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干擾次生林為前提,友善環境養蜂十年有成
林下經濟為沉寂已久的臺灣林業帶來新想像,也為山區居民帶來複合式產業面貌。關鍵的技術規範,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轄下農政單位設立林下經濟推動小組及三大試驗區,建立可行模式的科學基礎,並提出增列「林下經濟經營使用」修正草案,以合理運用森林資源。2018 年 8 月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舉辦「非林木林產品研發與生產研討會」,進一步報告於臺灣各地長期試驗山葵、牛樟芝、沉香、綬草、垂枝石松、高赤箭、塊菌(松露)、列當、胡頹子、瓊崖海棠、蜜蜂、長葉腎蕨、東方狗脊蕨、森林精油等可行森林副產物栽培及應用技術,以「不影響林木生長、不干擾林地、不施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等慣行農法」為林下栽培原則,掌握自然條件與作物特性,達到森林永續經營。本單元介紹臺灣林下經濟潛力點,首先專訪臺灣原生種東方蜜蜂飼養技術,對比目前相關試驗及產業多以西方蜜蜂等商業品種為主,提供更多在地經驗與視野。
沿著新北市雙溪區魚行道路走,北靠山南臨溪,過了溪又見山,附近的農村景象與農業縣市沒有什麼明顯不同,甚至更為靜謐原始。《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調查》中,以臺灣各縣市森林覆蓋率來看,排名第四的新北市達75.75%,森林面積則排名第八約155,483公頃,密集的闊葉林集中於東南邊雙溪區至烏來區一帶,其中曾是山坡地範圍的宜農牧地長期休耕或廢耕,而逐漸自然恢復為次生林面貌,與森林已難有分際。
多年來獨自一人居住於這片次生林裡的簡隆盛,為了維持滿山蜜源植物的平衡,以足夠東方蜜蜂採集、覓食,例如楠木、山胡椒、紅淡比、柃木、油茶、鵝掌柴、裡白楤木等適合雙溪區的耐水性植物,不使用除草劑、殺蟲劑、飼養俗稱野蜂的東方蜜蜂,是他友善環境養蜂的原則。
友善環境養蜂治亂世,互不干擾才能各取所需
一間瓦舍、數箱蜂箱、簡易蓄水設備及一輛農用搬運車,簡隆盛過著自給自足的林下生活,家人則在假日前來相聚。從唯一的產業道路上來,這處世外桃源位於新北市雙溪區魚行里頂坑只見他一人,是他經營青岩瓦舍野蜂生態推廣農場的基地。最初是懷念住在這裡的兒時生活,一有時間就回來看看、挖竹筍。直到40歲時,長期拚命工作而使健康出了狀況,心想:「算了吧,回來!」
回到山裡第一件事是修整祖父的房子,從事室內裝修的背景,簡隆盛和家人協力打造了與自然相融的綠建築。「地板鋪石頭、外牆是青石牆,我堅持不用水泥,熱輻射會進到室內,晚上水泥也是熱的,但我們這邊是涼的。」他說明,石材可以吸濕防潮,若水泥建築太多,會讓小動物沒辦法躲藏,例如壁虎、青蛙、蟾蜍、小黑蚊,甚至有的因而干擾人類生活範圍。
「當你思考,我是來和山林萬物做鄰居,牠們會和你保持距離,但是也不會多到來傷害你。」與大自然為伴的生活中,慢慢觀察生態平衡自有道理。大自然的屏蔽讓每個生命各安其所,對比城市的便利舒適,簡隆盛認為:「住得舒適不代表住得安全,人融在環境裡,其實更安全。」
