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老凍頂新傳承
全臺灣唯一不靠海的縣市──南投,有著疊嶺層巒的壯闊,其水分充足且氣候溫和,再加上土壤多半適合種植茶樹,因此幾乎每個鄉鎮都有茶區,並發展各自特色。尤其過去稱「北包種、南烏龍」中的「烏龍」,即是源自鹿谷鄉的「凍頂烏龍茶」。
鹿谷東南方有山岳包夾,其中的麒麟潭緊連著凍頂與鳳凰2處茶業旺盛的地帶,而「凍頂」─有一說是因先民無鞋可穿,得在寒冬「凍著腳上山頂」工作,而得此名;這番寒意也帶來嵐霧,形成適茶生長的地理條件。從凍頂茶的火紅程度可見,連其地名都常被以為茶名,幾乎成為臺灣烏龍茶的代稱。
然而,隨著消費者喜好改變,許多茶園搶登山頭、隨稜線綿延開墾,盼攻占高山茶的清新口味市場;但在凍頂,採茶人清晨上工取下茶樹精華,直至夜半空氣冷冽,製茶師傅的手還不停地焙著茶葉──他們反覆試味、追求完美,直到製出甘醇渾厚、喉韻持久的凍頂茶。
原來這裡,還有一群人在茶山遍野之處,不跟隨時代浪潮,只講究傳承的精髓,希望保留舊有風味,再現經典。
2013 年南投鹿谷地區空拍照
1、杉林溪林道 2、鳳凰山 3、清水溝溪 4、溪頭 5、鳳凰臺地 6、樟空崙山 7、麒麟潭 8、凍頂臺地 9、鹿谷市區
欽點好茶 打「凍」人心的頂級品質
臺灣茶葉名聞遐邇,茶產業更曾是臺灣重要的經濟活動;1869年, 有「臺灣烏龍茶之父」美名的英國商人約翰‧陶德(John Dodd), 以及他的買辦─李春生來到臺灣,並將臺灣烏龍茶銷往美國紐約,讓「Formosa Oolong Tea」聲名遠播,從此開啟臺北茶業的繁榮光景,茶業也一躍成為臺灣北部重要產業。
由外轉內、由北往南的臺灣茶
從綠茶、包種茶、烏龍茶到紅茶皆能外銷供應,讓臺灣出口茶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更在1973年締造出1,200萬公斤的最高出口量,一直到1980年以前,臺灣茶葉可說大多以外銷出口為主。
然而,後來臺灣在工商產業結構改變、臺幣升值、人力成本增加等諸多因素影響下,茶葉外銷競爭力逐漸消退,業者也逐漸轉成以內銷為經營目標。原本以生產外銷茶為主的北部茶園,面積在轉型期間大量縮減,茶葉產區也慢慢往南移,中部凍頂烏龍茶漸漸廣為人知。
鹿谷凍頂茶趁勢崛起
「凍頂烏龍茶能有今日的名聲,其實跟故總統蔣經國有很大的關係,早期臺灣茶發展重心都在北部,鹿谷出產的烏龍茶少人聞問,直到1970年代,當時還擔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數度拜訪鹿谷,對這邊的美景和好茶讚不絕口,更將用來灌溉農田、茶園的大水堀改名『麒麟潭』,還在永隆村親手種了2株茶樹,鹿谷就在他的加持下,知名度大增,凍頂烏龍茶也跟著一炮而紅,更帶動全臺一股喝茶風氣。」在地老茶人張登雁回憶說。
1982年,政府廢除了沿用多年的「製茶管理規則」,並配合當時提倡的「家庭即工廠」,鼓勵茶農自種、自製、自銷,徹底改變臺灣傳統茶葉的經營生態。而後,隨著經濟起飛、國民平均所得增加、品茗休閒風氣提升等因素,民眾開始講求飲茶之道並注重茶葉品質,凍頂烏龍茶便憑藉高人氣與優良品質而備受喜愛。
