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慎防西瓜蔓枯病,強化種子、巧避風雨及機械傷害
西瓜為葫蘆科1年生蔓性草本植物,生長適溫為25~30℃,為臺灣夏季常見消暑水果,富含多種維生素、類胡蘿蔔素、茄紅素、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臺灣因地處亞熱帶及熱帶地區,氣候及環境適合種植西瓜,全年均可生產,主要產區包含花蓮縣、屏東縣、臺南市、雲林縣、彰化縣等地。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年報》2017 年資料顯示,花蓮縣西瓜種植面積為2,481 公頃,約占全國種植面積10,441 公頃的五分之一,主要種植於臺灣東部花蓮溪及秀姑巒溪高灘地,是花蓮縣重要特色農產業。
近年來,受極端氣候影響,西瓜生育期間可能遇到低溫、高溫、乾旱或突發強降雨等天氣不穩定情況,對生長及果實品質發展皆有不利影響,亦造成病蟲害發生頻率增加,導致農民須投入更多防治成本與心力,才能維持果實品質及安全。
水浸狀病斑、黑點為顯著病徵,
潮濕、氮肥重易發病
西瓜病蟲害中,蔓枯病為常見病害,可感染多種葫蘆科作物,包含南瓜、小胡瓜、苦瓜、洋香瓜及菱角絲瓜等,是由一種子囊真菌所引起,植株莖部較常受害,但亦能為害幼苗、葉部及果實。依為害寄主部位的不同,可引起苗枯、葉斑、蔓枯、萎凋、果腐等不同病徵,當為害莖基部時,農民稱為敗頭。當發病時,在葉部、葉柄和莖部可形成黑褐色、同心圓紋或不規則病斑。
近地面處的莖部受害初期,病斑與健全組織交接處會形成深綠色水浸狀病斑,莖節開始呈現長條狀裂紋,不久後壞死且分泌膠狀物,後期轉為暗褐色,嚴重時受害部龜裂,藤蔓萎凋枯死。果實則會呈現水浸狀病斑,中央褐色枯死,後期龜裂凹陷,內部組織乾腐木栓化,造成果實腐敗。一般用肉眼即可辨識莖部、葉部或果實病斑所產生的小黑點,即為病原菌子囊殼或柄子殼。
部分西瓜在幼苗階段已可見其子葉出現枯黃病斑,當瓜苗定植田間,可能因氣候、環境或栽培條件導致蔓枯病持續蔓延。觀察花蓮縣慣行西瓜園,自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瓜蔓長滿畦面、平均氣溫約18~25℃、連續降雨或多雨潮濕情形下均易發病。若田區施用過多氮肥,或栽培初期遇到低溫使植株生育較緩慢,後續農民追肥用量過重,使得植株生長過密,也容易造成植株發病,且植株莖基部病徵會較為嚴重。
此外,少數有機栽培西瓜,在持續連作、土壤質地黏重、日照不足、通風不良或粗放管理等情形下,較易感染蔓枯病;若在設施栽培,已有西瓜植株感染白粉病菌,蔓枯病發病亦較為嚴重。
從瓜苗、田間管理著手,降低病原菌擴散
蔓枯病病原菌可藉由種子、風雨、機械傷害等途徑擴散,且病原菌可殘存於土壤,建議農民勿過度依賴化學用藥,應採取作物整合管理。在乍暖還寒容易發病的氣候,可採行幾項防治措施。
採用健康種苗是減少病害發生的首要工作。蔓枯病可藉由種苗傳播,育苗時可參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植物保護手冊》瓜類蔓枯病防治藥劑,若在子葉看到病斑,建議於定植前先行施藥,以減少定植後防治成本。而國內外不同西瓜品種對於蔓枯病的抗感性不同,種植前可洽詢種苗公司,盡量使用抗病或中抗品種,可減少對化學藥劑的依賴。
一般來說,連作同一種作物,會逐漸累積病原菌族群。對於有機耕作而言,因其可採行之防治資材有限,建議與非瓜類作物長期輪作2~3年,或與水稻輪作1年,或進行休耕,減少病害發生。
當田間出現嚴重病株時,應拔除帶出田外,避免廢棄於田間,可於病穴撒少量石灰消毒。因蔓枯病病原菌可透過灌水、陰雨天或颱風過後水流大量傳播,因此田間衛生管理可有效降低病原菌感染源,避免蔓延風險。作物生育期間盡量避免機械傷害,減少蚜蟲、蝸牛等蟲害傷口,且避免晚上噴施殺蟲劑,以保持植物表面乾燥。
國外應用土壤蒸氣消毒機進行土壤濕熱消毒,於82℃下處理30分鐘可減少土壤病原菌。但土壤蒸氣消毒法在露地栽培田區因操作不便尚難以推廣,農民可考慮夏季於畦面覆蓋透明塑膠布、畦溝灌水方式,利用太陽高溫連續日照處理至少45天,亦可達相近效果。此外,適當的土壤排水及合理化施肥,避免枝葉過度茂密,可增加空氣流通性;若枝葉茂密遮蔽畦面,將影響光合作用及通風不良,適合行株距約為4×1公尺,可自行調整雙蔓或3蔓整枝栽培。另可翻晒土壤、高畦深溝,整平畦面利於雨後排水及降低濕度。
