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磨出真工夫 閹雞技藝的傳承之路
花蓮永興村外圍,部分村廓已被水泥樓房取代,而某個客家三合院落裡,還有一間低矮的紅磚瓦屋,配搭著木製的拉式窗櫺。雞寮不時傳來咯咯咯的雞鳴,空氣裡還有鄉間稻穀收割後的清香,一臺深棕黑色的老檔車佇立在院子裡,這是花蓮獨一無二的資深閹雞達人徐華採的坐騎。在他長達60多年的閹雞歲月裡,這是他的第18台「閹雞專車」,接力陪他完成超過一甲子的閹雞人生。
1993年出生的徐筠茹是徐華採的孫女,今年即將就讀交通大學客家學院族群與文化所,滿腦子思考的都是如何傳承阿公這超過一甲子的獨門技術。就在他們祖孫一來一往的「鬥嘴鼓」之間,傳承的故事正慢慢發酵⋯⋯。
即將隱沒的專業─閹雞師傅
「閹雞」其實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太監雞」,也是東方人餐桌上常見的佳餚。其做法是將雞齡1 ∼ 2個月的雞隻,經特殊閹割技術處理後,飼養7 ∼ 8個月以上,且不再有「復陽」的狀況,才算是「熟成」的閹雞成品。熟成的閹雞不僅有高單價的優勢,其肉質量多、滑嫩又富含油脂,人們最常將牠做成白斬雞以展現它最樸質的風味。因此,若說「閹雞師傅」是成就這項美食的「地基」一點也不為過。只是在時代變遷與市場競爭下,閹雞師傅的身影與技術也日漸式微。
以前閹雞沒錢拿啦,
都是人家請你去閹豬時順便幫人家閹雞,
算是半買半相送。
客廳裡,徐華採用客語敘說他的生命故事。「我22歲左右就開始學閹雞了,在新竹湖口跟叔公學的,陌生人想學還學不到哩!當時一定要有一個高手在旁邊,不然沒有人敢請你幫他閹雞,頭擺(客語:從前之意)學的時候很辛苦,完全是用走路的,學到出師才買摩托車來騎。」他說完便指著門外的打檔車。
問及目前花蓮還有多少人擁有這項技術時,從徐華採花白的眉宇間便能感受他對過往閹雞業繁盛的懷念, 這才明白原來早期的「閹雞」其實是閹豬的「附贈品」。「以前閹雞沒錢拿啦,都是人家請你去閹豬時順便幫人家閹雞,算是半買半相送。普通幫人家閹1 隻豬會送他3 隻閹雞服務,以前的小雞都是自己家裡孵的,出沒幾個!」
由於閹豬與閹牛的服務單價很高,以前閹1頭牛就可以賺100多塊,閹雞1隻才10幾塊錢,但隨著養殖習慣改變及各式豬牛肉品大量進口,最後只剩下雞隻可以閹。
「花蓮早期還有20、30個人會,現在年輕人沒人要學了,即使現在閹1隻雞可以賺60塊, 但還不如去讀書!」對於年輕人低落的學習動機,徐華採有些感嘆與無奈。他說, 現在養雞的人少了, 去別人家裡閹雞的機會不多,雖然他曾去農校開班授課,但學生普遍沒有興趣,寧願跑去打籃球。
1、用小刀開創口並用擴張器將創口擴張。 |
2、以小湯勺輔鑷子將內腔膜和睪丸膜去除。 |
3用套有棕毛的穿線管割除睪丸。 |
4、餵消炎藥。
|
在年輕人普遍沒興趣學習閹雞技藝的情形下,今年20出頭的孫女徐筠茹卻毅然決然接續這項特殊技藝。她說,臺灣並沒有把這項專長列進人力盤點的資源裡,但其實閹雞技藝留存於常民飲食與信仰裡,有其優美與必要之處,尤其閹雞料理最能呈現食材美味。「簡而言之就是原雞原味啦!」徐筠茹說。
閹雞界的「黑傑克」
手上腳下真工夫
