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怎樣合理化? 別急,先為土壤健檢
身體要定期健康檢查,供給作物養分的土壤也要定期「健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轄下的農業試驗所、改良場提供土壤肥力分析與營養診斷服務,農民在施肥前,可提早了解農地土壤狀況,並以此為實踐合理化施肥的依據;「台灣土壤資源與農地土地覆蓋圖資瀏覽查詢系統」也可幫助農民大方向了解土壤特性,在選擇適合作物的栽培農地時,更多一分助力。
土壤是作物生長的基礎,栽培過程中,肥料施得過多,長期下來不僅浪費肥料資源、汙染環境,例如氮肥汙染地下水、植物硝酸鹽濃度過高等,也容易造成土壤「生病」劣化,難以提供元素供作物吸收,進而影響產量和品質。
因此,農政單位極力推廣合理化施肥,可避免肥料施用過量,也有益於農田永續利用。合理化施肥是指農民依照農作物品種的生長特性、配合土壤條件與特性、肥料的種類和特性,以及施入土壤後對作物的生長反應,調整肥料施用量及施用方法。不過,合理化施肥具體上應如何操作?
有「土壤營養師」之稱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南改場)作物環境課副研究員黃瑞彰說明,合理化施肥包含3 個步驟:首先,採樣土壤做肥力分析;再來,配合作物生長狀況和氣候變化微調施肥;最終,因肥料並不是施用後就會100%被作物吸收利用,所以要設法提高肥料利用率。
土壤肥力分析報告
合理化施肥重要依據
在日益重視科學與數據的今日,執行合理化施肥時,「土壤肥力分析報告」是農民調整施肥量與提高肥料施用效益的重要參考。目前農業試驗所、改良場提供免費的土壤肥力分析服務,並撰寫文章、舉辦講習會教農民如何採樣,農民也可以自費委託具實驗室認證的機構檢驗。
想要獲得1 份具參考價值的土壤肥力分析報告,農民必須用正確方式採集具代表性的土壤,檢驗出來的數據與實際狀況才不會相去甚遠。
黃瑞彰提醒,農民採樣時,圓鍬、移植鏝或土鑽等工具須清理乾淨,切記土壤不要太濕,盡量在施用基肥前3 ~ 4 週,將土壤樣品送到檢驗單位。在採樣頻率方面,短期作如葉菜類每年至少採樣送驗1 次,不須每期作都採樣;長期性作物如果樹,可1 ~ 2 年採樣送驗1 次。
盛裝土壤樣品,可以使用改良場自製樣品袋,或使用乾淨塑膠袋,並在樣品袋填寫姓名、地址、聯絡電話、作物種類、地段地號等,送到農業試驗所或改良場後,約2 ~ 3 週可收到土壤肥力分析報告。
農政單位貼心註解,
農民拿到報告一看就懂
土壤肥力分析報告內容包含7 類項目:土壤電導度(EC)、土壤酸鹼值(pH)、土壤有機質、土壤有效性磷、鉀、鈣和鎂;如果是有機農戶,還會多驗鎘、鉻、銅、鎳、鉛、鋅等6 種重金屬。依現行有機農業驗證規範,檢驗土質重金屬共8 大項,但因改良場檢驗設備侷限,若要檢驗土壤的汞、砷,須請農業試驗所協助。
黃瑞彰補充,有些農地屬於鹽分地,農業改良場會再加驗鈉,以免土壤中的鈉離子影響土壤團粒結構,不利作物對鉀、鈣離子的吸收及根系生長。
當農民拿到土壤肥力分析報告,上面除了列出7 類項目的檢驗數值,偏高會以紅色標示,藍色表示數值較低,可再補強,報告還附上農業改良場研究員對種植作物的施肥推薦,讓農民解讀報告時不再一頭霧水。
黃瑞彰以手邊1 份小果番茄的土壤肥力分析報告為例,報告上的磷、鉀、鎂數值都偏高,他建議農民減施磷、鉀肥,避免產生拮抗作用,影響鐵、鋅、銅、鈣、鎂、硼的吸收;鎂肥過高也應避免施用,以免阻礙鈣、鉀吸收。
不同養分間有拮抗作用,假如某些元素吸收困難,還可透過葉面肥補充缺乏的元素。黃瑞彰說,一般短期作物參考土壤肥力分析報告,提高肥料施用效益即可;若農民想了解長期作物如果樹的吸收狀況和營養障礙時,可進一步做植體(葉片)營養診斷分析,不同作物的採樣位置與時機可參考農業試驗所、改良場網站資訊,或是打電話詢問。
