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不醫人 動物健康靠他們
自古以來,醫生一直都是人們尊敬的行業,治人醫病,便是醫生的首要工作。而當與人們密不可分的動物生病的時候,自然也有專門的醫生為牠們治療。
以前人養狗,為的可能是看門;養貓,為的可能是捕鼠,大多以發揮動物本能為主。然而,現代人養貓狗等小動物為寵物,視牠們為家人,小動物獸醫因而日益增加,成為我們最熟悉也最常見的獸醫師。
但獸醫不止1種,只要吃肉的人,都需要感謝屠檢獸醫。尤其,近年來口蹄疫、禽流感等動物疾病肆虐,肉品安全備受挑戰,屠檢獸醫的重要性更加提高。他們堅守屠宰場,為我們把關肉品健康,成為最後一道防線。
寵物救星 小動物獸醫
只要有養小動物的人,一定對小動物獸醫不陌生。舉凡生病、受傷、打預防針、結紮,甚至連寵物看起來心情不好,主人都會帶著自己的寶貝往獸醫院跑。對主人而言,獸醫猶如家中寵物的救星。
現代人養小動物的比例越來越高,動物醫院也如雨後春筍,到處都能看見一間間的小型動物醫院,或規模較大、具有24小時動物急診的大型寵物醫院。
一進到診療間,便可看見大大的診療臺,那裡是動物們最害怕的地方,彷彿一站上去膽子就消失,如同小孩看病一樣害怕。而在診療室後方則有一間一間的小籠子,專門放置需要留下觀察或治療的小動物。
任職於全國動物醫院臺北分院的住院醫師陳郁晴,專門照顧需要住院觀察的小動物。一進醫院、換上醫生袍後,她就得馬不停蹄地了解小動物的狀況;除了照顧住院動物外,她還得與專門看診的主治醫生、小動物主人討論醫療計畫。雖然表定工作時間為8小時,但有時仍會因為治療尚未完成、突發狀況、動物病危等原因無法準時下班。
曾在小型動物醫院工作過的她認為,相較於規模較大的動物醫院,小型動物醫院協助的助理人數少,許多基礎事務都得靠醫生自己處理;另外,醫院並非營業24小時,因此當重症動物住院時,她隔天便會提早去看看動物的狀況。
問起會不會有「職業傷害」,她說:「會啊!超級容易被抓的。」當小動物太激動時,時常會被抓傷,但時間一久便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也更了解如何避免動物受傷。許多人都以為小動物獸醫的工作就是整天和貓狗玩,但背後所需的專業技術以及須應對的緊急狀況,仍只有第一線的他們心裡明白。
肉品安全的最後防線
屠檢獸醫
合法屠宰的雞、鴨、豬、牛肉,在成為市面上的肉品前,得先經由屠宰場宰殺處理,才送到臺灣各地販賣,過程中,屠宰場負責把關肉品的安全。但很少人知道這項重責大任,也是由獸醫來完成的。
這些獸醫師就是屠檢獸醫,他們的工作深深地影響著「食」的安全。屠檢獸醫的工作場所主要在屠宰場內,負責為飼養場送來的畜禽進行屠前檢查,將有病症或瀕死的畜禽剔除;屠宰後,他還得前往作業區一一檢查屠體是否產生病變;此外,屠檢獸醫還須把關屠宰場的清潔衛生,如運輸車消毒、各項硬體設施得符合規範才得以開宰。
目前全臺共有170座屠宰場,屠宰時一定得有屠檢獸醫在場,再因各廠屠宰線數量、規模大小、開宰時間不同而調整進駐人數。然而,目前全臺只有253位屠宰獸醫鎮守,「缺工」情形嚴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肉品檢查技術科技正丁彥文觀察,屠檢獸醫人數不足原因可能與工作時段與環境有關。每間屠宰場的開宰時間不同,但由於臺灣人偏好溫體肉,為了將新鮮的肉送上市場,目前就有7成屠宰作業在跨夜時段執行,普遍在晚上9點至清晨4點。丁彥文歸納,顛倒的作息、較骯髒的環境、屠體的味道及機械聲音大,都是造成人員不足的原因。
縱然工作環境條件較差,屠宰場卻是獸醫師可以增加實戰經驗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看到不同病變、診斷不同病因,也能將有問題的病變送去大學實驗室檢驗,觀察檢體結果、充實自身能力,而這些經驗其實和病理檢驗、牧場獸醫等專業息息相關。
「他們是我們農委會在通報傳染病的最後一道防線。」丁彥文說,一般而言在畜牧場就會發現一些疑似傳染病的案例,若沒察覺到的則多半在屠宰場發現,再進一步追溯來源、開啟防疫機制。
過往,有許多違法屠宰的畜禽流入市面,甚至有些人會將病變部位醃製後再販賣,導致消費者吃到不安全的肉品,更有許多屠宰場不注重衛生,增加肉品安全疑慮。然而,現在有了屠檢獸醫把關,民眾才能安心品嘗健康又安全的肉。
文、攝影/郭怡欣
圖片提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肉品檢查技術科技正 丁彥文
鄉間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