這天下午,祖孫倆各自騎著機車來到養雞戶的家裡,徐華採準備要幫10幾隻雞「動手術」。放在機車籃裡的藍色布捲,彷若是他行走閹雞界超過60年的「醫師包」。戴上頭燈,在板凳上紮穩腳步,備好水盆、打開布捲後,幾項金屬器械,如刀子、鑷子、擴張器、小勺子、金屬套管等,散發光芒卻又有點古樸。
徐筠茹說,這些工具雖然是閹雞的標準配備,但每個閹雞師傅都有自己的特色。像撐開傷口的「擴張器」,過去是用竹片烤製而成,現在則以金屬打造;而拉割睪丸用的「金屬套管」更是徐華採的創意絕技,這支細小的黃銅中空金屬管,來自壞掉的冷氣或瓦斯爐的零件,而穿在金屬管中間的棕毛線,則是舊時的蓑衣材料。
「這些是我在閹雞過程裡想到的工具,請人打造擴張器時,打鐵師傅還不想做,他說這個量少又精密,耗時耗本。後來我央求他,師傅才勉為其難答應我,交貨時還小聲地交代,千萬別告訴別人他會做這個!」徐華採回想這段趣事時,笑得合不攏嘴。
談笑之間,徐華採已經熟練地用腳把雞隻固定在地上,順手拔了手術落刀處的雞毛,並用小刀在第二條雞肋骨下輕劃出約莫3 公分長的傷口,雞些微掙扎了一下。他用擴張器把傷口撐開固定後,就來到「除膜」的關鍵動作,必須移除腹腔膜與睪丸膜,而後他才可以用小勺子、金屬套管和拉割器順利去除睪丸,這便是閹雞的精髓。
「這完全要憑手感, 旁邊就是血管,一碰到就會痛。」徐筠茹說。徐華採把雞隻傷口塗抹消毒後,習慣讓小雞吃下半顆的消炎藥,目的是讓傷口好得快一點,但不是每位閹雞師傅都如此貼心。
閹禽師的技術門檻
看著現場「放生」後的小雞竟能立即活蹦亂跳,讓人相信這就是累積一甲子的功力。但其實閹雞也並非「百發百中」,特別是剛入門的師傅有時仍會失手,讓閹完的雞隻隨即一命嗚呼!或有可能在雞隻長大後,出現「復陽」的狀況。
徐筠茹說:「要判讀有沒有復陽,得看雞的性徵發展。手術完成後觀察大約8個月,若沒有成功,雄雞的雞冠就會繼續長出來,腳的足距也會變得細長,所以通常足距長度要在2.5公分以內才算成功。」所謂「復陽」的「NG品」普稱為「水雄雞」,算是半公半母的作品,價格每斤約便宜10元,但也有人特別鍾愛此味。
去年甫通過竹田閹雞推廣中心初階考試合格的徐筠茹表示,「復陽率」在考試中並無法檢驗,一般入門考試較簡單,1小時內只要閹完3隻,之後的1小時則是觀察期,3隻當中只能有1隻死亡的折損率;中階考試一次要開50隻,雖然不限時間,但手術後1小時內,只能有1成折損率,也就是5隻;高階一次要開100隻,每隻限時3分鐘,結束後同樣計時1小時,也只能有1成折損率,就是10隻。
「以前30幾歲時,我1小時可以閹30隻以上哩!現在老了不行了。」徐華採卸下頭上的照明燈一邊說。
技藝傳承 保存文化
問及將技藝傳授給孫女的意願時,徐華採說只要年輕人願意學、願意看,他就願意教。而接棒的徐筠茹除了觀摩技術外,也嘗試以學術角度探究「閹雞師傅」這項被產業鏈忽略的技藝。不過,她目前對自己的技術還沒有十足把握,「我太久沒有練習啦!家裡也沒有小雞,而被我練習過的雞也長很大了,我至今還沒有幫人家閹過,人家也不敢讓我閹吧!我還無法出師。」
看著徐華採細心地將藍色布包收進機車置物箱,那是他累積一甲子的寶物。跟養雞戶道別後,他跨上「閹雞專車」發動引擎,開朗地說:「我明天還要去豐田幫人家閹雞呢!」
文、攝影/黃東榕 圖片提供/後面田工作室
鄉間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