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駐帛琉技術團全力拚外交,以共耕蔬果收服帛琉學童心
西太平洋島國帛琉共和國(Republic of Palau)與臺灣在1999年建交至今近20年,是臺灣重要友邦。早在1984年,兩國便簽署《中華民國政府與帛琉共和國政府間技術合作協定》,1985年臺灣駐帛琉技術團成立,早期以輔導帛琉人民學習蔬果栽培技術、發展商業生產為目標。近年工作方向轉變,臺灣駐帛琉技術團團長楊邦棋說明,帛琉人民目前以觀光、公家機關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耕作模式多為家庭式菜園,種植芋頭、樹薯等較粗放作物。在地蔬果僅由少數私人農場生產,產量稀少而導致長期依賴進口,且因長途運輸,品質大多差強人意。為貼近當地社會脈絡,更融入帛琉人民的生活文化,鼓勵種植、食用蔬果,增進國民健康,成為駐帛琉技術團目前重要目標。
帛琉地處西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群島,鄰近關島與菲律賓,全國由 8 個較大島嶼及約 340 個火山岩小島組成,其中僅 9個島嶼有人常住,陸地總面積約 487 平方公里,人口約 2 萬人。因糧食生產不足,加上近年飲食習慣西化,日常多食用罐頭肉與含糖飲料,鮮少攝取蔬果,導致肥胖與慢性病患者日增。根據帛琉衛生部統計,70%以上帛琉人民體重過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更在 2015 年報導,帛琉成人肥胖率已排名世界第二。
面對帛琉社會日趨升高的「非傳染性疾病」(NCDs),例如心臟病、中風、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威脅,帛琉政府也在2015年啟動《非傳染性疾病預防與管制策略行動計畫》(Non-communicabl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c Plan of Action),其中一項目標提倡少油少鹽,多吃蔬果的健康飲食,預計在2020年將全國每日正常攝取蔬果的人口比率提升至12%。帛琉總統湯米․雷蒙傑索(Tommy Remengesau Jr.)更進一步宣布2018年為健康年(Year of Good Health),由政府帶頭舉辦各式減重活動,呼籲人民攝取更健康的食物。臺灣駐帛琉技術團配合帛琉農業局之外,在全國8所學校成立校園農場,教導學童從小認識蔬菜,體驗種植樂趣,也與臺灣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主持的醫療計畫合作,提供帛琉前三大小學、約全國70%學童固定每週2天學校營養午餐蔬果。2018年開始,臺灣駐帛琉技術團不定期在帛琉各州舉行健康飲食烹飪示範教學及衛生教育宣導活動,還從臺灣聘請芋頭加工專家,期望以臺灣精湛的烘焙創意與技術,吸引帛琉人民找回過去長年食用芋頭的樂趣。
新鮮蔬果仰賴進口,加工食品成健康負擔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資料,帛琉傳統農業生產多以自給為主,私有農場平均面積為0.1公頃或更少。食品與民生用品多依賴美國、日本進口,物價為臺北市2~3倍,對國內生產毛額約美金16,472元的帛琉人民而言,誠然是一負擔。加上近年帛琉社會型態改變,收入多靠觀光及公務行政等工作,傳統農漁產業萎縮,對進口廉價食品依賴漸次加深。到帛琉當地超市逛一圈,可以看到貨架上滿滿的罐頭食品。當地人過度攝取含糖飲料與加工肉品產生的負面影響,已成為帛琉公共衛生隱憂。
2016年,帛琉衛生部針對約1,800名帛琉成人進行營養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僅10%成人每天攝取超過5份水果蔬菜,甚至將近20%成人每天攝取不到1份蔬果,超過75%成人每天至少攝取1次含糖飲料,將近一半甚至攝取2次以上,近半成人每天至少攝取1次加工肉品。調查報告還指出,72%罹患肥胖、30%罹患高血壓、22%罹患糖尿病。根據帛琉政府官方統計,非傳染性疾病已占帛琉人民死因70%,造成國家經濟與生產力損失。
