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豐饒女神
希臘神話有一位地母神狄蜜特(Demeter),祂慈眉善目,頭戴金色麥穗織成的環形冠冕,手執麥穗、水仙花、豐饒角(Cornucopia)或鐮刀,因能賦予大地生機,保障穀物成熟,被稱作「豐饒女神」。狄蜜特也被尊奉為正義女神,祂守護人民、掌管婚嫁,因而廣受崇拜。有趣的是,這些特質也可以在臺灣媽祖信仰中發現,幾乎全能的媽祖是臺灣版豐饒女神。
媽祖信仰最早發展自中國宋代,祂的身世在不同時期的文獻裡有不同說法。大部分認為祂有巫祝能力,可預知禍福。一開始媽祖被稱為「里中巫」或「神女」,只是湄州當地的巫祀,後來因為地方信眾大多是船戶,漸漸成為航運守護神。
明代以後,媽祖與海洋祭祀的關係才確立,中國沿海漁船大多在3 月返航,依例祭祀將媽祖誕辰訂為3 月23 日,以配合漁業生活,酬謝媽祖庇蔭漁撈順利。移民來臺初期,臺灣媽祖也被視為「海神」,作為安定移民的精神力量。
隨著移民落地生根,媽祖信仰逐漸發展出具有臺灣特色的文化,成為農耕生活不可或缺的農業神。民間傳說媽祖是「龍女」,可以控制水,所以彰化南瑤宮媽祖有顯聖整治濁水溪,讓信徒進香時平安渡溪,且在西螺冒出湧泉供應信徒飲用的故事。臺中東保十八庄也盛傳媽祖能「掠水路」,使溪流穩定不氾濫,便利農民在岸邊耕種的說法。
媽祖經常顯聖為農民解決春耕缺水的問題,故有「雨水媽」的稱號,如民間盛傳大甲媽過境時會帶來雨水,南投水里郡坑媽祖每年遶境後會下雨,居民更藉降雨量多寡,判斷梅的產量是否豐收。
媽祖也有驅趕病蟲害的神蹟,比如臺中旱溪十八庄迎媽祖、大肚西堡二十庄迎媽祖、北臺灣迎關渡媽等都有相關事蹟,關渡媽甚至有驅趕鼠疫的傳說。以上故事都訴說媽祖能解決農耕問題,這正是使媽祖由海神信仰轉為農業神最重要的原因。
除此之外,各地媽祖廟都有守護人民的傳說,如臺北關渡宮、梧棲浩天宮、埤頭合興宮、萬丹萬惠宮均有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媽祖顯靈,用手或裙擺接炸彈,避免美軍在臺灣投下的飛彈爆裂傷民的神奇故事。另外也有非常多被徵調至南洋的臺籍日本兵,在戰爭中發現媽祖形影,受媽祖保護而保全性命,凸顯媽祖信仰的正義形象。
媽祖也掌管人間婚嫁、婦女生產,甚至更貼近凡民。例如許多臺灣婦女為求庇蔭,會把小孩「送」給媽祖作「契子女」,每年聖誕或中秋節,不少媽祖廟會辦契子女會,一則慶賀誕辰,二則酬謝媽祖守護。這種母性的守護特質,讓媽祖信仰能融入不同時期的社會情境。
臺灣原以母系社會為核心,只是受強勢漢文化影響,現以父系為基礎。有趣的是,隨著媽祖信仰發展,女性在宗教生活的地位日漸凸顯。比如蓬勃發展的誦經團,便累積大量女信徒,透過祭祀媽祖、誦念聖母經,突破傳統民間信仰的性別位置,成為寺廟經營核心,甚至晉升管理階層。
有學者認為,媽祖是眾多「未婚而亡」女子信仰的總結,不僅顛覆原有父系結構對女性信仰禁忌的想像,也為隱藏在父系社會中的女性,找到折衝、穩定的角色與位置。媽祖信仰深入臺灣社會每個角落,影響生活細節,不僅使臺灣物產豐饒,也帶來豐富的文化。
專欄簡介
民俗來自土地,是常民生活之累積, 在全球化、現代化情境下,使我們容易忽略日常生活的文化思維。民俗開講期許召喚臺灣土地上的人們,共同珍視這些生命記憶與文化印記。
作者簡介
溫宗翰,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執行長、「民俗亂彈」執行編輯,長期關注臺灣民俗學、無形文化資產發展議題,以「史學皮肉、民俗骨、文學心」比喻自己的研究心靈。
文.攝 溫宗翰
鄉間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