65、過磷酸鈣7.8、重過磷酸鈣10.1、磷酸一銨26.7、氯化鉀116、硝酸鉀69.5、硫酸鉀42.6、硫酸鎂44。鹽類指標值高於100 的肥料,施用相當於硝酸鈉重量時,其產生的滲透壓將大於施用硝酸鈉。
一般而言,施用鹽類指標值越高的化學肥料,若接近種子或幼苗,則其危害程度越高。通常施用肥料的位置至少離種子或幼苗5 公分以上,避免或減輕鹽類的危害。
有機質肥料
有機質肥料除含氮、磷、鉀外,亦含有或多或少的其他養分,如鈣、鎂、硫及微量元素,有如綜合肥料,其養分供應較平衡而有助於作物健康,惟養分含量相對較化學肥料低甚多。
有機質肥料除了部分養分可經溶解作用而釋出外,大部分氮、磷、硫及部分微量元素皆須靠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的過程方能釋出,即礦化作用。而礦化作用的快慢又受有機質肥料種類、資材特性及環境因子影響。一般而言,有機質肥料的養分釋出速率相對較慢,有如緩效性肥料,但具有殘效及持久性的特點。
施用有機質肥料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因而增進土壤陽離子交換容量(CEC),增強土壤保水力、保肥力及供肥力,促進土壤團粒構造,以及土壤對酸、鹼、鹽、殺菌劑、毒性重金屬的緩衝能力。此外,可促進微生物活性,而有助於有機物養分釋出、無機物養分溶出,並可分解毒物質;有助於菌根菌的拓殖,而增進磷之供應;促進根系生長,提供食物而促進有益微生物、蚯蚓的生長,並有助於增進土壤生物多樣性;可抑制部分植物病害,如土生病原菌、寄生蟲。
施用有機質肥料於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效果,與有機質肥料的成分特性有關。一般而言,植物渣粕肥料,如大豆粕、芝麻粕、花生粕,因含易分解成分較多所以量為45%,禽畜糞堆肥約為1.5%~ 2.5%,相差20 ~ 30 倍。同時,堆肥中的有機氮須經微生物將其礦化成無機氮,即硝酸態氮、銨態氮,才具有和化學氮肥相同的效應。一般而言,堆肥中的氮在施用後第1年內約50%可被礦化;故粗略估計,假設禽畜糞堆肥氮含量為2%,45 公斤方能產出相當於1 公斤尿素的氮肥效應。
禽畜糞、廚餘及腐臭汙泥常含蟲卵及病原菌,若直接施用將使病原菌、蟲卵、雜草種子隨之散布,且飄逸臭味,而降低周遭環境空氣品質,不利於人畜、作物的健康與安全,應避免施用未腐熟堆肥。
部分有機質肥料含過量鹽類或重金屬,若長期或大量施用低品質有機質肥料,將造成鹽類、養分或重金屬在土壤中累積而降低環境品質,降低作物生長及威脅人畜的健康,應選用重金屬和鹽分含量低的有機質肥料。
選用高品質有機質肥料,可確保施用有機質肥料的優勢,但若過量施用,仍會產生問題。一般而言,生產力最高的土壤,有機質含量約5%,礦物質含量45%,水分25%,空氣25%。施用有機質肥料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若加入過多,使土壤有機質含量遠高於5%,則有機質會因吸水太多而使土壤和作物根系出現厭氣現象,甚而造成爛根。此現象常發生於長期施行有機栽培、每期作均施用有機質肥料的農地,若土壤有機質含量已太高,則須進行減施,並改用有機質含量較低的有機質肥料。
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無法直接供應作物所需養分,只能間接促進養分利用。例如,共生固氮菌、游離固氮菌可固定空氣中的氮而轉換成作物的氮;溶磷菌可協助土壤中難利用型態的磷酸鐵、磷酸鋁或磷酸鈣中磷的溶出;叢枝菌根菌可增進作物根系吸收根圈外的磷及水分的吸收;溶鉀菌則可協助溶解性較低的鉀鹽中鉀的釋出,複合菌則為上述微生物的混合菌,具多功能效用。再者,施用微生物肥料,須同時配施化學肥料或有機質肥料,否則作物將因養分不足而生長不良。
此外須特別注意,根瘤菌需要特殊宿主,如豆科作物;叢枝菌根菌接種則必須接觸根系,以確保施用效果。微生物肥料有效活菌數,依規定固態每公克1×107 菌落形成數以上;液態每毫升1×108 菌落形成數以上。
微生物存活受環境條件影響,一般而言,微生物肥料的施用環境及貯存條件較為嚴苛,且施入土壤後,遇到的敵人較多,效果可能會下降。且壽命較短,需要適當載體,以確保活菌生存及貯存。由於品質穩定性較差,且高溫、鹽類累積、化學肥料過量、土壤淹水,均會嚴重抑制其活性。施用次數、施用技術宜評估及建立,以確保施用效果。
化學肥料、有機質肥料及微生物肥料,在養分供應、土壤品質及作物生產各有貢獻。合理化施肥必須建立於正確了解此3類肥料特性,以發揮優點及減輕缺點。
文/陳仁炫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名譽教授
豐年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