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思維現蹤雞
雞是人類社會中相當常見的飛禽,有研究認為,雞大約從8千年前於東南亞或印度開始馴養,由山林野外步入尋常百姓家。歷經歲月,今日的雞不僅是人類主要肉食之一,也與人們緊密相依,在日常生活扮演重要角色。臺灣傳統社會圈養或散養雞隻稀鬆平常,卻大多抱持謹慎態度,若非逢年過節祭獻神靈祖先,或宴請重要賓客,甚少隨意宰殺食用;民俗生活中,雞更有各種神聖象徵與作用,足見臺灣人對雞的看重。
由雞而起的地名 臺北曾有一則關於「雞母厝」的傳說:據傳,有對貧窮母子相依為命,寄居在親戚家中,有日母親為了給兒子添新衣,竟私下偷了親戚的錢。幾年後母親因病去世,兒子交由親戚撫養長大。某夜,兒子突然夢到母親將事情如實表白,並告知孩子,因果報應使她變成一隻雞,即將成為明日盤中美食,回報親戚恩情,希望孩子不要吃她。隔日,親戚果然準備了雞肉,眾人見這兒子肉飯不食,追問之下才知道母親魂體托夢一事。親友深受感動,遂為母親辦理超度法會,後來當地則稱作「雞母厝」,成了一個小地名。其實臺灣許多地方都有以雞母或雞命名的地點,背後也大多有各種故事,提醒著人們禮義法道。 |
|
求財、求富、求金雞母 在嘉義民雄的劉智古厝,也流傳一則神奇傳說。劉智原本是賣豆腐營生的小販,因每日上山做生意時,都有一隻母雞前來偷啄豆腐吃,原本不以為意的他,有日好奇心驅使,跟著老母雞走,卻意外發現一個山洞,洞裡埋著一個甕,他掘起後發現裝滿金銀財寶,遂一夕致富。此則傳說的主角,另有版本說是劉智招來之子婿阿祿,並因樂善好施累積更多財富。事實上,這種動物報恩故事,在臺灣其他地方也有類似傳說,只是版本略有不同,另也有母雞啄米下金雞蛋的故事。雞似乎與守護黃金珠寶,有著某種特殊的牽連;這種民俗思維,最後也產生許多以雞為主題的新興求財民俗,最知名則為南投竹山紫南宮的金雞母祭祀。 |
|
日常生活與雞的關係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與雞相關的民俗文化,俗語就說「食雞起家」,一方面基於諧音借義,雞與「成家」起了關聯;二方面,傳統社會對雞隻需求與嚮往甚大,能在家戶中擁有雞塒、宰雞過節,被視為是家庭圓滿與興旺的象徵。正因如此,舉凡婚喪喜慶都會使用到雞,例如迎娶隊伍要準備「帶路雞」、遷居新厝也得有「入厝雞」;喪葬習俗中,送走親人後的第一餐,也必須要「食雞」才能起造嶄新家園,修補家人折損的遺憾,使家庭重新圓滿。若有新生小孩,在許多地方的習俗,都得在元宵節前後或地方宮廟主祀神聖誕時,準備閹雞祭祀地方宮廟眾神,然後烹煮雞酒與鄰人共食,分享添新丁的喜悅。 |
|
雞在俗語中的角色 此外,「大隻雞慢啼」是以雞的體態及特徵,來陳述大器晚成概念,其意涵是建議人們懂得耐心等候時機;「做雞著筅,做人著反。」則以雞啄米勤奮多變的動作,鼓勵人們積極改變現況,不要過於執著溺舊;另也有說「雞屎落土亦有三吋煙」,則是透過雞的弱小形象,來形容即使氣勢再低,也能像雞糞落地時引起小小的沙塵飛揚,恰恰是在提醒人們別過於妄自菲薄。很顯然地,雞不只是「盤中飧」,還會教導我們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以生動且淺顯易懂的方式勸誡世人。 