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山林的南進植物/消失的煉金樹
臺灣常見的景觀植物,大多經由園藝業者精心挑選適當樹種進行培育。然而,有一批物種的故事不一樣:它們在日治時期被引進試種,目的是作為殖民政府的「煉金樹」,供給戰備物資原料。日本撤臺後,煉金樹之夢隨之幻滅,樹種數量逐年減少。光環不再的它們重回山林變成景觀植物,將這段歷史沒入年輪,烙下不可抹滅的歲月痕跡。
明治維新後日本躋身列強,眼看歐美各國靠著在殖民地大量種植熱帶作物致富,興起發展熱帶栽培業的念頭。但日本沒有熱帶領土,試種咖啡、金雞納樹、橡膠全數失敗。1895 年臺灣成為日本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熱帶殖民地,才重新喚起日本生產熱帶作物的夢想。
為了試種熱帶植物,日本陸續在臺灣成立五處苗圃、殖育場或試驗地,考量前線作戰需求,引進可被加工出口且有經濟價值的樹種,如可用來造船的柚木、治療瘧疾的金雞納樹,以及加工輪胎的橡膠樹。日本的煉金樹之夢,以柚木揭開序曲。
船底樹--柚木
黃蝶漫天飛舞,是美濃黃蝶翠谷每年仲夏的生態盛宴。從黃蝶翠谷雙溪流域到水底坪溪流域一帶被命名為「柚木之道」,這個美名源自鍾理和的作品《貧賤夫妻》,為曾經存在的柚木林地留下記憶。
柚木有個特別的名字叫「船底樹」,它的材質強韌富有彈性,且能承受乾燥及潮濕的天氣,是最適合造船的材質。日俄戰爭後日本造船業興盛,對柚木的需求大增,加上南洋柚木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輸出受限,令總督府大力增加柚木造林面積,光從官方造林地來看,短短十年之間,柚木面積就從514 公頃暴漲到21,748 公頃。
民國時期山林管理進入真空狀態,民生凋敝使農民不惜鋌而走險,盜採國有林柚木,《貧賤夫妻》正是描繪這樣的社會現實。耆老形容背負沉重柚木攀越山崙時「嘴巴張得大大、氣都快喘不過來」,非常辛苦,但一根柚木可以抵三、四天工錢,還是有許多人為掙錢不惜代價。長年砍伐導致柚木面積快速縮減,昔日的柚木之道只剩零星植株,但從地名及柚木造的美濃「菸樓」等在地建築,仍能找到柚木的蹤跡。
救命聖藥--金雞納
日治時期全球瘧疾猖獗,讓可以治療瘧疾的金雞納樹皮價格水漲船高。為了「救人命並促進本國產業」,日本開始在鹿兒島、沖繩等地試種金雞納樹,但金雞納樹適合生長在濕潤的雨林環境,直到來臺試種才漸有起色。
1910 年代總督府開始推動防瘧政策,鼓勵將金雞納作為臺灣熱帶新產業,藉此控制日本與臺灣瘧疾疫情。隨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奎寧及金雞納樹進口困難、價格暴漲,更讓日本官產學齊心投入金雞納栽培業。
中日戰爭時奎寧成為重要的軍需品,當時臺灣已自產奎寧,金雞納樹也足以自給,但都被送到南洋戰場供應軍需,使得無藥可用的臺灣防瘧運動受阻。
如今瘧疾在臺灣已經根除,隨著合成藥物逐漸取代金雞納樹,不易自行繁衍的金雞納樹數量銳減,日治時期種植高達20 公頃金雞納樹的南投溪頭「金仔園」,已成為產茶的鳳凰茶園。
會哭泣的樹--橡膠
1908 年福特T 型車量產,全球興起一股橡膠熱,看中橡膠的經濟價值,有錢人搶著認購橡膠公司的股票。日本人引進生長快速、存活率高的橡膠樹,在嘉義護謨苗圃進行造林及採集橡膠試驗。二次大戰爆發後,各國對戰略物資的需求讓輪胎等產品快速發展,橡膠躍升為供不應求的工業發展原料。
國民政府來臺後,自由經濟體系下的橡膠業如雨後春筍般設廠,橡膠樹卻也因過度砍伐面臨消失的命運,今日橡膠產業大多以合成橡膠為原料,天然橡膠則百分之百依賴進口。
近年有研究指出東南亞國家為了賺錢,將雨林土地轉為橡膠種植園,全球對橡膠的過度需求,造成雨林土地遭到破壞,珍貴物種面臨絕種危機。令人思忖這些煉金樹的退場,是否無形中為臺灣擋下一場山林生態的災難?
文 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 陳建帆、編輯部
圖 林試所植物標本館
鄉間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