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TNR的第一步
「從嘈雜的大馬路拐進靜謐的巷弄,一隻橘色的小貓輕巧地從你眼前閃過,跳上老舊的屋簷,雙眼直怔怔地和你四目相接。剛想伸出手逗弄牠,小貓便飛也似地逃跑了⋯⋯。牠轉身之後你便再也記不清牠的模樣,只記得牠右耳上的那個小缺角。」
類似的情形每天都在你我的生活中上演,屋簷上的貓、徘徊街角的狗,這些流浪動物沒有一個遮風蔽雨的家,只能穿梭在巷弄間尋找不知何時會到來的下一餐。然而,臺灣的流浪動物數量龐大,如何有效控管數量,不讓牠們的生活品質更加低落,不僅是政府、動保團體須面對的挑戰,也是值得你我關注的議題。
TNR是什麼?
TNR的全稱為Trap-Neuter-Return,也就是誘捕、絕育、放回原地。透過專業誘捕方式捕捉流浪犬貓,再由志工送至動物醫院進行絕育工作,並於手術中剪耳作為標記,待傷口復原後再放回原地。將牠們放回原本熟悉的社區,除了不會再繁衍更多動物,還可以發揮「地域性」保護自己的地盤,並驅趕外來的流浪動物,讓當地流浪犬貓數量維持自然平衡。
社團法人臺北市支持流浪貓絕育計劃協會執行長甘明士表示,其實各個區域通常都有所謂的「愛爸」或「愛媽」,默默照顧附近的流浪動物,因此他們對於這些動物的數量、習性、健康狀況等最為了解,若有單位要前往該地區進行TNR,最好先與當地餵養者溝通並了解狀況,以免傷害動物的安全及健康。
此外,甘明士也提醒,若要對沒有觸摸過的街貓進行TNR,最好使用誘捕籠。而母貓在結紮時須剃掉肚子上的毛,因此也要避免在天冷時替貓執行TNR,以免感冒。
不得不正視的現實
在執行TNR的過程當中,其實存在許多困難,包括載運工具的車輛不足、志工的人力調度、購買罐頭及誘捕籠等器具的資金等,都是每天必須面對的難題。除了物資問題,居民的反對也是一大壓力,甘明士說:「有些人就是討厭貓在他們家附近,會叫我們抓走結紮後就不要放回來,我們也很無奈,只能教育愛媽們,餵食完流浪貓後一定要恢復原本的整潔,盡量不要影響到附近住戶。」
甘明士提醒,有些人看流浪動物可憐,會帶著家中不要的廚餘、骨頭等給流浪貓犬,但廚餘的成分混雜,如果貓狗不小心將魚刺或骨頭等尖銳物吞下肚時,對牠們的腸胃反而是一種傷害。面對需要水分的流浪犬貓,愛媽們通常會選擇含水量相對較高的罐頭,藉此補充牠們所需水分。
從源頭下手才是根本
今年2月,「流浪動物零安樂死」政策正式上路,政府刪去《動物保護法》安樂死收容動物的12天期限,明訂只有「患有法定傳染病、重病無法治癒、嚴重影響環境衞生之動物或其他緊急狀況,嚴重影響人畜健康或公共安全」的流浪動物,才可以被安樂死。
零安樂死政策雖能留下動物生命,仍須有完善配套措施才能達到目的,但要有效控管流浪動物,還是得從源頭做起。除了落實寵物登記及絕育,更要加強管控寵物交易,鼓勵以領養代替購買,並確實掌握每隻寵物流向,別讓牠們成為下一隻無家可歸的流浪動物。除此之外,目前已有許多單位積極在校園及社區內舉辦生命教育、TNR、寵物登記等講座,要讓尊重動物的觀念生根在更多人心中。
文/ Amy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臺北市支持流浪貓絕育計劃協會
鄉間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