種菜給帛琉學童吃,技術團攜手醫療團供應學校營養午餐
「改變飲食習慣可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只能慢慢來,而且要從小開始做起。」楊邦棋表示,臺灣駐帛琉技術團從2014年開始,與新光醫院衛教團隊合作,固定每週供應2次臺灣駐帛琉技術團農場生產的蔬果給帛琉學童當作學校營養午餐。另外,臺灣駐帛琉技術團也有專長於營養學的志工,參與學校營養午餐菜單設計,提升菜單中的蔬果比例。
在此之前,重鹹的魚罐頭、重甜的鳳梨罐頭,都是帛琉學校營養午餐材料。除了熱量爆表,可說是幾乎沒有營養價值,也讓學童從小養成重油重鹹的飲食口味。「他們因為不習慣吃,對蔬果很挑食,很多(學童)看到菜都會直接挑掉。」負責育苗、生產蔬菜的臺灣駐帛琉技術團技師林俊輝表示,帛琉人民不喜歡吃蔬果,學童也一樣,午餐裡的蔬菜常常會被直接挑掉,只能半騙半哄,硬逼著他們吃完。
新光醫院帛琉國際醫療合作計畫主持人陳仲達表示,駐地醫療團隊2014年從1所學校開始推廣,結果發現反應不錯,才持續擴大辦理規模,到2018年已經涵蓋帛琉前三大小學,固定每週供應2次學校營養午餐給約900名帛琉學童。
陳仲達表示,除了提供新鮮蔬果給學童吃,駐地醫療團隊也會在學校開設健康教育課程,教導學童認識身體組成,如何選擇健康又營養的食物。
為了讓學童愛上吃菜,駐地醫療團隊會在學校舉辦烹飪工作坊,鼓勵學校廚師把菜煮得更好吃。陳仲達說,根據駐地醫療團隊觀察,烹飪的影響與教育同等重要,學校廚師如果能用更多元的方式烹調蔬菜,學童食用蔬菜的意願也會跟著提升,剩菜比例就能大幅減少。
光是與駐地醫療團隊合作供應學校營養午餐食材給學童還不夠,臺灣駐帛琉技術團更主動出擊,配合帛琉農業局政策,直接進入學校開墾闢地,建立校園農場,吸引學童從小認識、接觸蔬果,透過照顧蔬果,培養感情,進而愛上食用蔬果。從源頭開始,改變帛琉下一代的飲食習慣。
校園農場成功祕訣:
好種好收成,引發學童參與興趣
艾萊小學(Airai Elementary School)全校學生約百餘人,是臺灣駐帛琉技術團在帛琉建立的8處校園農場中面積最大者,「我希望孩子學習怎麼種植蔬果,才會感受到蔬果的重要性,而不是只去買。」校長諾娜․梅瑟(Norna Mersai)表示,校園農場面積約有1分地,在臺灣駐帛琉技術團的協助下,種植空心菜、油菜、茄子等近10種臺灣蔬菜。採收後由學校廚師料理午餐,進到學童的肚裡,孩子們能享用到真正「營養」的學校營養午餐。
諾娜․梅瑟補充,增進學童健康是學校的責任,很多學童在家裡沒有那麼多蔬菜可以吃,到學校上課至少每天可以吃到1餐,幫助學童攝取營養。
臺灣駐帛琉技術團協助建立校園農場後,學童有機會親身接觸、照顧作物,也開始在乎這些自己種出來的菜。諾娜․梅瑟說明:「以前學生吃飯會一直把菜挑出來,我必須強迫他們吃掉,但是在開始照顧這些蔬菜後,他們不僅全部吃光,還會稱讚很好吃。」
每天下午,學校會安排時間讓學童到菜園除草、澆水。諾娜․梅瑟指出,每個年級都有各自負責的蔬菜,照顧菜園意外變成學童每天最期待的課外活動。他說,未來希望繼續拓展校園農場的面積,種植蔬菜以外的作物。
至於如何讓學童第一次種菜就上手,種出好菜進而愛上吃菜,祕技來自負責幫忙建立校園農場的臺灣駐帛琉技術團技師蔡明哲。「我會選擇空心菜、白菜、小黃瓜這類好照顧又長得快的蔬菜,讓他們第一次種就會成功。」他表示,為了讓學童體驗到親手種菜的成就感,挑選的蔬菜種類除了學童愛吃,也要容易照顧,成長速度快,像是茄子、油菜都很適合,足以引起種植興趣。
蔡明哲表示,要常態維持校園農場生產,可不是簡單的事。無論是採收、翻種新苗、教導施肥、除草等等,必須每週定期巡視,東奔西跑,非常忙碌。「常常中耕機直接帶去幫忙打地。」他說,由於帛琉土壤屬於火山岩質,土質又黏又硬還偏酸,除了勤快巡場、學童幫忙照顧,加上學校校工配合,共同用心才能開花結果。
至於校園農場能否改變帛琉人民的飲食,楊邦棋說明,校園農場具有食農教育功能,參與的學校普遍都有正面回饋,合作意願很高。諾娜․梅瑟則說:「我相信小孩改變,國家也會慢慢跟著改變,但這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他說,現在學童不僅會吃光自己種的蔬菜,也會回家對媽媽說,要買種子回來家裡種菜,這就是改變的開始。
