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塾|大人與小孩的充電站
不教才藝與高分祕笈,「台南塾」帶小孩烹飪、旅行,一起玩更多學校沒教的新鮮事。乍看之下,可能會以為台南塾是大雜燴式的補習班,但官方部落格上「不是補習班,也不是一般的才藝教室」這段文字用粗體加底線特別強調。創辦人羅士哲希望台南塾能替臺南帶來不同的教育想像,成為小孩與家長的教育新可能。
不用上學的週日,羅士哲帶著十幾個小孩來到台糖的新營副產加工廠,向柳營的編織家劉哲安「拜師學藝」,練習將植物變成精緻的繩子與飾品。
練習,從觀察拆解到製作
要讓小孩知道飾品用什麼做、怎麼做,得要循序漸進。就先從分解繩子,看看繩子是怎麼做的開始吧!把小孩分組,在家長與小幫手的協助下,將各式各樣的繩子拆開、燒燒看。「繩子可以拆成三條小繩子耶!」「燒起來會變成灰,聞起來有地瓜的味道。」「有種繩子拆不開,一燒就熔化了。」繩子的奧祕陸續被破解,小孩發現繩子是由幾根更小的纖維扭轉而成,也察覺天然纖維與化學纖維的差別。
觀察出繩子編織原理後,劉哲安用稻草示範「打草索仔」,準備一大袋的稻草給大家練習。小孩三人一組,一人抓住兩股稻草交會的一端,其他兩人各拉一股,朝向同個方向合力扭出繩子。同樣的步驟,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有慢工出細活、緊實緻密的草繩,也有追求速度與長度,長到足以讓幾個小孩一起跳繩的繩子。
樹種多樣的廠區,暗藏許多可以用來編織的植物。「出發!」小孩放下手邊工作尋寶去,有的在路上撿拾樹葉,有的在大人協助下用柴刀砍下構樹枝條。小孩古靈精怪,任何植物都可以當玩具──可可椰子殼像足球,大王椰子葉是拖車。途中,有人玩起大樹下的鞦韆,乘風擺盪,不亦樂乎。
吃過午飯後,劉哲安進一步帶著小孩萃取纖維,編成細繩與戒指。從植物到飾品,得經過繁複的工序,還要留意細節才不會出錯卡關。原以為小孩很快就會失去耐心,沒想到大部分小孩都相當投入,一步一步練習、調整,甚至有人做完之後,繼續挑戰更細的繩子、難度更高的戒指,求知的眼神閃閃發亮。
問題兒童,不當傳統老師
過程中,羅士哲一邊協助教學,一邊觀察每個小孩的參與狀況,適時上前溝通幫忙,還得不時接招小孩各種天外飛來一筆。一般人不到半天就筋疲力盡,他卻彷彿有著用不完的電力,活動結束後輕鬆說道:「今天只是小case,還有更累的呢!」
羅士哲創立台南塾的動機,源自不快樂的學校記憶。雖然求學路上成績優異,但在大人眼中,他是個愛打架的問題兒童,一路飽受體罰的身心煎熬。霸凌與體罰是童年的枷鎖,他小學二年級接觸「人本教育基金會」,則像獲得一把開鎖的鑰匙,讓學校受到的痛苦有個情緒的出口,也影響他走上教育這條路。
羅士哲先是與夥伴在新竹創立「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在演講交流的過程中,他發現霸凌與體罰並非個人經驗,而是南部小孩共同的苦痛。2014 年,他決定回到臺南,創辦能讓家長與小孩發聲、找資源的教育空間──台南塾。
羅士哲與小孩初次見面做的第一件事,是鼓勵他們直呼他的名字。這裡不按表操課、不懲罰不打罵、個人可以自由選擇玩耍或參與課程,擁有開放的氛圍。
開放不代表沒有底線,也不是事事順著小孩。從製作草繩開始,萱萱就略顯興致缺缺,一問之下才知道她不懂為什麼要做草繩。「學會這個,下午就可以做比稻草更細的繩子、還有漂亮的戒指,我猜妳會喜歡,要不要試試看?」萱萱想一想,決定跟著大家一起試做草繩。
而燒繩子、砍樹的過程,會用到打火機、柴刀、美工刀這些大人認定的危險工具。但在台南塾,只要知道怎麼用、沒有自傷意圖就不會限制。在大人的指導與協助下,小朋友成功試用柴刀砍下構樹。但下午阿備在削樹皮時,不小心用美工刀劃傷手掌,在止血過程中,他沒有哭也不喊痛,止血後又開心地繼續工作。「有時候不是小孩做不到,而是社會沒有預備好讓小孩學習,設限的同時卻也限縮了學習機會。」羅士哲說,他的工作便是營造一種氛圍,讓小孩能自在學習。
