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七罈酒的變身
七罈大大的酒甕,被擺放在祖靈面前,這是告祭祖先、同時也是傳承下一代的酒,頗具意義。「七罈酒」是花蓮玉里苓雅部落在豐年祭中獨特的一項儀式,而且阿美族中也只有他們有這種特別的儀式,由外界看來,瀰漫了一股淡淡的神祕的氣息。
米與酒的連結
苓雅部落去年有場喜事,原來是以他們部落為主的玉里稻米產銷班第13班,擊敗了全國6,537個產銷班,脫穎而出,獲得「全國優良產銷班」的殊榮,整個部落都與有榮焉。
這是花蓮第一個獲獎的原住民稻米產銷班,玉里鎮長龔文俊認為,既然種的是有機米,何不將米與酒連結,讓充滿原民風味的七罈酒量產上市。如此一來,不但使白米有多元功用,同時也可將苓雅部落的傳統文化傳達給外界。
龔文俊不但幫忙出點子,還主動連絡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加工研究室,請他們前往部落教導釀製米酒。
花蓮農改場獲得此訊息後,便出動加工研究室所有人員,每2週南下部落1次,連續3個月都沒有間斷。之所以如此密集,主要是為了讓班員盡快熟悉SOP,以利日後大量生產。
挑戰量產上市
說到大量生產,這對學員而言可是一大挑戰。「其實酒的話我們自己會釀,但都是依老人家的經驗來釀造,無法做出大量的規格化生產。」釀酒班的種子教師陳惠華便表示,花改場指導他們釀酒的調配比例、正確步驟,依此方式製造的酒就不會太酸或過甜,「做出了大眾都能接受的口味啦!」
她說,花改場的老師剛來的時候,其實大家都不太習慣,尤其是老人家,常常會叨唸:「為什麼一定要殺菌呢?」、「幹嘛釀個酒還要戴口罩啊?」、「怎麼這麼多步驟啊?」指導人員便一次次耐心解釋,這些都是為了大量生產而必須有的規格化動作。
還好這些不習慣隨時間逐漸過去,大家也就慢慢接受了這些步驟規矩,釀起酒來越來越順手,觸碰任何東西前也都記得先用酒精消毒,「大家都變得很乖的!」陳惠華說著說著也不禁笑了出來。
對於花改場的協助,她滿懷暖意地說道,自從老師來了之後,他們學到如何殺菌、如何停止發酵等新知識,從而控制酒的口感,「老師告訴我們,釀造有一定的比例,這樣釀出來的酒才會有一定的品質。」
上市見面的七罈酒
對於口味,大伙兒特別用心,還去外面買了許多米酒試喝,並覺得多數偏甜。他們希望自己的酒口味不要過甜,便將這意見向老師反映,最後做出的米酒甜度也都讓大家相當滿意。
學員們在學習了7、8個月後,終於交出首張成績單。把酒一一裝瓶後,學員們把這些心血結晶放到豐年祭中販售,雖說是首度試售,但好口味獲得一致好評,當天便幾乎銷售一空。此外,鎮長龔文俊也相當讚許這份好滋味,還買了許多當作伴手禮,只要到其他部落拜訪就順手送上,不僅是珍貴心意,更是推廣行銷的好方式。
就這樣,充滿濃厚原民風味的苓雅部落七罈酒,在產銷班學員的通力合作下,逐漸將這種獨特風情給傳遞了出去,讓外界也得以一窺部落傳統,對於阿美族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文、攝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曾竫萌、黃安葳
鄉間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