臺灣烘焙跨海飄香,專家傳授芋頭加工技術
除建立校園農場,供應帛琉學校營養午餐以外,臺灣駐帛琉技術團也走向大眾,每年供應超過帛琉過半需求,約7萬株健康芋頭苗給人民。此外,在原本的《帛琉園藝生產與營養提升計畫》中,加入芋頭加工訓練,期望以臺灣的烘焙創意,協助原為帛琉主食的芋頭,重新回到帛琉日常飲食舞臺。
負責安排芋頭加工訓練的蔡明哲分享,這項烘焙創意任務其實始於某次帛琉政府與駐帛琉大使館的交流。曾任帛琉北大島芋頭生產協會會長的帛琉國務部長法斯緹娜․羅胡爾—瑪勒(Faustina K. Rehuher-Marugg)提及,帛琉近年出現芋頭生產過剩的問題,而且傳統烹調僅有水煮,口味了無變化。這對從小常吃芋頭包子、芋頭粿長大的臺灣人來說,芋頭加工絕非難事。之後,駐帛琉大使館向外交部提議通過,在2018年開始舉辦芋頭加工訓練班。
楊邦棋補充,芋頭乍看雖然含有高量澱粉,但其實膳食纖維含量也很高,是相當健康的食物,加上帛國芋頭生產量充足,深具發展農產加工品的潛力。臺灣駐帛琉技術團特別跨海邀請臺灣烘焙專家支援,一同前往帛琉開辦芋頭加工訓練班,並廣邀帛琉的婆婆媽媽,一起來學習製作各類芋頭加工品。
芋頭饅頭、芋頭吐司、芋頭冰淇淋、芋頭包子都是帛琉人第一次嘗到,普遍獲得好評,大讚好吃。芋頭加工訓練班已在2018年4月、7月開辦2個梯次,開放帛琉人民自由報名,共計超過百人參加,就連帛琉第一夫人、國務部部長和農業局局長都前來共襄盛舉。
不僅僅只是開發芋頭加工品,臺灣專家還為帛琉在地的芋頭特色,量身訂做專屬的芋頭粉生產手冊,提供帛琉當地有意願投入生產芋頭粉的人民參考。
蔡明哲說,2018年11月將舉辦第三梯次訓練班,有別於前2次向大眾開放的推廣性質,這次將首要針對帛琉餐飲業者,進階開發商品化生產的芋頭產品,鼓勵帛琉餐飲業者投入芋頭加工,共同開闢帛琉芋頭產業的另一條道路。
積極巡迴舉辦蔬果料理示範,舉辦烹飪比賽爭廚藝
要逐步改善飲食習慣,絕不是坐在辦公室喊口號如此簡單,必須像選舉拉票一樣,勤跑地方與民眾面對面才有效。 2018年5月開始,駐帛琉大使周民淦也帶領臺灣駐帛琉技術團、新光醫院及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秀傳紀念醫院的資源,主動走入社區,與民眾討論健康飲食的重要。
巡迴各州時,不只示範烹飪,教導帛琉人民如何用蔬果煮出好吃的菜餚,吸引民眾改變飲食習慣,達到減重、預防慢性疾病的目標。現場也有駐地醫療團隊幫忙量體重、血壓,提供健康諮詢。「還有免費蔬果可以帶回家。」楊邦棋表示,參加的民眾普遍反應良好,除了料理示範跟講習內容很實用,臺灣駐帛琉技術團也會準備許多農場生產的優質蔬果,讓民眾帶回去與家人分享。
堅信有競爭就會進步的道理,臺灣駐帛琉技術團2018年8月進一步與帛琉農業局合作舉辦廚藝競賽,共有5個參賽隊伍報名,以10道菜餚一決勝負,賽事熱熱鬧鬧,還登上了帛琉最大媒體。楊邦棋表示,舉辦比賽最主要的目的,在於鼓勵帛琉人民以不同方式料理蔬果,宣傳當地農產品優點,吸引更多人投入蔬果生產。
技術團使命因地制宜,以農業技術打開外交新路
在帛琉進行多樣飲食推廣,立意甚好,卻與農業專業技術較不見關聯。面對以組織培養見長、駐外已有10幾年經驗的 楊邦棋,忍不住詢問他如何看待技術團的角色和意義。「技術團的存在,有很高的外交使命。」他回答,技術團除了開發推廣農業技術以外,另一項重要工作是根據駐外大使館的任務,提供支援協助。
「農業推廣要看地方,如果說農業在當地越有需求,技術團所做出的成果,當地的回應就會特別明顯。」楊邦棋說,過去他曾在聖露西亞服務,與研究團隊協助將當地重要經濟作物香蕉的葉斑病發病率從80%降到10%,成功恢復出口至歐洲、美國市場,當地農民強烈表達感激之意,讓他印象深刻。
楊邦棋說,帛琉有得天獨厚的觀光產業優勢,農業對當地人生計並非至關重要,加上帛琉人民耕作型態粗放,推廣種植不易。國情不同,工作任務自然也會不同。比起過去待在實驗室,來到帛琉反而要走進人群,理解在地文化的溝通方式,才能達到推廣的目的。
文/林宜潔 圖片提供/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豐年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