當時臺灣大多農村都因工商急速發展而逐漸沒落,鹿谷卻因「凍頂烏龍茶」這塊金字招牌而一枝獨秀,不僅農民收入頗豐,溪頭風景區、鳳凰谷鳥園等觀光景點的開發,也使此處的農業聚落發展快速,更經常成為政府單位推廣、宣導的的模範樣板。
從小在鹿谷長大,目前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凍頂工作站上班的梁玉珠表示,「當時鹿谷鄉家家戶戶幾乎都靠茶葉收益改善家中經濟,即使是家中沒有茶園的人,也都靠採茶、 作茶等相關工作賺錢,所以普遍經濟狀況都不差。當臺灣其它農村都還是老舊房屋時,鹿谷這邊已樓房林立,且幾乎都有私家轎車代步。」
凍頂烏龍茶為鹿谷地區帶來龐大的商機,「凍頂」也幾乎成為當時臺灣烏龍茶的代名詞。不過,「凍頂」二字其來有自,並且和鹿谷當地地名有相當緊密的關聯。
親臨茶鄉 尋找香氣源頭
之所以被稱作「凍頂」,可不是因為茶葉長在冷凍的山頂,而是指鹿谷鄉麒麟潭邊的「凍頂山」,一指彰雅村的「凍頂巷」。
飄洋過海的茶苗
其實鹿谷凍頂產茶歷史悠久,在地相傳,鹿谷先賢林鳳池在1855年前往福建應試,高中舉人還鄉時,從武夷山帶回36株青心烏龍茶苗回饋鄉里。其中12株由鄉人林三顯栽植在麒麟潭邊的凍頂山麓上,在得天獨厚的環境及山嵐雲霧滋潤下大放異彩,成了今日凍頂茶的濫觴。
然而,要作出喉韻十足的凍頂烏龍茶可不容易,茶改場凍頂工作站站長劉天麟表示,「在凍頂烏龍茶的製作過程中,最特別之處就是『熱團揉』,也就是在殺菁、揉捻、初乾後,以布包成球狀揉捻茶葉,讓茶葉外型逐漸緊結成半球形,利於久藏不變質。」繁複而紮實的製作工序,也讓這一杯杯凍頂烏龍茶顯得彌足珍貴。
現在, 沿著往溪頭方向的151縣道,轉進投56線道通往麒麟潭及鳳凰谷鳥園的路上,一道寫著「凍頂烏龍茶原鄉」的大型牆面裝置藝術映入眼簾,旁邊還由茶壺、茶杯及茶匙構築出划船意象,似乎在宣告即將進入凍頂茶發展的源頭。
再跟著往凍頂山的路標向上而行,沿路可見零星茶園分布,一片綠意盎然;歷經幾個轉彎,掛著「鹿谷鄉凍頂巷」門牌的小巷弄就出現在眼前,這裡便是凍頂茶最初的發源地。不僅街道上茶莊、茶行林立,而且幾乎每戶人家都是茶農,若在製茶時節造訪此地,想必一定能在空氣中感受陣陣茶香撲鼻而來的美妙氛圍。
轉變中的消費市場
儘管鹿谷凍頂烏龍茶備受消費者喜愛,但近年來許多消費者偏愛「高海拔、清香型」的口味,部分茶園便逐漸往高海拔地區如大崙山、杉林溪茶區移動,茶葉發酵度也較傳統凍頂茶輕。
對於這樣的發展趨勢,鹿谷鄉農會秘書林獻堂認為,「當你被消費者拉著走會有點危險,因為每個山頭作清香口味其實都差不多,最後反而可能無法突顯出原本的特色風味。所以,我們還是要守住凍頂茶的內斂跟深度,以及特殊的熟果香,讓消費者喝得出每一泡的變化層次,用品質跟特色將消費者再拉回來。」如何傳承凍頂烏龍茶的好滋味並維持優良品質,也成為值得鹿谷茶農深思的重要課題。
承先啟後
傳技傳藝亦傳情
世居彰雅村凍頂巷的茶農蘇文昭表示,依蘇家祖先《凍頂蘇氏宗譜》記載,蘇家在清朝乾隆年間便於凍頂山開墾種茶;臺灣光復後,南投縣農會推廣製茶並主辦優良茶競賽,曾經連續6屆頭等獎都落在凍頂巷,也讓「彰雅村凍頂巷」從此成為全臺最風光的「茶巷」,而鹿谷鄉的茶葉栽植也從原本的彰雅、永隆、鳳凰3村,逐漸沿著山坡擴散至麒麟潭四周。