與家長、小孩建立夥伴關係
除了小孩,羅士哲指出家長是同等重要、在教育現場卻常被忽略的角色。他和家長建立起夥伴關係,也開放教育觀察員名額,邀請有興趣者參與活動。當天有幾位家長全程參與,當小孩的幫手,也跟著學習新事物。
曾靜慧的兩個女兒一年半前開始接觸台南塾,這次她擔任觀察員全程參與活動,她說活動前會開會熟悉活動流程,也提醒小孩的特殊狀況。像有採行臺語教育的家長,希望能和小孩說臺語,羅士哲就會告訴大家。曾靜慧認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教學熱忱與對小孩的態度,從這些細節能看出羅士哲的細心與認真。
羅士哲相信教育是一場教育者、家長與小孩三方的合作。因此除了小孩的課程,他也辦過專屬大人的窗戶讀書會,甚至還開過教案工作坊,集合對教育有熱忱的家長,分享彼此的經驗。
跟著學習,是很賺的事情
台南塾開創各式各樣的課程與活動,且不斷推陳出新。令人訝異的是,2017 年年底夥伴離開後,只剩羅士哲一人,跑田野、設計課程與遊戲、辦活動、課後與家長聯繫、寫活動記錄都由他一手包辦。
一人當家,羅士哲非但不會累,還興奮地說:「我一直覺得這是一件很賺的事情!」因為台南塾,讓他有機會到罕無人跡的地方,跑田野蒐集有趣的故事,跟著小孩一起學習新的技能,擴充各式各樣的能力。工作的同時也能學習,對他來說是最大的幸運。
說到接下來的計畫,羅士哲一下子就列出一長串:持續把文史內容遊戲化、把教案活動回饋給地方、繼續推動親子共事計畫⋯⋯,除了台南塾活動,他自己還在練陣頭、研究民俗音樂、帶領讀書會,「其實是這些外務讓我比較累啦!」他笑著說。羅士哲與小孩一起學習、一同玩耍,他的熱血與認真,影響著每個台南塾的小孩。
長 | 在 | 泥 | 土 | 裡 | 的 | 課 |
無論是體制內或是自學生,只要是6 ∼ 12 歲的小孩,都可以參加台南塾的課程及活動。不論是走遍臺南的「動腳動手」小旅行、嘗試啟發自學熱忱的實驗性「通識課」、把歷史文化變成遊戲的「遊戲工坊」以及重視親子合作的「埕埕作伙」,都緊扣合作、思考、在地三個核心價值。
☟動腳動手
「動腳」是一場貼近土地與常民生活的徒步旅行,輔以歷史傳奇故事,開啟小孩對家鄉在地的好奇心;「動手」則是帶小孩到鄉間拜訪傳統職人學習技藝。一到兩天的動腳動手小旅行,比起累積知識或手藝,更重要的是讓小孩敞開視野脫離舒適圈,發現世界上有這樣的人事物。被新發現的觀念、熱情與手藝影響,拓展對於生活的想像,補足體制內教育缺乏的在地視角。
⇣通識課
通識課分成三個學期,每個學期為期半年,是自主學習的實驗性課程,哲學、桌遊、烹飪⋯⋯都曾是通識課的主題。第一個學期,教育者先提供各式各樣的單元給小孩嘗試,第二個學期,由小孩共同討論要以哪個主題為主軸研究,第三個學期則由小孩自行決定主題。希望能營造一個適合小孩自主學習的環境,讓他們累積各種經驗,並練習從經驗做出選擇,持續學習的熱忱。
⇣遊戲工坊
將歷史文化轉換成遊戲教案,透過明確的規則與任務,讓小孩彷彿置身於過往情境,做出判斷與決策。羅士哲設計的每個實境遊戲,都會扣連到相關的當代議題──像是2016 年的「決戰福爾摩沙」,背後隱含著原住民轉型正義的思考,近期與「府城人文遊戲實驗室」合作的「進攻台灣府」,則希望啟發小孩探討如何建立國家。
⇣埕埕作伙
埕埕作伙是「常常在一起」的臺語,為剛開始推行的親子共事計畫。以大人與小孩一起做一件事為出發點,進而經營一個團體。近期以「火」為主題,從劈柴生火開始,進而發展做爐子、煮東西等一連串跟火有關的活動。過程中,大人要練習用平等、尊重、非強迫的方式與小孩合作,最後會有大人討論時間,分享過程中的情緒、發現與問題,進而為親子生活帶來改變。
文.李怡欣
攝.林家緯
鄉間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