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新興螺貝類進場契機,香螺養殖產業待克服飼料技術
由於2017年臺灣發生文蛤大量暴斃事件,嚴重影響螺貝類市場,研發新興螺貝類穩定市場供需,遂成產官學界研究焦點。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董哲煌與研究團隊幾年前投入開發香螺繁養殖技術,他發現香螺能在較惡劣水質順利存活,且市場價格好,因此值得投入發展。唯獨香螺為肉食性動物,其他螺貝類與其混養時易遭獵食,該如何解決食物來源問題,降低成本為一大難題。
從野生採集到人工繁養殖,
地點、食性、抗病性為評估重點
香螺因肉質鮮美受臺灣、日本、中國等國消費者喜愛,目前臺灣香螺捕撈方式以採集或底拖網漁業為主,每年香螺出現在雲林縣沿岸的高峰期為9月~翌年2月,趁繁殖季節上岸覓食,民眾通常能在蚵棚、蟹籠、流刺網等捕撈裝置發現其蹤跡,海產店業者也會趁此時保存待之後販售,每臺斤零售價可高達500元。
「香螺繁養殖技術研究是因為學生有興趣才開始投入。」董哲煌回憶研究緣起:「隔壁研究室郭世榮老師的學生原本研究鳳螺人工繁殖技術,當時與業者合作雖有成果,但量產遇到瓶頸,才轉為研究香螺,當時學生跑來詢問繁殖學相關問題,因此開始與郭世榮老師一起指導學生。」
透過傳統育種方式,董哲煌與研究團隊長期在雲林縣蹲點採集香螺、觀察記錄生長、等待產卵孵化,確立香螺生活史。研究發現香螺並非終年生產,僅特定時節到近海覓食。研究過程意外察覺過去臺灣香螺分類可能有誤,走遍臺灣各地採集螺貝類,發現有些外型相似但外殼絨毛不同,也有些外型不同但實為同種。透過型態、DNA重新鑑定,確認臺灣香螺屬共有4種。
同時開始蒐集文獻資料,發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也曾研究,不過尚未進一步建立香螺養殖產業,也有中國學者研究香螺養殖,但因無法穩定提供香螺食物來源,至今仍無法商業化生產。
評估臺灣氣候與環境, 董哲煌決定選擇香螺(Hemifusus tuba )及長香螺(Hemifusus colosseus )為主要研究物種。他表示,香螺分布地點僅在雲林縣至嘉義縣東石鄉之間,而長香螺則在屏東縣東港鎮、澎湖縣海域,綜合考慮分布地點、食性、抗病性及極端氣候,判斷香螺是否適合在雲嘉南地區沿岸養殖,而分布在更低緯度的長香螺耐熱性較好,藉以判斷養殖潛力。
交配、產卵忌干擾,
孵化存活率高且易照料
香螺從孵化到具備生殖能力約需2年3個月,最小生殖長度為11公分,有別於部分螺貝類可透過環境誘導繁殖,香螺顯得有些自主意識。董哲煌說:「香螺會自己找到另一半,雄香螺爬到雌香螺身上進行交配,若過程被干擾就會停止,就算交配成功,產卵時被其他雄香螺再爬上打擾,雌香螺也會停止生產,等心情好時再生產。」
董哲煌表示,養殖業者不喜歡不能催卵、繁殖看心情的螺貝類,不確定因子太多,實驗室繁殖香螺時,產卵前移除雄香螺,避免打擾雌香螺產卵,而產卵水溫也須控制約25°C,增減5°C都無法孵化。
「香螺卵與其他螺貝類的卵一樣,會吃同伴成長。」董哲煌打開顯微鏡影像,指著被刻意壓縮成球體的香螺胚胎說明:「香螺繁殖後生出卵鞘,剛開始每個卵鞘裡約有3千顆卵,但隨著養殖時間越長,卵數越少,最後誕生時只剩2、30顆,發育較快的卵會把同伴吃掉,留下的卵至少吃下100顆同伴。」
香螺孵化後存活率約可達80%以上,董哲煌戲稱這是「懶人養的螺貝類」,因為只要提供充足食物,香螺就會長大,儘管沒有食物,餓1個月也不會死,甚至還可在較惡劣水質下生存。
螺貝類型態放大鏡
文․攝影/董哲煌
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董哲煌與研究團隊走訪臺灣近海地區,透過型態、DNA重新鑑定,調查不同螺貝類特徵,並針對螺型、殼皮、顏色等外貌進行觀察。
文蛤養殖業下雜螺現生機,
飼料需求仍是未解難題
研究過程中,食物來源是香螺養殖最大的難題。董哲煌無奈地說:「香螺只吃螺貝類長大,孵化後成長至有攝食能力的小香螺,即開始主動尋找小型螺貝類,實驗過程嘗試餵食牡蠣苗、文蛤苗、混合螺貝類苗,發現香螺生長前期須吃文蛤苗才會長得較好,但文蛤苗價格高。」
香螺成長後期可以餵食其他螺貝類,不限於文蛤,因此與養殖業者合作飼養香螺,試驗結果發現香螺孵化後存活率達80%,不過當時是與鳳螺混養,香螺收成時,池內鳳螺已經被吃到所剩無幾。
董哲煌表示,目前香螺養殖已經可以商業化生產,不管是繁殖、生長都無太大問題,但必須透過便宜螺貝類產業支持香螺產業,提供廉價食物來源,像文蛤養殖的下雜螺,或國外發展貽貝養殖,自然淘汰的小貽貝,如果臺灣發展貽貝養殖,也可以作為香螺食物來源。
為解決香螺食物來源,董哲煌與研究團隊除了思考是否投入研發開口飼料外,他們在收成文蛤苗現場發現一道曙光,他表示,收成文蛤苗時,常混有燒酒螺這類螺貝類,養殖業者通常直接丟棄,未來是否可能運用文蛤養殖的下雜螺養殖香螺,解決食物來源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目前每個月前往文蛤養殖現場採集下雜螺,作為飼料餵食香螺,董哲煌指出,須先知道香螺是否食用各種下雜螺,下一步即可思考如何穩定供應食物,協助香螺養殖產業成長。
結合數學模型,
探討孔雀蛤、似殼菜蛤肆虐
近年雲林縣一帶文蛤養殖業者深受螺貝類孔雀蛤、似殼菜蛤危害,為了避免持續農業經營 漁業動態嚴重影響文蛤生長,若放養少量香螺可否解決產業問題?
董哲煌表示,第一階段應先確定香螺是否食用各種下雜螺,第二階段則與嘉義大學應用數學系合作,透過數學模型探討香螺是否能抑制下雜螺,是否在特定情況下只吃下雜螺而不吃文蛤,或多少放養量不致影響文蛤生長,且能有效解決產業問題,待數學模型確立後再進行田間試驗。
「要確定文蛤池到底能放養多少香螺。」董哲煌表示,香螺收益雖然高,但不能讓整池文蛤全被消滅,這不是解決產業問題的好方式,須仔細計算香螺最適放養量。確定相關數據後,就能判斷香螺能否克服孔雀蛤、似殼菜蛤危害問題。
董哲煌與研究團隊預計2019年至養殖現場推廣香螺繁養殖技術,期待未來研發成功後,將有機會媒合相關產業,進一步穩定香螺產量與品質,並紓解野生族群採集壓力。
文/洪嘉鎂 攝影/呂仲倫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水產科技研究所研究員
豐年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