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非夏季限定,運用產期調節延長賞味期
芒果是臺灣代表性水果,近幾年來熱銷國外,成為觀光客來臺灣必吃果品,形象大為加分,臺灣市場行情隨之水漲船高,躋身為高級水果的行列。農民在數十年前就知道如何運用產期調節,來滿足市場需求,意即改變作物原本自然的生育週期,在非產季或集中生產季節。目的為追求利潤、避免風險、增加質量,追求利潤是將產期調整到高價或生產利潤較高的季節或地區;避免風險主要為了減少環境氣候如颱風、豪雨、低溫等天然災害的危害,進而調整生產季節;增加質量則是為了追求更佳品質、更高產量,調整到最適生產季節。
產期調節是基於人為目的改變,多是有別於正常產季的反季節(off-season)生產模式,所以免不了也會有風險。首先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改變作物生育週期,可能造成整個食物鏈的連結或斷絕,改變依賴其生存的生物族群行為,最後衝擊整體生態環境,例如近年來小黃薊馬變成芒果主要害蟲,即是生態反撲的一例。
其次是對作物本身的影響,因原始生育週期是作物對自然環境條件適應的最佳表現,改變生育週期易導致作物生育期出狀況,也連帶影響農事行為的偏差,例如偏施農藥、肥料,更加深環境生態與人類健康危害的風險。因此,產期調節應是強調優質、安全的生產模式,而不只是為了追求高價與滿足口腹之慾。
品種與地理環境相互配合,
延長芒果供應期
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總是對立,調控其間的動態平衡成了誘導芒果開花的關鍵。芒果花芽分化的基本條件是枝梢成熟與環境條件,通常低溫約15℃、乾旱為最適生育條件。臺灣芒果生產地區接近亞熱帶,冬季低溫、乾旱氣候對枝梢成熟與花芽分化有利,這是臺南市芒果產區能夠發展的原因。但在熱帶南部地區,低溫通常不足,因此控制枝梢成熟度或停梢,成為開花誘導主要關鍵,是屏東縣芒果產區藉此調控芒果開花的理論基礎。因此,根據芒果生理特性與環境條件的需求,主要利用品種特性、地理環境差異及栽培技術進行產期調節。
早期臺灣種植的土芒果品種如肉檨、香檨、柴檨等及部分東南亞品系如懷特、卓安南、南多邁等,枝梢生育速率快,成熟也快,但是產期較早且集中在4~6月。自改良種芒果引進後,其枝梢生長可以在秋、冬季成熟,接受低溫,完成花芽分化,於是順利在臺灣「開花結果」,依產期分為5~8月愛文、8~9月晚生品種凱特等品種。
根據這些改良種芒果品種,臺灣選育出台農一號、金煌、慢愛文、北寮一號等或早或晚的品種,但因秋、冬季低溫的限制,於是採春季開花、夏季採收的固定模式。然而農民黨一號、卓安南等「不時花」品種具有枝梢成熟就能開花的特性,不一定需要環境的刺激,即可在秋、冬季或早春時節零星生產。
利用不同地區的環境氣候條件,可微調枝梢成熟,進而控制芒果開花。以臺灣種植最多的愛文芒果為例,在臺南市枝梢成熟速率與低溫限制,每年產期固定集中於7月,最多不過50天,往南至屏東縣生育速率較快,則可提早至5月,往北生育速率則較慢,可能延後至8月,這是利用「緯度」的地理環境溫度變化差異調整產期。同理,也可利用海拔高度,但須配合對低溫較具適應性的芒果品種,如凱特、金煌等,產期可延後至10~11月間。品種與地理環境配合運用,可使供應「線」慢慢接長。
環剝、摘花、栽培技術調節產期,
須評估氣候影響風險
雖然品種特性、地理環境相互配合,甚至採後保鮮技術的輔助,但基於臺灣現有芒果品種的生理特性及環境氣候條件,仍無法達到全年生產,而且還有量多量少的問題。產業發展帶來栽培技術的提升,促進枝梢成熟仍是關鍵,現今芒果產期調節試驗研究及其運用情形大致可分為環剝、摘花處理、水分控制、設施栽培、藥劑處理等方式。
環剝作用在於阻斷韌皮部運送養分與相關物質,改變碳水化合物、荷爾蒙累積或分布情形,因此可以用於控制樹勢、矮化、抑制營養生長、促進開花等。試驗結果發現,環剝可促進芒果枝梢成熟而花芽分化,但環剝處理易造成樹勢衰弱,長期環剝者更為嚴重,而且處理效果不穩定,加上有其他更有效、簡便的方式,所以田間實際應用已減少許多。
摘花處理是運用芒果部分品種如愛文、凱特、聖心等,將其花穗摘除後,側芽具有發育為花芽而開花的能力,此技術應用於延後產期,但尚需季節、氣候與植物生理條件的配合,例如高海拔地區種植晚生品種凱特進行摘花處理,可延後產期到11月,但有隔年結果與遭受天然災害機率增加的風險。