古老技藝─手炒茶
74歲的蘇文昭是道地的鹿谷老茶農,經營馨露茶莊多年,在近來朝高海拔清香型方向追逐的業界趨勢中,他是當地少數堅持傳統凍頂烏龍茶作法的茶農。過往,他會在蘇家古厝旁充滿古早味的磚造爐灶上,以純熟且富韻律感的手勢,示範古式手炒茶,常吸引遊客駐足。
問及手炒茶的特別之處,蘇文昭面帶微笑,自信地說:「因為炒出來的茶特別香、特別甘甜,不會苦澀。」不過,這條推廣傳統製茶技藝之路,隨著時空改變而略顯孤單;手炒茶這古老技法除了讓遊客感到新鮮與好奇外,其實對於茶葉銷售並沒有直接的幫助,但他無怨無悔地投入,也讓我們知道,無論在臺灣的哪個角落,都有許多認真的人默默地傳承珍貴的文化。
「綠茶化」危機 10
對於凍頂茶傳統作法日漸式微,蘇文昭相當擔心,一旦大家為了追求市場利潤而捨棄或改變原來工法,傳統凍頂茶的韻味也會跟著被遺忘。「現在少年郎攏嘛卡尬意清香一點的啦!阮老伙仔還是比較喜歡喝傳統會回甘的!」蘇文昭堅持傳統製法,也把經驗、技術都傳授給他的兒子蘇邦怡,並藉由茶葉班觀摩講習的機會,不吝嗇地和年輕茶農分享製茶訣竅。
蘇邦怡表示,「這幾年鹿谷的茶產業發展,經歷許多轉變。鹿谷的茶農、茶商一個接一個往高海拔山裡跑,積極發展高山茶,而比賽茶風向改變及消費市場年輕化的趨勢,也讓鹿谷的傳統凍頂烏龍滋味,無法獲得評審的青睞。於是大家便慢慢朝向輕發酵及重視焙火的走勢,也就是所謂『綠茶化』的危機。」
關於這樣的消費市場現象,劉天麟認為,大約10幾年前,日本有研究報告指出綠茶保健效果良好,除了可以抗癌,兒茶素含量又高,消費者在商人大力宣傳下,便出現一面倒偏向綠茶及輕發酵茶的現象,而茶農、茶商等生產端便很自然地依照消費者風向及需求,調整發酵程度。
堅守信念的連山茗茶
而位在鳳凰村的「連山茗茶」是鹿谷鄉目前唯一獲得農委會「製茶廠環境衛生安全評鑑」特優5星級的製茶廠,不但通過ISO 9001、ISO22000、HACCP認證,也拿過國家優良商品金牌獎。
凌晨3點多,當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連山茗茶負責人林鴻吉已領著年輕的製茶團隊,來到整齊、清潔、明亮的廠房,品評從日光萎凋開始,歷經將近20小時才初乾完成的毛茶。一連串繁複的製茶流程,讓彼此臉上略顯疲態,即便如此,大家仍打起精神參與討論。「我希望透過每次作茶後的品評,讓這些年輕人在製茶技術與經驗上更加精進純熟。」林鴻吉說。人人常言「態度決定高度」,而作茶人的態度也可以決定茶的香度與回甘度。
傳有所本、承有所從
投入茶業近40年的林鴻吉相當重視傳統凍頂烏龍茶的傳承,也將這份心落實於茶園管理與經營上。他表示,雖然不同世代、年齡層的口味不一,茶農與茶商可以依照不同手法去推銷、轉變、發展,但絕對不能為了市場銷路或個人名號,而去改變或脫離「凍頂烏龍茶」這5個字代表的意義,否則會造成整個市場定位的混亂,消費者也無所適從。「我做為一個凍頂烏龍茶的生產者,就有責任與義務把凍頂的精神傳下去!」
林鴻吉態度堅定地說。
