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竹材物理及機械性質,創新開發竹複合材料
竹為單子葉被子植物及禾本目禾本科多年生常綠植物,枝幹挺拔修長,四季青翠,莖木質多節,中空外堅,一生開花1次。除南極洲、歐洲外,其他各大洲均可發現第四紀冰河時期後的鄉土竹種。主要生長在北緯46°至南緯47°之間的熱帶、亞熱帶和暖溫帶,從平地到海拔4,200公尺高山都可見其蹤跡;因竹性畏寒忌旱,僅少數竹種適應寒帶,在臺灣主要分布於南投縣、嘉義縣、臺南市等地。
竹材組織剖析(文/林曉洪 製圖/邱柏綱)
竹器官包括根、枝、葉,以及竹稈之節間、竹節、稈基、稈柄及地下莖。形態為中空有節,中空部分稱為髓腔,周圍的壁稱為竹稈壁,加工利用上由外而內分別稱為竹青、竹肉及竹簧。
竹材優於木材7特點,各部位皆有用
無論根、莖、稈、枝、葉、筍、籜等各部位均可使用,昔日農業時期經常作為日常生活用具,包含橋梁、家具、工藝品、日用品、造紙、編織、建築材料、作物生長支柱及棚架等。
與一般木材相較,竹材具有7類特徵,《臺灣竹材之構造研究》提到,竹材中空有節,主幹通直;無生長輪或年輪,縱斷面上不若木材有明顯徑斷面與弦斷面;無橫向組織,故其劈裂抵抗力小;近表皮之維管束排列緊密,且維管束周圍含有韌皮纖維,故材質強韌,其彈性及抗彎強度均比木材大;近表皮之外層硬度最大,故具堅硬強韌性質;竹材收縮依不同部位而異,且變化顯著,通常收縮率比木材小;與他種植物比較時,纖維較細長且含較多量α -纖維素,為製漿造紙的優良原料。
比強度、比剛度高,加工性優於其他木材
竹材因具備強度高、彈性佳、性能穩定及密度小等優異特性,比強度、比剛度優於木材、鋼鐵等建材,故被廣泛應用於建築工程,其微觀結構與力學性質間具有重要相關性。
竹材主要由具有載重作用的厚壁細胞、傳遞載重的薄壁細胞所組成,由於厚壁細胞排列整齊,所以具有優異的比強度、比剛度。再者,部分竹材的超微結構具有層狀次生壁結構,由不同纖維走向的交互寬窄層組成,在竹壁周圍纖維十分明顯,在抗彎強度上具重要貢獻,而薄壁細胞纖維則無層狀紋理。
另一重要生長特徵為節間生長,組織結構比木材簡單,維管束、竹稈平行排列,因此抗劈裂性高,適合彎曲加工。單位面積維管束數量、纖維束排列方向及纖維本身強度,均為影響竹材強度的重要因素。此外,外皮層、維管束鞘、基本組織、內皮層對密度、抗壓強度均有顯著影響,當外皮層、維管束鞘增加,密度亦會增加;基本組織、內皮層增加,密度則減少。
物理性質與強度相關,
比重、收縮性、含水率為影響要素
比重為決定竹材力學性質的重要因素,在相同體積之下,重量主要取決於纖維含量、直徑及細胞壁厚度等因素,通常比重與纖維含量無顯著相關性。中國竹種居全球之冠,比重分布值範圍亦甚廣,較低者如粉單竹0.50、慈竹0.46;較高者如孟宗竹0.81、剛竹0.83。
一般而言,竹稈比重分布以基部較小,越往上部越大。以杜複元《竹材密度的研究》探討中國浙江省10種2年生竹為例,叢生竹的實質比重較散生竹大,絕乾比重亦大於散生竹。絕乾比重變化則由基部至梢部、自內而外遞增,孔隙度變化則與之相反,即從基部至梢部遞減。呂兆良《台灣產竹材微細構造之研究》中指出,竹材基本比重與纖維長度、纖維體積比、壁腔比、長寬比具有顯著相關性,而與纖維寬度、壁厚度、纖維含量則無顯著相關性。
唐讓雷在《竹材之強度性質》研究臺灣6種重要竹材,指出比重與竹稈部位、竹齡、立地條件、竹種等因子有關。竹稈上部、竹壁外側比重較大,基部、竹壁內側比重較小;比重隨竹齡增長而不斷提高和變化。當立地條件佳時,竹生長亦快,維管束比重低,則竹材比重也低;生長於降雨少、氣溫低地區,竹材比重較大,反之比重較小。
竹材收縮異方性以弦向收縮率最大、徑向次之、軸向最低,此與木材相似。若以部位而言,弦向收縮則以竹壁外側最大,中央部位次之,而內側最小;縱向收縮則與弦向結果相反。
