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種植提高產能,規模化臺灣芝麻產業新藍圖
秋日午後,彰化縣西北方東螺溪畔,大型農業機械快速推進、整平農地,微小芝麻種子依序入土,從開溝、播種、覆土到壓實,一氣呵成,2分多農地播種作業,農業機械10分鐘搞定,比起以往至少半天工時,新式農業機械10倍速的超高效率,是振興臺灣芝麻產業的得力幫手,彰化縣鹿港鎮雜糧產銷班第1班吹起號角,沉寂多時的芝麻在濱海農業鄉鎮再次飄香。
籌組新創產銷班,團隊合作提升芝麻自給率
第1班甫於2018年8月組成,一群新軍懷抱鴻鵠之志,活化休耕農地、提升農糧自給率是第1班的壯闊願景,設定規模化、機械化方針以降低生產成本,克服人力短缺難題,並致力友善環境耕作,為環境永續盡一分力。
雖是甫出爐,但第1班11位創始班員多是資深農民。班長許晉嘉是第1代大佃農,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開始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時就搶先加入,大面積耕作資歷赫赫。副班長陳柏勳是1991年次的春風少年,從農經歷卻已橫跨精緻瓜果、玉米、雜糧。班員洪翰祥畢業於臺灣大學農藝學系研究所,返鄉學以致用,耕耘雜糧多年且廣達10多公頃。第1班可說臥虎藏龍。
原是各據一方農業好漢,班員興起組織產銷班的動機是體會到單打獨鬥不易,團隊合作力量大。許晉嘉希望藉產銷班的組織運作,搭建便利產銷平臺,增加銷售管道,以帶動農民轉作意願,活化雜草蔓生的休耕農地。
第1班經營區域跨越彰化縣鹿港鎮與福興鄉,種植品項多樣,除了水稻,還有小麥、玉米、甘藷、紅薏仁、黑豆等,皆具相當規模,第1班成軍後,便選定芝麻為主力產品,並廣邀當地農民共襄盛舉,合力打造芝麻專業產區。
以芝麻為起步作物之前,第1班已經過多方評估,其中市場供需概況為考量要點。臺灣芝麻需求量大,然而目前多數仰賴進口,導致自給率過低,依據許晉嘉估算、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查詢,2017年臺灣芝麻市占率不到10%,只要突破生產技術瓶頸,便有寬廣揮灑空間。陳柏勳認為,芝麻乏人問津,反而是可以衝刺的農業新天地。
機械操作擴大生產規模,班員設計耕耘模式提高種植數量
芝麻是臺灣日常飲食不可或缺的配料,麻油雞、薑母鴨、湯圓、糕餅等佳餚美食,若缺少芝麻的濃郁香氣,頓然失味。芝麻向來是臺灣重要作物,嘉南平原曾經遍布芝麻,1960年代前後為產量高峰期,種植面積曾高達8,800多公頃,而後一路下滑,2017年種植面積約僅剩3,493公頃,主要產區位於臺南市西港區、佳里區、將軍區、安定區一帶。
臺灣芝麻產業萎縮,生產成本高,拚不過進口產品是主因,農村人力老化更加速產業沒落,也是振興芝麻產業宏圖首要面對的課題,第1班提出機械化擴大生產規模,藉此降低成本,紓解人力荒。許晉嘉說:「新式農業機械作業效率高,精確設計下,可一次完成開溝至壓實,比傳統人力撒播再開溝的繁複流程,效率天差地別,若1人1機,1天即可完成7、8公頃。」
機械耕作除了效率高、減輕人力負擔,許晉嘉特別設計機械耕耘模式,種植數量更高。他計算,人力種植須預留作業路徑,1畦須有1溝,一般1畦寬約90公分可種植2行,1分農地約10畦可種植20行,但機械耕耘不須預留作業空間,採寬畦則1畦可種植10行。同樣面積,芝麻種植數量可提高5倍。
芝麻品種臺南1號易裂果,仍靠人力採收降低損耗率
目前芝麻仍仰賴人工採收,採收工序複雜,得先以人工收割,集束晒乾後,再敲擊蒴果,接著過篩、剔除雜質,才得到細微芝麻粒,相當費時、費工。這也是當前限制芝麻規模化種植、亟待突破的瓶頸。