限水處理可有效抑制過度的營養生長,促進枝梢成熟、花芽分化,而提早花期或增加開花率,但臺灣屬於季風氣候區,梅雨季、颱風季甚至豪大雨隨時發生,露天田區土壤含水量的管理難度高,惟有配合防雨設施才能進行。
臺灣早年發生芒果開花不結果事件,經張明聰、黃杉茋、呂俊堅《高架式塑膠布覆蓋對檬果生產之影響》試驗研究,以簡易溫網室進行花期保護,不僅提升開花與結果率外,亦有產期調節功能。目前,日本芒果設施發展除了防災功能外,還充分利用環控設備,配合低溫、乾燥、地熱等自然環境條件,有效地「促成」栽培;臺灣設施利用條件仍受自然環境條件限制,部分技術尚須調整,成本效益更須考量。
藥劑處理效果各異,生長抑制劑最為有效
另外,也可運用藥劑處理進行產期調節,在熱帶地區利用硝酸鉀(KNO3)可誘導芒果花芽分化,但部分芒果品種在熱帶高海拔或亞熱帶地區生長,噴施結果可能導致大量營養梢萌發而得到反效果,這是因為硝酸鉀是屬高含氮物質,處理不當容易誘發枝梢萌發生長,早期臺灣試驗效果並不顯著。
對於高磷鉀鹽類對芒果開花是否具有調節能力,國外文獻較少記載。不過臺灣業界始終相信施用高磷鉀鹽類可以控制開花,主要理論基礎是因為磷是細胞核主要成分,有促進細胞分裂與分化的功能,於是磷肥常與促進生殖生長畫上等號,故認為可以控制營養生長而轉化花芽。但經多年試驗,單獨使用高磷鉀鹽類對芒果枝梢成熟與調節花期的效果,每年差異性相當大且成效不彰。
乙烯可促進熱帶低緯度地區芒果開花,其作用機制在於抑制新梢生長,間接改變植物荷爾蒙類、碳水化合物生合成與運移,而促進花芽分化。在臺灣以益收(Ethephon)進行處理,其反應效果不一,處理不當時,常有心芽萎縮、落葉與植株老化等不良影響。運用硝酸鉀對於芒果催花的效用,其機制可能是間接誘導植物體內的內生乙烯生合成所導致的結果有關;另外,利用益收催熟提早採收果實,亦可視為另一種芒果產期調節模式。
生長抑制劑是抑制芒果枝梢營養生長,在所有藥劑處理中對於芒果花期調節最具效果,也是被廣泛使用的方法。生長抑制劑種類繁多,其中以激勃素類(GAs)抑制物質巴克素(PP-333)、單克素(Sumi-7)最有效,可灌注土壤或噴施葉面,但會造成土壤與植物體殘留藥劑、環境汙染、危害人體等風險。
產期調節避免過猶不及,
配合市場穩定品質
由於農村人力老化,臺灣芒果種植面積逐年減少,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年報》2016年資料顯示,2015年全國總種植面積約為15,466公頃,是最大的果樹產業。為兼顧產區特色與生產效益,產業調適基本原則依地區分別,屏東縣產期以「早」為主,臺南市以「晚」為主,但建議應以高品質為生產訴求,原因在於臺灣市場行情在盛產季後價格疲弱,尤其日本7月15日中元節後,外銷量減少,價格下滑,臺灣芒果市場價位也跟著下滑。
然而,「晚」意味生產成本與風險提高,後者尤指天然災害,造成農民搶早風潮。20年前愛文芒果自然盛產原在7月中旬、產期約在8月上中旬結束,現在約提早了2週,但問題是芒果自然成熟期到了沒?因此,建立穩定、優質、安全的芒果品牌形象,才是產業調適應考慮的方向。
愛文芒果仍是臺灣主力商業品種,栽培技術最純熟,農民基於操作方便性,產期調節多採用化學藥劑處理,但長年使用造成開花率不如以往穩定,更有類似「藥癮」作用出現。基於遺傳特性與環境氣候仍是影響芒果開花最大的因素,針對產期調節,產業調適必須多方面配合。
就品種而言,屏東縣品種選擇或選育品種則以早生品種為主,臺南市或以北地區則是中、晚生品種為主。現今產期比愛文芒果早的品種有限,且表現不如愛文,惟近年來出現一些晚生品種如慢愛文、北寮一號等稍具特色,緊接愛文後盛產期,對產期延長有所幫助。
在冷涼地區,如高海拔或高緯度種植芒果,配合栽培技術可延長產期,臺南市楠西區氣溫冷涼,愛文芒果摘花處理後可延至8~9月生產,惟近年氣候變遷影響,效果已不顯著。高雄市那瑪夏區、桃源區海拔500~700公尺等地,氣候更加冷涼,配合晚生品種凱特加上摘花處理,產期可延長到11月,近來中部農民亦想試種,隨著氣候暖化,未來可能是機會,但須注意產期延後,將使開花期遭遇低溫、寒流及結果期遭遇颱風等風險。
利用臺灣有限空間進行產期調節成果有限,若為拓展國際市場,規劃異地種植,利用緯度、季節差異等條件自然栽種,再回銷臺灣或行銷全球,但在國際競爭下,農民仍須評估總體市場,且成本效益與是否危及臺灣農業等也須納入考量。
文․ 攝影/張錦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兼雲林分場分場長
豐年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