輪用不同作用機制藥劑,
注意施藥方式及時機
施用化學藥劑是目前治療蔓枯病的主要措施,但建議應參照《植物保護手冊》瓜類蔓枯病防治藥劑,可選擇2~3種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輪流施用,避免長期施用同類藥物而引發菌株產生抗藥性。2004年,美國喬治亞大學植物病理學系學者凱薩琳․史蒂文森(Katherine L . Stevenson)等人發表〈喬治亞州證實瓜類蔓枯病病原體出現亞托敏抗藥性〉(Resistance to Azoxystrobin in the Gummy Stem Blight Pathogen Documented in Georgia),報告指出西瓜田間已出現對化學農藥亞托敏具抗藥性之蔓枯病病原菌族群,使藥劑防治效果受到影響;雖然目前臺灣尚無相關報導,然而因亞托敏在臺灣亦為西瓜蔓枯病防治推薦用藥,屬於史托比類藥劑,在黃德昌、郭克忠《殺菌劑之合理使用與管理》指出史托比類藥劑抑菌作用明顯,單一藥劑即可同時防治多種病害。但與同類藥劑間有交互抗性現象,故建議避免同時或重複使用與亞托敏同類藥劑,例如三氟敏,以免加速產生抗藥性而降低藥劑效果,若加重施藥量,將提高農藥殘留風險。
此外,也須注意藥劑施用方式及施藥時機。因高濕度易發病,建議於晨間、雨季來臨前或發病初期用藥較有效,施用部位亦須加強噴施莖基部,並注意審慎用藥,勿一次混用多種藥劑,以免造成藥害。
若施用植物保護資材,建議雨季來臨前於田間噴施稀釋1千倍亞磷酸,每7天施用1次,連續施用2~3次,以誘導植株產生抗性及降低發病機率,亦可同時搭配市售有益微生物使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近年亦於花蓮縣西瓜田區進行亞磷酸等非農藥防治資材施用效果評估,儘速建立整套相關應用措施,協助農民成功防治病蟲害,進而推廣慣行耕作於採收期前加以應用。
推廣西瓜栽培合理用藥,
以植物保護資材減用化學農藥
2018年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勘查西瓜定植田間後,發現植株已出現蔓枯病病徵,亦有農民反映部分植株病害發生嚴重,故為避免蔓枯病影響收成,於壽豐鄉農會、鳳榮地區農會等地開辦數場西瓜講習課程,推廣作物健康管理模式,善加利用安全性較高的植物保護資材替代化學農藥,可於採收期前參考噴施亞磷酸、苦楝油及窄域油等安全性較高資材取代部分化學農藥,逐步達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宣布10年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半的政策目標。在講習課程中也讓農民了解合理化施肥的重要性,且肥培管理與果實品質息息相關,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亦與廠商合作研發利用雞糞堆肥調製複合有機質肥料技術,此肥料可取代生雞糞。
蔓枯病可為害西瓜幼嫩植株及成株,並藉由多種途徑傳播,在田間逐漸累積病原菌族群,最終影響產量;若農民能以害物整合管理為原則,落實健康種苗、做好田間衛生、勿施過多氮肥,並依循《植物保護手冊》適當用藥,可有效減緩發病。在天氣狀況尚不穩定情形下,呼籲農民仍須注意巡田以即時進行防治作業,若於採收期仍須持續施藥,可考慮使用安全採收期較短或得免訂定容許量之農藥,例如保粒黴素,以維持果品安全。
文/蔡依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作物環境課植物保護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兼主持人、
謝文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作物環境課植物保護研究室研究助理
攝影/蔡依真
豐年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