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繁殖季節遇上光照不足,如何提振番鴨產蛋率?
番鴨原產自南美洲祕魯,臺灣早期飼養黑色番鴨為主,後因白色番鴨體型較大,生長性能較佳,成為目前臺灣飼養大宗。番鴨特徵是臉部的紅色肉疣,因為具有特殊香味,又稱為麝香鴨。其因肉質鮮美,每到冬令進補,品嘗帝王食補「薑母鴨」的時節,為受歡迎的食材之一。
臺灣主要飼養的鴨品種包含褐色菜鴨、北京鴨、改鴨與番鴨,其中只有番鴨的繁殖季節受光照時間長短影響。番鴨長光照繁殖動物,繁殖季節約為5 ~ 10 月,以二十四節氣來說,約在清明至白露期間。
番鴨在光照不足的非繁殖季節,可以觀察到公鴨精液產量與品質降低,而母鴨產蛋數減少,且種蛋受精率與孵化率皆下降。若將番鴨飼養在開放式環境中,採取自然光照,會隨著自然環境條件而表現其繁殖能力,由於季節性繁殖的特性,在非繁殖季節則不易取得雛鴨。
調控光照時間,有效改變番鴨產期
水禽中除了番鴨,鵝也是季節性繁殖動物之一。與番鴨相反,鵝為短光照繁殖動物,其繁殖季節約為10 ~ 5 月,也就是白露至清明期間。從過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技術轉移資料可以得知,利用光照時間來調控鵝的繁殖季節已經相當純熟。但是類似技術仍未完整開發應用於番鴨,因此於2010 ~ 2011 年進行《人工氣候室與環控鴨舍提升養鴨生產效率之研究》,嘗試調整番鴨產期,以達到全年皆可順利生產番鴨的目標。
本試驗將白色番鴨飼養在無窗戶的室內鴨舍,設計2 種不同的光照計畫。鴨隻自出生開始至滿3 週齡前飼養於密閉育雛室,並給予24 小時光照;滿3 週齡後移動至可接觸自然光照的非開放式鴨舍,飼養直到滿11 週齡。這段期間,鴨隻接觸到的是自然光照,根據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期間每日光照時間約10 ~10.5 小時。
從第11 ~ 23 週齡之間,鴨隻會被分為3 種不同光照試驗。第1 組為自然光照組,飼養全程接觸自然光照,光照時間依照自然節氣的變化而更動,這組作為傳統飼養方式的對照組;第2 組光照遞減遞增組、第3 組光照遞減組的鴨舍完全
密閉、不透光,每日光照時間不受外界環境影響,以利進行光照試驗。
光照遞減遞增組採人工點燈,番鴨11週齡開始每日光照時間10 小時,接下來每2 週逐步縮短30 分鐘,直到番鴨23週齡為7 小時,接著每2 日增加45 分鐘,直到番鴨26 週齡時,固定14 小時。設計構想在於模擬自然光照,於夏至達到每日光照時間最長後,接著於秋、冬季光照時間逐漸縮短,並於冬至達到每日光照時間最短之後逐漸增加,藉此了解光照遞增過程,是否為誘發番鴨開始產蛋的關鍵。
自然光照組(第1組) 白色番鴨飼養於非開放式鴨舍,番鴨接觸兩側照入的自然光照。 |
人工調控光照組(第2組、第3組) 白色番鴨飼養於密閉式鴨舍,四周以遮光布遮蔽,自然光照無法透入,番鴨僅能接觸人工光照。 |
比較不同光照處理的番鴨產蛋模式,藉此了解長時間的光照處理是否對其產蛋模式造成影響。試驗結果為自然光照組較早開始產蛋,但在產蛋高峰過後的衰退速度也較快;光照遞減遞增組、光照遞減組受人工光照調節,較慢產蛋。此外,各組產蛋高峰、產蛋曲線接近。 |
光照遞減組於番鴨11 ~ 22 週齡期間每日光照時間與光照遞減遞增組相同,但不同之處在於,第3 組於每日光照時間逐步減少至7 小時之後維持不變,直到番鴨26 週齡,直接增加到每日光照時間14小時,且缺乏每日遞增光照的過程。簡單來說,光照遞減遞增組、光照遞減組差異在於是否遞增光照時間。
試驗結果顯示,3 組番鴨在第1 個產期的產蛋表現相似,其中自然光照組較早開始產蛋,也較早達到產蛋高峰,但是產蛋高峰過後,衰退也較快。光照遞減遞增組、光照遞減組番鴨受人工光照調節,較晚產蛋,但是3 組產蛋高峰與產蛋曲線相當接近。試驗結果與Peter Lewis、Trevor Raymond Morris 合著《家禽光照:理論與實務》(Poultry Light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一書記載相似,只要有充足光照時間,即可誘發母番鴨產蛋,不須在之前模擬自然情況,先減少光照時間再增加的說法相似。
此外,本試驗收集各組番鴨在自然交配(公母比例1:5)情況下,所產種蛋進行孵化,以測定其種蛋的受精率與孵化率。結果顯示,自然光照組種蛋受精率為83%,光照遞減遞增組為78%,光照遞減組為77%,受精蛋孵化率依序為79%、78%、77%。
自然光照與室內光源相互配合,
延續番鴨產期
雖然依照本試驗結果可以得知,在番鴨開始產蛋前進行光照遞增,並不會影響後續產蛋性能,對比法國商業育種公司(Orvia-GOURMAUD SÉLECTION)的光照計畫表,同樣具有光照遞增過程,只是遞增區間縮短至25 ~ 26、26 ~ 27、27 ~28 週齡這3 週內。
另外,從商業生產場的光照計畫中注意到,光照強度不須太高,光照最強的時間也僅止於番鴨出生前4 天約40 ~ 50 照度(lux),後續產蛋期間26 ~ 51 週齡也僅須提供30 ~ 40 照度即可給予番鴨足夠的光照刺激。因此,規劃番鴨生產過程的光照條件時,應注意不須提供太強烈的光照,因為這樣不僅增加照明硬體建置成本,也增加能源消耗與生產成本。
綜合比較試驗的結果,藉由調控番鴨的光照時間長短,可以調控產蛋時間點,減少不同季節造成的生產數量差異。然而以不同光照調控的番鴨,其種蛋受精率相較於自然光照組似乎較低。原因可能在於,光照調控組雖然每日光照時間達14小時,卻可能因日光燈波長涵蓋範圍無法如自然光線完整,因而影響番鴨的生理表現,降低其繁殖性狀。
因此,實際執行光照調控番鴨產期時,應搭配外界的自然光線,考量日出與日落時間長度,於無日光時以室內光源補足光照時間長度,讓番鴨可以最大限度的接觸自然光照,應該就可以改善種蛋受精率較差的情形,而且也能節省白天的電費支出,增加飼養收益。
文/蘇晉暉、鄭智翔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助理研究員、林榮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副研究員 攝影/蘇晉暉
豐年6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