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腥味也能變美味?涼拌香料或熱煮入湯,鮮味降火氣
沿著朋友的農場田埂邊走著,發現長滿許多魚腥草,摘下一片葉子揉碎,馬上就能聞到強烈腥味,或許你只聞其臭名,對魚腥草的樣貌仍很陌生。由於植株、葉釋放類似魚腥味的揮發性油,學名為癸醯乙醛的魚腥草素是其成分,因而被稱為魚腥草;此外,別稱肺形草、坪岑草、臭豬巢、紫蕺、菹菜、折耳根、十藥等。其喜歡生長在陽光照射不到陰涼潮濕處,例如田野間的淺層壤土、山溝邊、溪邊或潮濕疏林下,主要分布於中國、臺灣、日本、東南亞等地區。
細查莖、葉、氣味,避免誤食同科雙胞胎
外形與魚腥草相似的三白草,也喜歡生長在陰涼潮濕處,經常誤認摘回煮食而發生中毒,兩者同屬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不同之處在於三白草為三白草屬,魚腥草為蕺菜屬。
辨別三白草、魚腥草,有4個觀察點。莖方面,都是直立性植物,魚腥草植株高度可達20~60公分,除了露出地面的地上莖,也有埋在土壤的地下莖。地上莖為紫紅色、淺紅色或綠色且呈圓柱狀,多汁而質地脆易折斷,表面有乳白色茸毛著生;地下莖為白色或淡黃白色,且莖節處有輪生小根。而三白草莖可達30~100公分,雖然莖也是圓柱狀,顏色則為翠綠色,且表面光滑沒有茸毛著生。
葉方面,魚腥草葉為互生、呈心臟型,薄且為青綠色;而三白草葉同樣也是互生,但是呈卵圓形,且葉片厚實為深綠色。葉柄方面,魚腥草葉柄長約5~10公分,且葉柄中間呈凹陷狀,接近莖節處則有葉鞘形成;三白草葉柄中間則未呈現凹陷狀,葉柄短且接近莖節處直接結合,無葉鞘形成。另外,最容易辨識的方法,則是稍微搓揉其葉,聞看看是否有魚腥味。
白苞葉、黃花序,觀賞用也能忌避病蟲害魚腥草也是雙子葉植物,因此有主根、支根之分,主根較粗而周邊支根則較細,且每一支根側邊還會長出細小根系。
5~6月為開花期,花序為淡黃綠色,由許多小花構成穗狀花序,並且著生於莖頂,長約2公分,花序周圍由4片白色苞葉構成。果實為細小球形的蒴果,呈卵圓形,長約0.2~0.3公分。
魚腥草在臺灣是常見野菜,可摘其葉或地下莖炒食,或取其地下莖煮雞湯或排骨湯;此外,做成飲料、釀酒皆宜。其亦是一種中草藥,夏季時,鄉下人常到田溝邊採摘,於晒穀場晒乾後,或煮或泡茶喝,具有消暑解渴、清熱解毒的功能。
《本草綱目》和《神農本草經疏》中曾記載,魚腥草味辛、性微寒,具有消癰排膿、利尿通淋、健胃消食、抗菌、提高身體免疫力等功能,因此又別稱「藥草之王」;另外,應用於農業可作為忌避作物,以驅除蚊蟲。
「藥草之王」變家常菜,
地下莖、葉尤為消暑涼菜
中國貴州省平均海拔約為1,100公尺,氣候清涼宜人,適宜各種藥草、野菜生長,魚腥草也不例外。有次前往交流,看到當地1位老婆婆在地面上擺了7~8捆細長且具有黃白色莖節的植物,好奇地向前詢問,他說:「這是魚腥草的地下莖,很好吃喔!」接著到餐廳吃晚餐時,其中一盤外型貌似蠶寶寶的淡黃白色菜餚,此時導遊說明:「這盤是魚腥草炒豬肉絲、小木耳,魚腥草是貴州人每餐必吃的野菜,他們認為魚腥草可提高身體免疫力和抗菌力。」是普遍可見且受歡迎的食材。
中國其他省分如雲南省、四川省、湖北省,當地人稱魚腥草地下莖為「蕺根」或「折耳根」,通常將地下莖清洗乾淨後,切小段並拌入糯米飯或米粉中食用。此外,於夏季時也可以將地下莖切短,與葱、醬、蒜、辣椒、香油等調味料混合攪拌,即是清涼可口的涼菜。中國四川省當地人別稱魚腥草為豬鼻拱,除了取食地下莖外,也採摘其葉烹調。此外,東南亞國家如寮國及越南、歐洲國家,當地人也會採摘其葉料理,多做成涼拌沙拉食用,食用後特別神清氣爽。
文․ 攝影/林育安 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副教授
豐年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