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狂熱者—陳敏明
攤開幾張臺灣的空拍照,看見蓊鬱覆滿整座山頭,高高低低的陵脊展示著高山個性;也可看到澎湃浪花為島嶼縫上一整條雪白蕾絲邊,再延伸成蔚藍海面;至於日常裡一望無際的農田,此時則如一條布滿格子圖樣的綠地毯,一眼看穿田野的止盡、聚落的邊界──而這一張張照片,都是空中攝影師陳敏明鏡頭裡的臺灣。
保持距離 才能廣開視野
「要保持距離,才看得見。」陳敏明以日本城堡結構中,最高也最具代表性的「天守閣」為例,登高而能遠眺、發現危機,才能盡速反應以控制局面或醒悟過錯。
他帶著平日視野、搭著直升機凌空而上,而地景隨著上升高度無限開展,讓他恍然大悟─原來「事出必有因」,好比此處有人煙,可能是因為清水流過平原,為土壤注入營養,因此適合萬物生長、引來人群定居。但平時,我們與腳下所踩的土地彷彿「最熟悉的陌生人」,直到視角遼闊之際,人地的微妙關係才豁然開朗,進而突破我們在地面行走時,所不能透澈的盲點。
地圖狂熱者的日常練習
但這樣的「看見」,必須建立於對生活與地方的了解。「曾有人問我空拍前要準備什麼,我回答,要準備很多錢,以及要把地圖讀得很熟。」陳敏明說,直升機以「每分鐘」計價,每趟飛行成本動輒幾十萬,因此,平日就應讀遍地圖、模擬自己在空中的景象,飛行時才不會迷失方向。
尤其,陳敏明是個「地圖狂熱的愛好者」,他收藏好幾套厚重如字典的地圖集、印製與人同高的地圖,生活周遭隨時可見地圖蹤影,「既然我的工作跟空間環境有關,這就是我最重要的工具。」
陳敏明回憶,還沒入這行前就對閱讀地圖充滿熱忱,他善用賽璐璐片做筆記,再和地圖相合比對;現代雖有GPS能迅速指出方向,但他仍自備地圖閱讀筆記,若行不通便再重拾地圖搜索,「現在很多人依賴科技,只會從A點走到B點,卻對整體空間沒概念,每去一次都要再找一次。」他更進一步地說,這不只是生活與旅行的必備技巧,更重要的是能訓練大腦的思考能力。
建立工作SOP 謹慎為上
對地理空間的了解是過去人生累積的總和,但每次出發空拍前,他總會再來一回總複習。此外,打點器材、與飛行員溝通路線、和助理開會等更是不可或缺的例行公事。而陳敏明的行前確認表上則提醒著:「忘記,是專業工作中最大的敵人。」並詳細羅列此次任務需要的鏡頭、設備、資料等,再三確認,以免疏漏。可見他謹慎、細心的態度,養成這些習慣。
至於登上直升機後,又是另一場戰鬥,「空拍時也不能忘記地上生活,才能好好辨識地面。」此時最考驗對地方的了解,陳敏明在空中參考人為建物、環境特色與河流等地標,由於直升機盤旋的時間之短,他的判斷便要快速而精準,以免錯失攝影良機。
而在飛行的轟隆巨響間,陳敏明可能得同時持著2臺不同功能的相機,隨時轉換,並搶時間「喀嚓」拍照;一邊透過麥克風指引飛行員、「喬」出適合的角度與高度;再邊以手勢告訴助理需要協助之處,一心多用,相當不易。
ㄒ
拓展格局 保持思考與反省
等到耗費多時的空拍照終於出爐,居高臨下已看不見渺如塵沙的人類,但眼光徘徊在照片各處時,仍可找到移動與生活的痕跡,再從自然與地景間推敲生活所在,滿是驚奇。
「空拍圖讓我們與地面拉出距離,而看得見才能解決問題。」陳敏明說,看得見也要保持好奇心,隨時發問、擁有找出答案的決心,如此一來,「看見」才能延伸更多意義。陳敏明想透過空拍挖出故事,讓更多人認識孕育我們的土地──這塊離我們好近,許多人卻用破碎的角度,似懂非懂地理解的土地。直到看得越多、越廣,才能謙虛且感激地深刻反省,也能珍惜臺灣寶島一直以來的無私給予。
文/許鈺屏 圖片提供/陳敏明、周志長、王汶松、顏麟宇
鄉間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