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近而選擇農業學校,一輩子帶著走的農業教養
1988年,臺灣服務業就業人口首次超越工業,正式邁入以服務業為主的社會。大環境的轉變,連帶影響1980年代農業學校畢業生的職涯選擇。
畢業於佳冬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園藝科的林勻庭,在高雄市經營麵食連鎖店,畢業後第1份工作為雅石店銷售員,之後服務於餐飲業,擁有丙級調酒技術士證、丙級西餐烹調技術士證,沒想過選擇農業相關工作,家中無人務農也沒有土地。他說:「務農的入行成本很高,租地、農業機械、土地管理都是成本、都是學問。」當時選填志願的考量,主要是想留在屏東縣。
雖然未選擇從事農業,林勻庭仍肯定當時在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的實習經驗,包括摘側芽、授粉等完整實作培訓,對有意從農的學生有一定幫助,也補足學校缺乏的部分。他說:「整地、買苗、施肥,受過農校基本訓練,都不會太難。」他也在住處前一小塊空地種菜,認為農業教育是可以帶著走的一技之長。
林勻庭的同班同學林文福,也因為「離家近」而選填相同學校,由於父母任職於工廠,家中無人務農,放榜時還被罵了一頓。畢業後就讀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目前在屏東縣新埤鄉經營宏林農業資材行,也與農業相關。
林文福對實習經驗也印象深刻。他談起就讀佳冬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園藝科2~3年級時,在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屏東研究農場、萬丹臨時自營農場的實習回憶:「學的都是基本功,實習和課本一樣,課本就像操作手冊,扎扎實實工作1個月。」例如幫洋香瓜摘側芽,每株須留3根主蔓,接著用油漆刷逐株為傷口抹藥,對照過去經營的辣椒田區改用高壓機噴灑,以前的做法比較精省農藥,不過這也是因應工錢比資材成本貴。
農業教育不只是技術,
透過產業課題升級經營策略
由於在學校學過基礎花藝,林文福退伍後第1份工作是殯葬業花藝造景,2011年轉任肥料行業務員,恰好肥料行對面鄰居利用空地種植辣椒,他算算利潤決定跟進,利用下班時間、假日務農,父母也來幫忙。「如果沒有以前的農校基礎訓練,入門會很困難。」因為已有基本種植概念,也懂得如何找資料解決問題。4年辣椒種植經驗,不論對跑業務或後來經營農業資材行都有很大幫助,在於農民通常信任有實際種植經驗者,甚至常有農民買資材同時,交流種植短期作物經驗。
農業資材行常遇到農民詢問疑難雜症,例如檳榔用什麼肥料,林文福推薦含鉀量高的肥料,這是因為檳榔產季時,為符合消費者口感幼嫩的需求,以及加速檳榔生長,農民習慣長時間給予含氮量高的肥料,且產季雨水多導致樹葉、枝條較軟,產季結束後補充鉀元素能讓枝條硬一點。
再者,農業資材行是特許行業,肩負宣導安全用藥的責任,林文福常勸說農民適量用藥,按照建議稀釋倍數就好,「不是別人用多少,就要跟著用多少,因為病蟲害有區域性。」
種植技術之外,林文福強調農業經營:「務農成本簡單分3部分,沒有建置設施的前提下,租地成本不應超過5%,資材不應超過20%,最大支出人事成本至少60%~70%。就讀農企業管理系管理、價格設定、金流等專業課程,對經營農業資材行有一定幫助。務農是高階技術工作,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要預測未來,不是有地會種就好。」
談及農業人力短缺,林文福認為目前政策方向多是輔導農場主,但農業現場缺的是農工,「農場主從頭做到尾,所得只夠家用,不能穩定僱工,只能在採收期聘僱,導致農工意願低,農場主收益也降低。」隨著農業技術、產量提升,如何計畫性讓小型農場升級農企業是當務之急。
文/陳怡樺 攝影/許?倩
豐年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