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翻轉汙名,低環保產業微革命
依據經濟部水利署各項用水統計資料庫,2003 ~ 2013 平均每年約127.7 億公噸的農業用水中,養殖用水與畜牧用水分別約14.14 億公噸(11.1%)、0.94 億公噸(0.74%),雖然占比不高,但在水資源日漸稀缺的今日,養殖業與畜牧業該如何節水,也是亟需思考的課題。
模仿自然養殖,兼顧食品安全與節能
養殖業在過往似乎總是背負著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的汙名,雲林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卻在2017 年獲頒國家永續發展獎。2018 年3 月剛卸任的前總幹事王坤禾,對於養殖業的永續發展十分有心得,但中年轉業的他,其實也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摸索。
「剛回來時也是按照老一輩的養殖方式,該用藥就用藥,但後來慢慢發現用藥效益一直在遞減,因為它已經產生抗藥性了。」再加上2003 年發生外銷歐洲聯盟的臺灣鯛檢驗出藥物殘留的新聞,促使王坤禾對以往做法產生反思,進而開始研究對消費者與環境都更友善的養殖方式。
首先改採混養,池中同時飼養文蛤等貝類及魚蝦。「因為文蛤池較淺,陽光會照射到池底,所以容易長絲藻,絲藻生長過於旺盛會導致文蛤缺氧,所以我們就養虱目魚和金錢魚來吃藻類。」王坤禾進一步說明,除了放養白蝦、草蝦外,野生五鬚蝦也會自然出現在養殖池中,「因為牠們會搶食餌料、攻擊蝦苗,所以有些業者放養蝦子前會先把牠們毒殺。但我們發現牠會吃寄生在魚身上的魚蝨,有五鬚蝦的池塘就不會有魚蝨,魚自然能維持健康。」
藉由營造近似自然界的共生關係,王坤禾終於達成完全不用藥的目標,產量雖不如單一物種密集飼養高,但在重視食品安全的趨勢下,不乏願意付出較高價格的消費者,目前收益讓他能維持低密度飼養的形態,這也是能夠減低疾病發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低密度飼養也能減少水車打水的數量與時間,達到節能的效果。「雖然還是需要水車做為天氣惡劣時的輔助,但平時可能4 臺可以關掉3 臺。因為我並不會把藻類全部除掉,所以白天它在行光合作用時能增加水中溶氧量,搭配定時裝置,等到夜間再開啟較多水車即可。」
海水統籌供應系統,讓產業全面升級
王坤禾認為,養殖業永續發展的關鍵,在於朝向海水養殖發展。他所在的雲林縣下崙養殖漁業生產區也不須抽取地下水,因為此地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補助興建的「海水統籌供應系統」,2010 年開始在下崙養殖漁業生產區試營運,地層下陷嚴重的宜蘭縣大塭養殖漁業生產區、屏東縣北勢寮養殖漁業生產區,也已開始使用這套系統。
王坤禾說,還沒有海水統籌供應系統之前,當地是抽地下水、排水路的海水來養半淡鹹水魚蝦,「因為雨季時大排也抽不到海水,所以沒辦法養高級海水魚。有了海水統籌供應系統,就可以養石斑、龍膽石斑這些高經濟價值魚種,讓我們這邊的產業發展有更多選擇。而以廣鹽性魚類來說,同一種魚用海水養與用淡水養,味道、營養和價值都不同,淡水養殖生長速度較快,但肉就沒那麼好吃。」
海水統籌供應系統也促進了當地貝類種苗產業興盛。「因為貝類種苗,特別是二枚貝的種苗養殖,也一定要用純海水。」此外,海水養殖能在冬季能維持較高水溫,不致受寒害影響;導致虱目魚有臭土味的魚腥藻,也無法在海水中生存,這些都是海水養殖的優點。「當然最主要的好處,在於這樣就不會消耗珍貴的淡水水資源,產業也才能永續發展。」王坤禾說。
口蹄疫成轉型契機,傳統產業改頭換面
養豬業與養殖業一樣,在環保意識不發達的早年,也往往成為破壞環境的源頭,不良形象深植人心,至今養豬場的設立,也時常引發當地居民反彈。但在2014 年取得雲林縣節能節水農業設施證明標章的三源牧場,卻證明養豬業不一定會與汙染畫上等號。董事長陳永雄於1982 年剛開始養豬時,並未特別想到要採取環保措施,直到1997 年口蹄疫爆發,他在政府的離牧政策下,買下雲林縣林內鄉的舊豬舍,從1 頭母豬重新開始。
臺灣畜牧業通常規模不大,較難中斷飼養做出比較全面的改變,口蹄疫反而提供了陳永雄轉型的契機,他說:「以臺灣目前的養豬技術來說,疾病、育種等都沒有太大問題,最大的困難就是廢水處理。」
採取高床式飼養,是養豬業的節水關鍵。傳統的平面實心地面豬舍,豬隻等於與自己的排泄物生活在同一空間,因此業者每天都得耗費大量水資源沖洗豬舍。陳永雄將舊豬舍改建為高床式飼養後,豬隻排泄物從地板縫隙直接落入下方儲存池,除了大大減少沖洗豬舍的水量,排泄物經過廢水處理設備後,氣體用於沼氣發電,提供仔豬豬舍保溫、員工洗澡、烘衣的熱能;發酵豬糞、經厭氧處理的沼液可作為肥料供農地使用,或經由生物滴濾系統淨化後,回收作為清洗豬舍用水。
水污染防治費開徵,節水就是省成本
此外,三源牧場也從豬的飲水設備進行節水。原本使用的乳頭式飲水器,容易吸引豬隻玩弄,造成水資源浪費。陳永雄談起:「有次一個丹麥人來參觀牧場,問我為什麼不改用水碗式飲水器?後來改用水碗後,可以節省3 ~ 4 成用水量。」而牧場內用於降溫的水簾溫控系統,其用水也是重複循環利用。
陳永雄認為,高床式飼養的技術門檻並不是非常高,即使是傳統豬舍也能改造為環保綠能豬舍,只是一開始須投入資金改建。在日益重視環境保護的今日,這將是一筆值得的投資。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已從2017 年開始徵收畜牧業水污染防治費,據《畜產報導月刊》第199 期所述,若每頭豬以每日廢水產生量20 公升、排放標準最大限值90%計算,平均每頭豬每年約50 元,對大型畜牧場而言,每年可能多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
另一方面,環境保護署已在2015 年11月於《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新增《沼液沼渣農地肥分使用》專章,鼓勵業者轉型。三源牧場已在2017 年7月成為臺灣第1 家沼液沼渣全量用於農地施灌、達到零排放的養豬場。
環境保護署也指出,若符合以下條件未排放至地面水體之畜牧廢水,即可免繳水污染防治費:「一、依《水污染防治法》規定,取得《沼液沼渣作為農地肥分使用計畫》同意,施灌的沼液沼渣量。二、依《廢棄物清理法》規定,依核准之農業廢棄物再利用計畫進行再利用之禽畜糞尿。三、畜牧廢水處理至符合《放流水標準》,經水污染防治許可證(文件)核准回收再利用,作為作業環境內或作業環境外花木澆灌之畜牧廢水量。」畜牧業的節水、節能轉型,不僅降低生產成本,也能逐步實現農業循環經濟的願景。
文/林書帆 圖片提供/三源牧場
豐年6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