與蜜蜂結緣,也是自然而然的相遇。剛回來時,山下有人賣蜂箱,買了2個帶回山上隨意放著,當時注意到枯倒的蓮霧樹洞上有蜜蜂進出,大概1年後打開蜂箱、擠出蜂蜜,剩下的蜂蠟再放回蜂箱,隔天就有蜜蜂進出,才了解蜜蜂會認巢飛行。
對於蜜蜂最深的記憶大概是在2008年,某天黃昏打開蜂箱,簡隆盛回憶:「蜂箱一打開會有個聲音,嗡嗡哐哐響,因為牠(東方蜜蜂)是自來蜂,築在箱蓋上面,一碰到驚嚇,會集體振動翅膀,產生很大的聲響。」從蜜蜂的生物特性及生態角色,他理解到花位居食物鏈底座,卻是金字塔的完整關鍵,而這朵花必須靠著蜜蜂等昆蟲採集授粉而繁衍,友善蜜蜂是永續環境的關鍵一環。
適當誘捕而非撲殺,與虎頭蜂相安共存
關於近年虎頭蜂變多,從青岩瓦舍野蜂生態推廣農場到山路口僅1.4公里,然而2018年已出現7個黃腳虎頭蜂蜂窩,簡隆盛感嘆:「人們養蜂提供過多食物來源給虎頭蜂繁殖,然後再來怪虎頭蜂破壞生態。」他觀察,因為氣候異常及前兩年爆發囊狀幼蟲病造成東方蜜蜂大量死亡後,附近養蜂業者開始引入西方蜜蜂,因其氣味重且不擅長抵抗虎頭蜂,搞不清楚地頭蛇而懵懂迎擊,直接羊入虎口。
對付最頭痛的虎頭蜂,一般養蜂業者通常直接以農藥撲殺,例如在虎頭蜂背部點上芬普尼、硼酸,加點蜂蜜黏住,點完後讓牠攜回蜂巢,藉以使整窩滅絕。簡隆盛卻思考,昆蟲界最強大的王者之一中華大虎頭蜂如同獅子、老虎,若食物鏈頂端滅絕,將造成其他生物氾濫而引發生態失衡。雖然短期看到收成越來越好,長期下來用藥卻越來越多且頻繁,危害最多的還是施用農藥者。
簡隆盛以防護、自然淘汰為原則,研發各類蜂箱輔具。防護方面採取蜂箱外罩著「金鐘罩」,採用篩網孔徑10公釐,如同早期用來蓋住菜餚的桌罩,阻隔中華大虎頭蜂;然而2018年體型較小的黃腳虎頭蜂特別多,因此改用篩網孔徑6公釐。
自然淘汰方面則是2016年設計誘捕盒「傷心酒店」,設計概念為「與其捕捉牠,不如讓牠自己來」。與蜂箱相隔一段距離,傷心酒店盒內備好糖盒及充足糖水,虎頭蜂飛入後由於趨光特性,接著循邊向上飛,牠不懂得從來時路徑飛回去,只能停留直到餓死,誘捕盒側邊可接管引入玻璃罐泡成蜂酒。改版前是使用歷經四代的「招待所」,然而還是發生逃蜂,原因出在放置於蜂箱出口,當誘捕太多虎頭蜂時,造成整個蜂群感到緊迫而不產卵。
評估森林糧食供需平衡,臺灣原生種東方蜜蜂是指標
目前,簡隆盛飼養東方蜜蜂數量約30箱,僅在山下飼養極少量西方蜜蜂用以引誘虎頭蜂覓食,以東方蜜蜂採集半徑的蜜源植物密度推估,還可再飼養約20~30箱。雖然林業試驗所建議各養蜂區以100箱蜂箱為上限,由於試驗蜂種為西方蜜蜂,他認為若是依據分布較廣的蜜源植物如龍眼花、荔枝花流蜜狀況而定,考量原生林、次生林的食物供給量有限,即便是造林地,若引入西方蜜蜂可能造成當地生物食物不足而數量減少。
養蜂業者採取商業蜂種,普遍認為東方蜜蜂特別難養,關鍵在於會依環境條件自行控制群勢,因應環境條件分群,當環境良好時則分小群,反之則集結大群。
只要掌握東方蜜蜂自行分群的前兆,就能提前進行人為分群以留住蜂群,簡隆盛說明:「準備分蜂前會瘋狂到處產卵,接著在底部做王臺,這時工蜂不太願意採蜜,有些工蜂集結在箱蓋上、外勤蜂不工作,那時候大概每3天就要檢查1次。」開箱檢查蜂框時,須對準光線查看,若有卵卻無幼蟲,代表此蜂群家庭觀念仍不穩固,不安定時則逃蜂率較高。此外,從飛行狀態也可以判斷蜂群狀況,例如分蜂季時蜜蜂飛高,結團在樹上就是分蜂行前動作,逃蜂季時則飛低而同樣結團。