林鴻吉目前仍以中海拔茶園為主力,他感嘆地說:「鹿谷這邊的中海拔茶園目前大概只剩全盛時期的2、3成吧!來這邊的路上也可以感覺到,茶園沒想像中的多,有些茶農把土地租給別人去種,而租的人一般會改種蔬菜、檳榔或香蕉等,很少人會再回來種茶,這是很可惜的地方。」林鴻吉認為,中海拔茶園也許先天條件不如高海拔來的優異,但仍可以透過傳統製程將好滋味給保留下來。
林鴻吉的兒子林奎均目前也跟隨父親學習經營與管理茶園,原本已經在臺中西餐廳當上大廚的他,1年半前毅然放下原本工作回到鹿谷。儘管從小耳濡目染的他,對於茶葉的一切並不陌生,但仍讓人不免訝異於他的抉擇,「其實,當廚師跟農夫一樣都很辛苦,也都有各自的壓力,因為弟妹都還在外頭工作,而茶葉是我們全家從小到大的共同記憶,身為家中老大就感覺有一份責任與義務,將它代代傳承下去。」林奎均靦腆地說。
讓茶成為生活中的自然存在
鹿谷有7成居民以茶維生,茶是生
活,生活是茶,除了人人都能說得一口好茶經,泡上一壺好茶外,家家戶戶也都相當講究茶室的空間、氛圍與茶席布置。「我們這邊就連小朋友都可以獨立執壺,招待來訪的客人。」鹿谷老茶人張登雁笑著說。而這番生活與茶交融的場景,也和過去長時間擔任農會推廣股長的林獻堂,積極推廣茶藝文化有密切的關係。
「1990年代前,鹿谷人大概只曉得泡茶跟喝茶,還沒有所謂泡茶禮儀或茶藝文化等概念,1991年我開始從成人茶藝建立基礎,也培育出一群在地茶藝師,成為茶藝種子教師,希望透過這種方式將茶藝文化帶進家庭。之後,又繼續推動兒童茶藝,由四健會義務指導員在鄉內中、小學教導小朋友茶藝,讓茶文化從小紮根。」林獻堂說。
結合社區力量 傳承茶文化
1995年,他又輔導一群志同道合的愛茶人成立「鹿谷鄉生活茶會」,這個頗具地方特色的社團目前約有300多位會員,各個都是泡茶高手,鄉內的各類活動也都少不了茶會的參與跟協助。每年還舉辦大型茶會活動,結合茶事展演、服裝設計、空間布置、視覺傳達及音樂饗宴,可說是鹿谷鄉的年度盛事。
除此之外,鹿谷鄉農會從1976年首次舉辦「凍頂優良茶展示會」,參加比賽的茶葉數量一年比一年多,近年來更是年年都超過6千件茶樣參賽,是全世界最大型的茶葉比賽,競爭激烈。為了應付龐大茶樣的評審作業,鹿谷鄉農會在1986年成立「評茶研究班」,藉由紮實的訓練與測試,精選優秀的青年茶農擔任比賽茶的初審委員,希望經由評茶人才的培育,傳承凍頂烏龍茶的風味與優良品質。
當茶業發展邁入新的一頁,新的挑戰也隨之而來,期待這老字號「凍頂烏龍茶」乃至整個臺灣茶產業,在未來的漫漫歲月中,不止能端出一杯杯溫熱的回甘好茶,更能將傳統製茶工序代代相傳,並讓茶藝文化持續飄散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在幽幽茶香當中,你我品味的不只是甘醇茶味,更是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以及堅持傳統的信念。
馨露茶莊 049-275-1932 南投縣鹿谷鄉彰雅村凍頂巷16-2號 |
連山茗茶 049-275-5294 南投縣鹿谷鄉鳳凰村新進巷1-16號 08:00-20:00 |
前言/許鈺屏 空拍照攝影、提供/陳敏明
內文、攝影/詹明輝 圖片提供/蘇邦怡、林獻堂、連山茗茶
鄉間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