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根苦味回甘,吃苦去濕熱
某次在丈母娘的庭院中看到裝滿綠色雜草的鍋子,走向前一看,是雷公根。原來是丈母娘到田裡採摘回來準備料理食用,雷公根略帶苦澀味,類似青草植物,汆燙後與香料拌炒後則苦中帶甘。據說打雷後此草就會快速生長,因得其名。
葉像蜆殼又似把傘,以不定根固定植株雷公根葉形狀似蚶或蜆殼,別稱含殼草、蚶殼草;也像馬蹄,別稱馬蹄草;其性大寒,別稱積雪草;另外,別稱連錢草、地錢草、崩口碗、老公根、地棠草、燈盞草、蚋仔草、破銅錢、老鴉碗。原產於印度,廣泛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屬於繖型花科、雷公根屬,性喜潮濕壤土,在臺灣平地至海拔1,200 公尺山區潮濕處可發現其蹤跡,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嫩莖表面有微毛著生並匍匐於地面形成地上走莖,呈圓柱細長狀,外表為綠色並帶紫紅色。地上走莖的莖節處明顯,會長出不定根,可固定植株,並能伸入土壤吸取養分。此外,莖節間會長出長約3 〜10 公分呈圓形狀的葉柄,在莖內側處則呈凹狀溝槽,可以收集環境中的水蒸氣,並聚集成小水滴,便能沿著凹狀溝槽往下移動補充水分。
葉柄頂端長葉,遠看似把佇立在地面的雨傘。葉為單葉互生,呈圓腎形,葉基處呈深心形,葉尖呈圓鈍狀,邊緣呈鈍鋸齒狀或淺裂,上下表面無毛著生,由於表面未有蠟質覆蓋,因此摸起來較有粗糙感。
3 〜 9 月為開花期,具有3 〜 6 朵細小呈淡紅色的花,每朵有5 枚花瓣、5 枚與花瓣互生的短小雄蕊,及2 枚不明顯的花柱。花序軸長約0.2 〜 1 公分,小花排列聚集成頭狀繖形花序,腋生且有 2 枚橢圓形膜質苞片包覆。果實為扁圓形的紅褐色離果,長0.2 〜 0.4 公分。
綠化養眼「長壽之草」,藥用保養多用途
雷公根對於生長環境並無嚴格要求,只要土壤能夠維持適當濕度,就可以生長良好。且因具有地上走莖,可以迅速蔓延而達到綠化效果,因而亦可作為庭園或室內景觀植物。
《神農本草經》記載,雷公根藥性溫和,無毒,具消炎解毒、止癢、明目清暑、袪風、固腸等多元功效,在印度阿育吠陀醫學中有「長壽之草」之稱。除了作為藥草,其含有促進纖維母細胞再生和修復能力,使結締(組織)產生質量與數量都更好的膠原蛋白。並能防止肌膚粗糙、乾燥,補充細胞、肌膚水分與營養,減少皺紋及靜脈曲張的發生。
早期馬來半島印度人會在拉茶中加入雷公根一起沖泡或是拌入沙拉食用,由於雷公根帶有點苦澀味且不具多汁性,因此若要與肉絲拌炒食用,可放入適量沙茶醬、黑醋,提升菜餚香味和口感外,亦可減少苦味發散。
農業時代因物資缺乏,人們常會摘取田埂邊的雷公根,打蛋煎成雷公根蛋;或切碎雷公根搭配小魚乾、魚丸煮成雞湯;或裝填於全雞肚腹中,將雞隻表面抹少許鹽後放入電鍋蒸煮;也可將其晒乾後沖泡或鮮榨成汁後,添加少許蜂蜜飲用,除了可以解渴,也具有提神、舒壓作用。
文․ 攝影/林育安 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副教授
豐年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