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秉諺成立農企業,以合作打破從農門檻
成立農企業,是羅秉諺的目標。他從佳冬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農場經營科、屏東科技大學農園生產系畢業後,先到農業生物科技公司工作,在旁人鼓勵下萌生創業念頭,又想:「農校讀了快10年,不想浪費教育資源。」
青年從農遇到的第1個門檻通常是耕地取得,「我阿媽有地卻不願意租給我,他怕我種個2、3年就荒廢了。」2015年,羅秉諺參加《燕南飛—青年返鄉及根經濟發展實驗計畫》,在屏東縣政府、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媒合下,與5位學員一起使用4甲土地。2015年5月成立茂和農園,創業之初為了節省成本,他和夥伴們一起建圍籬、租貨櫃、農業機械,同時也申請「青年從農創業貸款」。
「這塊地碎石很多不好耕種,連整地機業者都不太願意來。當時很多人建議種果樹,但生長期太長,最後選擇種小黃瓜,短期作物較有利於週轉。」目前3棟設施輪流種植小黃瓜,平均每年每棟種植4期,以確保穩定出貨。「小黃瓜從長得醜到長得好的,都有通路收。」羅秉諺說,目前主要供應散裝通路,也與學校午餐合作,未來供應小盒裝通路。
羅秉諺認為現代人離農太遠,媒體把青年從農報導得太光明,會讓年輕人帶著錯誤的想像回鄉。他舉例,原本1對年長農民夫妻年營收1百萬元,孩子回家幫忙後,人力成本增加為3人,但很多農民未把實際人力算入。他強調,農業創業確實不容易,利潤很薄又易受天候影響。
升級自己培養農工,讓年輕人吸引年輕人
「2018年接連幾個月虧損,8月連續暴雨使收成大幅減少,再加上暑假少了供應學校午餐,金流壓力很大。」不少員工同時也是學弟妹,主動提出這個月收益不好,願意領少一點工資。讓他很感動,更覺得雇主責任更重。
羅秉諺認為農業缺工的解方是:「自己需要的農工自己培養,先將自己提升為農企業雇主。」他指出,農企業首要目標是讓員工有穩定工作和收入,預計5年內種植面積達到5甲時,以農企業規模正式成立公司,讓福利制度更完善。
羅秉諺是屏東科技大學農園生產系產學攜手合作專班第一屆畢業生,「全班同學27位,從農不到5位。說實話,大學時也沒想過自己會來種田。」每學期實習課程2學分,到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學習田間實作。茂和農園目前也參與財團法人豐年社南部辦公室主辦執行的高職農校策略聯盟,為高級中等學校農業群學生媒合見習、工讀或就業機會。
回想自己的實習經驗,「到農友種苗實習1個月,最大收穫是直接的學習經驗,直接體會務農的辛苦,適合不適合1個月見真章。」羅秉諺因為國中成績不好才就讀農業學校,沒想到越讀越有興趣,覺得田裡很好玩。佳冬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農場經營科3年級時,自願參加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技藝競賽,住進學校宿舍,天一亮就起床練習術科,利用休息時間苦讀,獲得當年農業類最高榮譽「金手獎」。
茂和農園目前有7位員工,農忙時平均聘僱20位工讀生。2017年2月,與屏東科技大學農園生產系合作,引介學生前來實習,「實習生幾乎都留下來成為正式員工。」羅秉諺認為農業年輕化,應該如此:「讓年輕人吸引年輕人!」
文/陳怡樺 攝影/許倩
豐年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