至於報告上種植小果番茄的土壤有機質不足,會降低土壤團粒結構和養分有效性。黃瑞彰說,如果是砂質土壤,排水良好較沒問題,建議施用植物粗纖維含量高的低肥分有機堆肥,如樹皮堆肥、蔗渣堆肥、牛糞堆肥、稻草或稻殼堆肥,每分地約600 ~ 800 公斤;但砂質土壤缺點是不易保肥,須少量多次施肥,並增施推薦肥料量1 ~ 2 成。
因為每塊農田的特性不同,農業試驗所、改良場研究員須像個偵探般,考量當地土壤特性、農民是露天或設施栽培,並根據作物別及其常用肥料,一一抽絲剝繭,評估各項數值後,作出最適合的施肥推薦。
黃瑞彰也以另1 位小果番茄農民的土壤肥力分析報告為例,報告顯示酸鹼值小於5.5,電導度為2.3 dS/m,磷為500 多毫克/ 公斤,鉀是1,500 多毫克/ 公斤,不僅土壤偏酸性,電導度、磷、鉀也比正常值高出許多。
「可能是農民為了讓果實甜一點而超施磷、鉀肥,形成『假性酸性』,真正的酸性是鈣、鎂會偏低。」黃瑞彰說,這種情形在設施栽培很常見,因為缺乏雨水淋洗,肥料容易累積過多,就不能用苦土石灰改善,以免電導度更高,反而應建議農民洗鹽,將酸根離子洗掉,酸鹼值自然會回升。
檢驗流程繁瑣,
迫切時可用簡易檢測器
為了讓農民在施肥前有所依據,現在農業試驗所、改良場幾乎都盡量趕在2 週左右,將土壤肥力分析報告寄送到農民手中。
黃瑞彰說,通常在秋作或春作時,送驗的土壤樣品數量較多,因南改場轄區涵蓋雲林、嘉義、臺南等農業縣市,像今年9~ 10 月,平均每月就收到1 千多件樣品,農民等待報告的時間可能會拉長到3 週。
有些農民反映等待報告時間過於漫長,其實採樣送驗後的流程相當繁複。當農業試驗所、改良場收到土壤樣品,須先為每個樣品登記和放入號碼牌,方便分類和日後快速檢索;編碼後,土壤鋪在樣品盤上除去雜草和石塊,再放到大型恆溫通風箱,風乾7 ~ 10 天後取出過篩,打成細小粉末裝到樣品紙盒中;接著,土壤樣品須添加萃取劑,將土壤中的陰陽離子交換出來,並溶於萃取劑中。
完成以上樣品前置作業流程,才會進入上機分析階段。實驗室檢驗儀器旁經常可見擺放零食「乖乖」,象徵檢驗人員希望檢驗過程不出差錯、機器運作順暢。
肥力分析7 類項目經過儀器分析得到數據,由專業人員核對數據是否正常,再彙整成土壤肥力分析報告,交由不同作物的負責專家撰寫施肥推薦、寄送給農民,才算大功告成。
以南改場為例,場內有負責水稻、小番茄、洋香瓜、雜糧、花卉和有機作物栽培的不同專家,他們依照各自專業分配撰寫施肥推薦,並附上聯絡電話。如果農民看完報告仍有疑問,可致電詢問,或是加入農業改良場專屬的社群軟體群組。例如,南改場有LINE@ 生活圈,可即時拍照上傳或寫訊息詢問作物營養和病蟲害管理方式。
當然,農民拿到土壤肥力分析報告後,並不代表從此萬無一失了。黃瑞彰說,報告無法預測2 ~ 3 個月後的氣候與作物生長情形,農民仍應持續累積經驗,配合作物生長狀況和氣候變化微調施肥,平常可參加農業講習會增加相關知識。
如果農民仍覺得檢驗流程費時或迫切需要參考數值,黃瑞彰建議,農民可到化工原料行購買檢測酸鹼值、電導度的簡易檢測器,1 支售價約1 ~ 3 千元不等,測完能立即獲得數據,作為施肥微調參考,「掌握酸鹼值、電導度,基本上就能了解土壤肥力狀況,現在很多投入設施栽培和強調精準農業的農民都有購入。」
土壤肥力分析報告可說是農業試驗所、改良場實驗室人員的嘔心瀝血之作,1 份可靠的報告,仰賴正確的土壤採樣方法、樣品前處理、分析儀器操作和保養、數字判讀等,經由土壤健檢,可幫助農民及早發現、調整土壤問題,日益往合理化施肥的目標邁進。
文/趙敏 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豐年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