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菩薩 沉香喉韻留舌根
臺灣北部地區在冬春之交為雨季,年均溫約21℃左右,山區氣溫略低,利於種植茶樹,而臺北市木柵地區丘陵遍布,便是栽培茶樹的絕佳地點。號稱「中國茶都」的福建安溪很早就享有茶鄉盛名,其居民亦大多以種茶維生,早期安溪移民渡海來臺發展,便挑中現今木柵地區得天獨厚的地形種茶,使包種茶揚名四方;而後才有木柵樟湖人張迺妙,將鐵觀音從安溪帶至木柵,從此落地生根。
從繼父身上習得製茶技藝的張迺妙,曾在日治時代臺灣勸業共進會舉辦的包種茶品評比賽中,榮獲總督特等金牌獎,並受聘擔任臺北州廳巡迴茶師。任職10年期間,經常到各地教導包種茶與烏龍茶的製茶技藝。1895年,他返鄉回安溪探親祭祖時,因緣際會嘗到鐵觀音茶,並驚艷其獨特韻味,且茶葉沖泡4、5次後,味道依舊香醇甘美,便要了12株回臺試種,並於隔年正式引進。
後來,時任木柵區長的木柵茶業株式會社負責人張德明,認為鐵觀音茶頗具特色欲加以推廣,便延請張迺妙為廠長,從安溪購回大量鐵觀音茶苗繁殖,再分配給茶農種植於木柵指南山樟湖一帶。張迺妙退休後,更將鐵觀音製茶訣竅傳授給當地茶農,鐵觀音便自此在木柵生根,持續發展至今。
日治時期,木柵鐵觀音原本種植面積廣闊,但礙於未能掌握製茶要領,便常出現「闊作窄收」的情形。到了日治末期更因戰爭使茶業發展陷入低潮,許多人因種茶辛苦、報酬低便不再投入,任由茶樹遭致蟲害,茶園陸續荒廢。
戰後社會經濟蕭條,茶業發展也隨之停滯一段時間。爾後,在政府提倡由農會擔任茶葉推廣工作後,茶農生活才逐漸改善。隨著定期舉辦的茶葉栽培繁殖、病蟲害防治、製茶技術交流等講習會,使木柵茶農在鐵觀音栽種與製茶技術皆大為精進,並成立茶葉研究班。1980年更接受政府輔導,設立木柵觀光茶園,成為全臺第一個觀光農園,帶動木柵鐵觀音邁入全新發展階段。
品觀音 尋官韻
迥異於一般茶樹的鐵觀音,枝葉屬橫張枝型、葉面摺皺,葉緣呈波浪狀,主葉脈不在正中,葉邊齒序大小排列不一。因葉面多向陽,使其茶單寧等成分較高。鐵觀音在半發酵茶類當中屬於發酵空間較大的茶,15%∼50%皆有人製造,因此香氣由淡淡花香、蜜香到濃郁花果香、熟果香都有。而鐵觀音的香氣變化不單只因發酵程度不同,其他如茶園土質、製茶季節與天氣、布包團揉、個人烘焙手法等,都會影響鐵觀音成茶的茶香與品質。
製作鐵觀音茶的工序繁瑣,茶菁採收回來後先攤放於笳藶中,進行日光與室內萎凋,使茶菁「消水」後再「浪菁」,藉由茶菁相互摩擦破壞葉緣細胞,促使茶葉發酵。在過程中,葉色由深綠轉為淡綠,葉緣則因局部發酵而呈現朱紅、中間淡綠,葉面則向外拱曲,並散發清新果香。之後,透過高溫炒菁蒸發水分,迅速抑止氧化作用,固定已形成的色、香、味。
接下來的「布包團揉」則是製作鐵觀音茶過程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在茶葉經炒菁尚未全乾時,用方形布巾將其包裹、揉成球狀,並用手或團揉機在布包外轉動揉捻,再將布球放入焙籠中以文火慢慢烘焙,使茶葉彎曲緊結,反覆焙揉數十次後,方能造就鐵觀音經多次沖泡仍芬香甘醇而有回韻的特色。布包團揉除可縮小茶葉體積,茶中成分亦轉化出獨有茶香與喉韻。上等鐵觀音會散發天然馥郁的花果香,入喉後立即回甘,隨之擴散到整個口腔,形成經久不退的獨特喉韻,品茗人士常稱之為「觀音韻」或「官韻」。
實至名歸的鐵觀音
木柵茶區目前以生產鐵觀音茶為主,然而,鐵觀音每季的採收期約為15天,且須以人工手採1心2葉,茶農因採茶人手不足,有時為錯開產期會種植少量的四季春、梅占、金萱等,這些以非鐵觀音茶樹但遵循古法製成的茶,也都稱為鐵觀音;不過,為了區分兩者製成的茶葉,真正由鐵觀音茶樹製成的茶葉,茶農將其稱為「正欉鐵觀音」,「正欉」即是閩南話的「真正」之意。
依據茶業改良場為正欉鐵觀音茶所訂的特色為,條索捲曲、壯結、重實,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色澤鮮潤、葉表帶白霜、湯色琥珀、濃豔清澈,滋味醇厚甘鮮,入口回甘喉韻強,香氣馥郁持久,葉底肥厚明亮,具綢面光澤。鐵觀音茶在兩岸同列「十大名茶」,而在茶農與茶界人士多年努力下,木柵鐵觀音青出於藍,無論在栽種、外觀、韻味、口感等均已優於安溪鐵觀音。
鐵觀音在臺灣產量不多,算是小眾茶品,但仍有許多愛茶人士獨鍾這一味,曾有茶友形容,鐵觀音茶喝起來就像是歷盡滄桑、看盡悲歡離合的長者,有一顆深沉且不輕易外露的海底心,得細細品嘗方能體會箇中滋味。或許唯有親自品上一口後,才能在漫漫茶香中領悟到,這樣的比喻有多麼傳神吧!
鐵觀音茶含有較高的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和茶多酚,對清心明目、殺菌消炎、延緩衰老、防癌、消血脂、降低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皆有助益。但須注意,鐵觀音茶切勿泡太濃,喝太多反而會刺激胃酸和腸胃液增加,引起腸胃不適。 |
文、攝影/詹明輝 圖片提供/木柵區農會
鄉間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