採收機無用武之地,品種是主因。臺灣芝麻品種主要為「臺南1號」,其香氣濃郁,但蒴果易開裂,熟稔時稍微碰觸,便芝麻掉滿地,若使用採收機,損耗率非常高。洪翰祥說:「臺灣芝麻是沉寂多時再度復甦的作物,亟需農業研究單位篩選培育優良新品種,既保有香氣又不會裂果,一旦有所突破,產業前景不可限量。」
選育品種是漫漫長路,應對眼前採收難題,第1班對策是從採收機設計下功夫。許晉嘉是農業機械行家,正卯足勁研究、改良機械運作,降低收割裂果損耗率。他認為,若採收機上陣效益超過損耗率,芝麻產業全面機械化將往前邁一大步。
市場競爭激烈,臺灣芝麻具品質、鮮度優勢
芝麻市場由進口產品盤據多時,面對進口芝麻低價優勢,臺灣芝麻如何抗衡?洪翰翔指出,進口芝麻多採常溫貨櫃,運輸時間至少45天~2個月,常溫下長途運輸無法維持新鮮度。再者,臺灣芝麻香氣較為濃郁、營養成分高,品質高下立判。
許晉嘉自產自製芝麻油,油質清澈透亮,色調呈琥珀色,香氣濃郁卻清爽,雖然價格較高,仍有忠實客群,他說:「一般印象麻油燥熱,其實不加薑炒熱,並無燥熱問題,麻油性質溫潤,晨起喝1小杯,可溫潤腸胃,改善體質。」
植株脆弱易受強風影響,抓準播種時機、積極應對氣候風險
芝麻別名胡麻,屬胡麻科胡麻屬1年生植物,在臺灣1年可2收,但春季會遇上雨季,大多腐爛收場,因此主產季集中於秋、冬季。芝麻狀似粗獷,其實不好管顧,植株可長至2公尺高,卻不夠強壯,強風易折腰,採收期雨水多,蒴果易爆裂,須注意播種時間點。
「早種怕颱風,晚種怕北風。」彰化縣鹿港鎮、福興鄉農民一般於中秋節前後播種芝麻,許晉嘉2018年10月上旬播種1批芝麻,時序上已嫌晚,延遲原因在於8月中南部豪雨不停,農地潮濕難以整地翻土,因此當芝麻苗鑽出土壤時,東北季風將報到,強風吹襲下影響小苗生長,芝麻雖會持續開花結果,但是植株長不高,產量有不小落差。
8月雖然豪雨延誤芝麻播種期,但比起天然災害如颱風造成的農業損失只算小事。彰化縣向來較少受颱風豪雨摧殘,此次豪雨卻使鹿港鎮、福興鄉也成澤國,陳柏勳的農地淹水及腰,玉米、番薯全泡湯,只好耕除。
班員各自耕耘多年,飽嘗風雨,對氣候風險早有體悟。洪翰祥返鄉從農第2年即遇上颱風,4公頃黑豆全軍覆沒。農耕資歷更久的許晉嘉,災損苦楚更是一籮筐。
面對天災試煉,洪翰祥說:「看開就好,每年都會遇上,即便風調雨順,也有豐收價跌的難處。」陳柏勳則表示,作物受創是常有的事,農業終究看天吃飯,氣候風險本是農業一環。應對老天幾番捉弄,班員一派豁達。
合作社作為堅強後盾,力拚臺灣芝麻產業
種植芝麻至今3年,許晉嘉坦言目前營運仍是負數,但他認為農業並無速成班,付學費學習天經地義,只要堅持下去、努力不斷進步,戲臺終究是你的。隨著農村人力老化,農業生態必有變化。他相信,機械化、規模化是必然趨勢。
第1班重振芝麻產業宏圖大計,引發地方農民高度興趣,參與契作的詢問度高,但觀望仍多於行動。許晉嘉希望藉由產銷班運作,強化農民信心,他相信只要做出成績,便能發揮鼓舞作用,芝麻風雲再起指日可待。
許晉嘉是著名「喜願行」的長期合作夥伴,他生產的第1批小麥,即是與喜願行契作,甫於2018年10月11日在彰化縣二林鎮舉辦「有限責任台灣喜願咱糧農產運銷合作社」創立大會,同是發起人之一的他說,合作社以復育臺灣糧食作物為職志,提供臺灣糧食作物契作農民合作平臺,第1班推展芝麻復耕計畫,合作社扮演堅實後盾。
全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作物歉收風險將越來越高,近年來進口芝麻漲聲連連,許晉嘉認為,臺灣芝麻風雲再起時機已到,站在活化休耕農地、提高糧食自給率的角度,值得打拚下去。
文․ 攝影/徐清銘
豐年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