簡隆盛強調,雖然東方蜜蜂較難馴化,但也少了馴化種西方蜜蜂般需要較多人為照顧且採集量多,雖然後者是許多養蜂業者主要看中的商業價值,但也隨著逐花而居的作業慣性,一波波採集之後容易造成當地蜜源植物供需失衡。
常見文獻中提及蜜蜂採集半徑3公里,簡隆盛說明其實是指西方蜜蜂,他曾試驗東方蜜蜂回蜂率,了解其採集範圍。結果為工蜂少、雄蜂最多,採集半徑約1公里、有效距離約750公尺,在於東方蜜蜂務實的生物特性,務求發揮最高工作效率,且體能消耗快慢也關係著蜜蜂壽命。「回蜂率低代表沒有意願飛那麼遠,飛得越遠效率越差,出去時肚子餓先吃飽、帶回來又消耗掉體能,所以應該是看最有效率的距離。」
透過這些量測,成為蜂群管理的依據,維持適當的飼養密度,避免人力浪費、蜜源不夠及逐花而居,適度利用有限的林下空地,平衡生態鏈各端需求,才能永續地發揮極致。不同於一般養蜂業者,簡隆盛只在每年6月中旬流蜜期逐花,最遠至新北市瑞芳區較高海拔山區,通常載運放養16箱,頂多15~20天。而這些省下來的時間,他則用來詳細記錄蜜源植物花期及流蜜期、蜜蜂採集期間等生態觀察。
林下經濟為有限度利用,朝向複合式經營
每年2~6月蜜蜂繁殖至收成蜂蜜,由於東方蜜蜂蜂蜜含水量偏高,加上此地濕度也會影響含水量,冷藏保存最佳。當時受限於冷藏空間,簡隆盛也不願以加熱濃縮處理,因此啟發他自行實驗真空濃縮。蜂密進行真空脫水時,會冒小氣泡而凝聚成大氣泡,在於低真空狀態時水的沸點降低形成沸騰。「職業真空處理,半小時抽200公升,我們只有20公升,最少6小時。」蜂蜜加溫後液態程度越高,便於加工處理,然而他寧願選擇慢工,藉以保留蜂蜜對於人類最重要的酵素活性。
酵素活性也關係到蜂蜜開罐後如何保存,「蜂蜜一定要冷藏,不然裡面的酶會一直消耗。」簡隆盛詳細介紹,蜂蜜內含5種主要酶類,分別為蜜蜂口水形成的「澱粉酶」,蜜蜂將多醣轉化為單醣、對人體作用較小的「蔗糖轉化酶」,接著蔗糖轉化酶轉化為2種單醣即葡萄糖、果糖,透過「葡萄糖氧化酶」將葡萄糖水解產生葡糖糖酸、過氧化氫酶、酸性磷酸酯酶,「過氧化氫酶」即雙氧水、「酸性磷酸酯酶」即酵素,因此蜂蜜適度發酵對人體較好,此外還有微量元素。
當環境溫度太高,加上蜜蜂本身含水量又高的話,酶類就會一直作用、活躍。簡隆盛建議,開封後常溫保存須半年內用畢,並且選擇低溫空間;冷藏則可以存放3年以上。若宣稱蜂蜜不用冷藏,則是因為濃縮處理時經過殺菌了。
除了蜂蜜,簡隆盛也販售自製蜂箱、開辦野蜂養成班,開展複合式經營。其中,野蜂養成班的核心目標是復育東方蜜蜂,他認為保護東方蜜蜂生存的環境,就是保存雙溪區原始生態的顯著指標。
問及如何評估林下經濟效益?若以1人估算,至今尚未負成長。維持生態與生產的平衡,本就不可能持續開發,而是必須思考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簡隆盛認為,與萬物和平共處,找到自在之道,回歸採集生活,湊一湊即足夠生活所需,「先把自己穩定在這個地方,再一步步去做。」
文/康椒媛 攝影/謝佩穎
豐年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