雖然日常生活經常食用雞禽,且多數祭祀行為都以雞作為牲獻,但在民俗價值觀裡,雞也非全是任人宰殺或任君食用,甚至經常在民間信仰裡或隱或顯地展露神聖性。比如在民間傳說中,經常有雞鵤精(kekak-tsiann)作亂的故事,通常是因為雄雞死亡後,偶然獲得某地靈氣加持,修練成精,有時會出來傷人害命。經過神明處理化解後,有些雞鵤精會成為神明的部將,有些則是被鎮壓化解,是以全臺各地幾乎都曾出現雞鵤精與神明鬥法的精采故事。不僅彰顯神明威信,也提醒人們尊重自然萬物。雞的神聖性,也展現在各種民俗儀式中。 |
|
雞鳴與禁忌 生活當中,除了婚喪喜慶以雞象徵「家」的飲食習俗,在禁忌方面,由於公雞被認定該在早晨啼叫,若有不正常時間的夜啼,即被視為不祥徵兆(母雞啼叫亦然);此外,習俗也認為小孩不能吃雞爪,以免「掠破冊」,導致讀書不順利。民間信仰觀認為,雞的啼叫具有特殊聖顯功能,相傳可以驅趕鬼魅。不少民間故事、戲曲橋段中,遇到破解厄運時,都會提到雞啼能「破陰陽」;在許多道教法事科儀與傀儡戲儀式裡,也會使用白公雞進行「出煞」,取雄性雞冠血進行法事,目的就在於借用雞的極陽氣血來強化驅邪功能。 |
|
白鳳傳奇 在許多廟會活動中,都能看到白色公雞站在神轎頂上,因白雞全身皎潔,突顯與一般雞禽鳥獸不同,被視為具有特殊靈氣,展現靈力象徵;因此,當神明出巡、遶境時,信徒都會將白雞綁在神轎上,用以避邪厭勝。通常這隻白雞必須先經過神明敕令加持,自此白雞被尊稱為「白鳳」,跳脫凡俗雞禽的身分,成為守護神明的靈鳥鳳凰。信徒須對白鳳抱以尊敬之心,不能將之殺害或食用,必須「放生」,或由信徒帶回撫養至老死。前述法事科儀中的白雞,有時會認為牠們身上帶著法事科儀的殘餘,所以必須跟白鳳一樣安養天年。 |
|
金雞玉犬 前述南投竹山紫南宮,有迎請「金雞母」於家中奉祀,用以增添財運之信仰功能,彰顯雞在民俗觀念中彌足珍貴的價值觀。其實,在所有禽類當中,「金雞」也是唯一成神,地位最崇高者。相傳,戲曲之神田都元帥,兒時是棄嬰,受到毛蟹吐沫撫育成長,在成神前的兒時玩伴是一隻雞與一隻狗,結果「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當田都元帥被封神以後,雞犬則成為其協祀部屬金雞將軍與玉犬將軍,時至今日,與田都元帥共享萬年香火。 |
|
吃尾牙面憂憂 「牙」原是貿易經紀的稱呼,歷經時代轉變,每逢初一、十五作牙祭祀、敬拜土地,成為工商業必須的禮俗,尾牙則指一年中最後一次的作牙祭祀,同時也是宴請犒賞員工的時間。傳統社會習俗認為,尾牙宴席雞頭擺放正對的人,即代表老闆暗示該員工應自行辭職。若老闆將雞頭朝向自己,或是將雞頭拿掉,則代表全體員工都可留任,因此才會有「吃尾牙面憂憂,吃頭牙撚嘴鬚」的說法,意指尾牙擔心被暗示辭退,吃頭牙春酒則穩坐今年工作崗位。由於雞的臺語音作「ke」,與意味著多餘的「加」同音,遂而成為傳統社會含蓄勞資關係的「社會儀式」,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共進最後一頓飯後,分道揚鑣、不傷和氣。顯然,雞為臺灣社會調和不少生活文化的氣氛。 |
撰文/溫宗翰 圖片提供/溫宗翰、官怡杏、陳韋誠、邱詩琁
鄉間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