維管束中的導管水分散失後,會產生收縮現象,惟其收縮率較木材小。乾燥竹材吸水性很大,吸水使體積膨脹,導致強度降低。由於乾燥是竹材加工必要步驟,因此應了解乾燥相關技術及竹材組織與構造,以免乾燥過程引發各種乾燥缺點。竹壁外側維管束細小且數量多,而內側維管束大而少,使竹材乾燥時易發生劈裂,一般乾燥多採用自然乾燥法。
相同比重木材/竹材強度比較(文/林曉洪 製表/邱柏綱)
臺灣經濟竹種孟宗竹、桂竹、長枝竹、麻竹、刺竹及綠竹,取材不同竹稈高度為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三分之二,測定比重,縱向纖維壓縮強度、靜曲抗彎強度等性質顯示,竹材比重、強度均在上稈部呈最高值,除極少數者外,竹材強度隨竹材高度降低而下降。此種發展趨勢與林木直幹分布呈極大差異,一般林木隨樹高增加而強度或比重呈下降變化。
新採伐竹材含水率受竹齡、部位及採伐季節影響甚大。一般而言,含水率隨竹齡增加而下降,1年生竹材不論基部、梢部均可達120%~140%,然而節部含水率較低。中國曾對孟宗竹含水率進行研究,1年生可達135%,2~3年生91%,4~5年生82%,6~7年生降為77%。谷雲川、王益真〈台灣竹材製漿之回顧與展望〉提及臺灣產經濟竹材平均生材含水率,比較桂竹、麻竹、刺竹、長枝竹、孟宗竹、綠竹、竹變後發現,1年生最高為麻竹69.7、2年生最高為麻竹55.0、3年生最高為綠竹47.9。
在同一生育地,其不同竹種含水率各異,主要歸因於細胞組成比例不同。竹種組織鬆軟、導管直徑大、基本組織比例較多且體積較大者,含水率較高;叢生竹類含水率亦稍高於單稈竹類。
要提高力學強度,先判斷竹稈高度及竹齡
竹材重要力學性質為順紋抗拉強度、彈性模數、順紋剪切強度、順紋靜曲強度等。其力學強度隨含水率增高而降低,當處於絕乾狀態時,因質地變脆,強度反而下降。竹材上部比下部力學強度大,竹壁外側比內側力學強度大。例如,孟宗竹節部抗拉強度比節間低四分之一,其他力學性質均比節間高,主要因為節部維管束分布彎曲不齊,受拉時易破壞。
再者,力學強度一般會隨竹齡增長而提高,但當老化變脆時,強度反而下降。立地條件越好,力學強度越低,小徑材比大徑材力學強度高,有節全竹比無節竹段抗壓強度、抗拉強度高,全竹劈開後彎曲承載能力比全竹低,氣乾試樣壓縮強度、抗拉強度、彈性模數、破裂模數皆比新鮮試樣高,竹壁外側破裂模數較高,而彈性模數並無改變。
葉民權《竹屋設計》提及吳順昭教授分析,若以抗彎強度、彈性模數為設計目的時,桂竹、刺竹在竹齡3年後即可達最大值;麻竹、孟宗竹在竹齡4年後強度較佳,而長枝竹在竹齡5年後強度較佳。若以抗壓強度為設計目的,各竹種在竹齡3年即能達到柱材用途。而不同竹種機械強度亦有差異,其中桂竹、長枝竹較優良,孟宗竹次之,此可用於選擇結構用材。
竹材強度隨竹齡、竹稈高度部位而異,竹齡約3~5年達最高強度,視竹種而異。一般而言,竹材比重、強度由上稈部向下稈部遞減。但竹節對一般強度性質有負面影響,在縱向剪力方面則有增強效果,說明竹節對竹材原稈剛性的重要性。
建議未來竹材研究應集中幾個層面,細探微細力學性質;纖維超微結構特徵;細胞壁層狀紋理與密度關係;生物物理與生物力學研究;不同層面物理力學性質研究;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素分布對竹材加工之影響研究。應用方面可朝向生物精煉、精緻炭化、精品開發、與其他異材結合研製複合材,改善性質、提升產品用途,朝向較高附加價值產品開發設計。藉由科技改善提升本質,未來仍具諸多開發新產品及應用範圍。
文․ 攝影/林曉洪 屏東科技大學木材科學與設計系教授
豐年6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