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在癢!「安內攘外」遠離濕疹
信偏方小病慢好,尋正方避濕避刺激
隨著梅雨季來臨,悶熱潮濕的氣候總會引起皮膚瘙癢、反覆不癒的病症,地處海島型氣候的臺灣,長年濕氣偏勝,濕熱又漫長的夏季期間更容易引起濕疹。除了正確使用皮膚科藥膏之外,內服及外用中藥亦能有效緩解濕疹帶來的不適感,搭配中藥與平時自我照護,讓皮癢遠離。
濕疹泛指搔癢性、不易痊癒的皮膚發炎症狀,常見病灶處皮損多形性、或伴有滲出物、病程急慢性兼具、易復發等特徵。急性濕疹若經過適當治療,通常可於2 週內痊癒;若治療不當,反覆發作,易轉為慢性濕疹,病程則可能遷延數月,甚至數年之久。
急性濕疹發病時間短,可發於身體各部位,呈對稱性、瀰漫性和多形性,表現為丘疹、水泡、糜爛、滲液、結痂,皮損邊界不清,具搔癢或灼痛感。
慢性濕疹發病時間久,有時亦呈急性症狀。常局限於某一部位,皮膚呈現比較乾燥、粗糙增厚,或皸裂、脫屑、鱗屑,或呈現苔蘚樣變化、色素沉澱等症狀。皮損邊界清楚,劇烈搔癢。
中醫濕疹三大證型與對應處方
同範疇不同病名,「濕」為關鍵病因
中醫古籍中並無「濕疹」病名,廣泛歸屬於「瘡癬」範疇,根據不同臨床表現及部位而有多種病名,例如耳周濕疹「旋耳瘡」、滲出性濕疹「浸淫瘡」、陰囊濕疹「繡球風」、嬰兒濕疹「奶癬」及「胎斂瘡」等病名。
中醫觀點認為,濕疹病因主要由風、濕、熱引起,其中「濕」為主要病因。因濕邪黏膩、重濁,故病多遷延,形態不定。病久濕鬱化火,耗傷津血,以致血虛化燥,肌膚失養,皮損表現為乾性,而非急性的滲出性濕疹。以下為濕疹常見的中醫證型。
風熱型,多見於急性濕疹。皮損表現為起病快速,皮膚泛發潮紅,紅色丘疹發於全身,劇烈搔癢,滲出液不多,遇風皮膚發癢,甚至腫脹。內服中藥可選用荊芥、防風、苦參根、連翹、金銀花、黃芩等藥材治療。
濕熱型,多見於急性濕疹或慢性濕疹急性發作。皮損表現為皮膚發熱、腫脹,紅疹成片狀或水泡密集,甚至帶有滲出液,劇烈搔癢。常因患者搔抓破皮後,造成繼發性感染而形成小膿疱。內服中藥可選用黃芩、黃連、黃柏、苦參根、澤瀉等藥材治療。
血虛風燥型,多見於慢性濕疹且病程日久。皮損表現為皮膚瘙癢,且乾燥、粗糙肥厚,表面可見抓痕、結痂、苔癬化或色素沉澱。內服中藥可選用八珍湯等養血潤燥方藥治療。此外,急性發作皮膚劇烈搔癢難忍時,除了內服中藥,亦可搭配中藥外洗方式,加強止癢效果。常用藥材如黃柏、苦參根、蒼朮、薄荷。
使用方式則是將上述藥材煮成藥液後,將藥液倒入澡盆中浸泡患處;若不方便泡澡時,則可用紗布沾取藥液,濕敷患處。
飲食清淡、避開過敏原,
自我照護可降低患病風險
由於濕疹多為濕、熱之邪為患,飲食宜以清淡為主,可食用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食物,如綠豆、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絲瓜、黃瓜,但用量須斟酌,建議食用前先行諮詢專業中醫師。並儘量少食用致敏食物,如蛋、牛奶、魚、蝦、蟹,辛辣剌激物如濃茶、咖啡、酒、菸、辣椒,以及肥甘厚味食品如巧克力、乳酪。
生活中須多注意避免接觸刺激性過敏原,如油漆、洗潔精、橡膠。也應避免外在刺激,如過度曝晒陽光、熱水燙洗皮膚、用力搔抓患處。穿著以棉質衣物為佳,寬鬆排汗,避免汗水悶住皮膚。
治療皮膚疾病除了藥物之外,調整生活作息亦是重要的一環。平時規律時間就寢、避免熬夜;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且運動後盡快沖洗汗水;飲食避免烤、炸、辣等刺激性食物。若有服藥需求,切勿聽信偏方,請找合格中醫師進行診治,避免延誤治療。
文․ 攝影/沈宜家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科醫師
豐年6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