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促進法》納推廣方案, 培力工作坊滾動新模式
《有機農業促進法》於2019年5月上路後,將納入有機農業推廣,政府及民間單位已如火如荼舉辦推廣活動、工作坊,但過去農政單位舉辦有機農業相關課程、培訓活動時,除了傳達有機農業理念,卻較少說明國外有機農業運動歷程,或是更為全面地探討臺灣政策、驗證規範及生產技術,從中了解有機農業發展脈絡。再者,在《有機農產品及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框架下,只從驗證角度看待有機農業,容易導致學員思考有機農業時,視野侷限於生產、驗證層面。
長期參與國際有機農業運動的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秘書長金惠雯觀察,由於教育訓練與培力僅著重於生產技術或產業行銷,導致臺灣有機農業發展與國際連結薄弱,連帶使得推動願景模糊,難以發展共識。
有鑑於此,金惠雯與舞春食農工作室組成工作團隊,結合授課與討論,並邀請日本、泰國、菲律賓等國的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講師,兼顧傳達有機農業運動理念及臺灣青年農民面臨課題,於2018年12月首次舉辦「友善耕作暨有機農業青年培力工作坊」,共同找出有機農業推廣的最佳模式。
跳脫生產技術框架,從農業觀念與現況切入
有別於過往相關課程偏重於生產技術,工作坊從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談起,指出農業生產應兼顧社會、文化、經濟、生活等面向。例如,許多國外紡織業雇用童工生產廉價成衣,剝奪了他們求學的機會,類似行為就須避免。
擔任講師的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說明,學習生產技術前應先了解有機農業發展源流,其核心為重視生態,以維護生態、自給自足及低投入方式經營是關鍵。這與慣行農業講求高產量、高效率有很大不同,因此投入有機農業前須建立生態觀念,再以此為核心進行農場設計,運用符合生態原則的技術從事生產。
由於學員多是預計投入農產業的青年農民,因此工作坊特別規劃說明臺灣農業現況,包括《有機農業促進法》涵義。其中,第二章「有機農業推廣」首次明訂如何推廣有機農業,重要性極高,內容涵蓋有機農業現況調查、人才培育、生態保育補貼,並且輔導民間團體、學校推廣有機農業及食農教育。
未來將設立有機農業促進區,輔導促進區內農民轉型有機農業生產。開放公有土地、國營事業土地,提供有機農民長期租用,整合產銷資訊平臺促進查詢、媒合,這些措施將在子法訂定後,於2019年5月陸續實施。
關注國際有機農業運動新脈動,日本、泰國農業策略可行性高
為使學員拓展眼界,工作坊也邀請國外講師分享各國青年農民現況等議題。與臺灣同樣面臨高齡化困境的日本,農業也亟需新血投入。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亞洲分會理事三好智子透過數據,探討日本「新規就農」投入有機農業現況。
三好智子提及日本農業有趣現象,「新規就農」者普遍年齡偏高,使青年農民年齡上限拉高至60歲。新規就農意指中途換跑道投入農業,所謂的農二代、農三代則不列入統計。近10年,這群新農民共增加8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者高達51%,普遍是退休後才投入農業,39歲以下者僅15%,這些新農民都能夠參與日本青年農民組織。
此外,24%新規就農者希望直接投入有機農業,53%則願意以農藥減量、部分有機耕作的方式漸進轉向有機農業,雖然約20%不願嘗試,仍凸顯大部分新農民願意往有機農業努力。
關於氣候變遷課題,有機農場可分列5項應對指標,擬定在地性適切應變方案,泰國有機農業專家維東․魯恩勒特․潘亞庫爾(Vitoon Ruenglert Panyakul)說明,分別是農場水資源管理,例如斷電時取得水源;土壤管理須考量下期作物肥分需求;進行多樣化栽培,至少準備30種水稻以外的糧食作物、依當地人數準備種子量;掌握當地氣候變化以即時應變;缺水時完成育苗或種植作業。
青年農民面臨哪些有機課題?透過討論找答案
工作坊特別探討生產、銷售、加工、推廣、驗證等實務議題,例如學員提出有機肥料選購具地域性問題。課程中講師談到若施用未完熟有機肥料,可能對作物、土壤造成不良影響,有學員反映市售有機肥料仍然可能是未完熟狀態,應依據農糧署公布的「國產有機質肥料品牌推薦名單」,避免買到不合格有機肥料。然而由於部分學員位處偏遠山區地帶,能夠就近購買的肥料品項不多,並且難以一次購買大量有機肥料。
從事農產加工的學員反映,許多農民想做農產加工品,卻不清楚該選擇哪種加工品。有學員表示,栽培品種是否適合加工也很重要,生產前就應想清楚是否發展農產加工,釐清經營目標,了解不同農產加工品難易度,才能決定合適加工方案。
引起最多共鳴的話題之一,就是有機驗證必備的生產紀錄。許多農民認為農忙之餘難以花費心力撰寫,內容又繁雜,僅為了提供驗證機構檢視。國外講師也參與討論,認為雖然生產紀錄在驗證上有其必要性,但像菲律賓許多農民不識字,執行上有其困難。而簡化生產紀錄格式的提議較受認同,例如改逐項打勾,甚至提議創意十足的圖像紀錄。
此外,農民也應調整心態,思考完善的紀錄對生產有什麼幫助,例如計算生產成本及利潤、掌握資材使用有效度、當地微氣候變化與病蟲害增長情形等,這些都能協助農場經營提升。
工作坊結束之後?續推行動方案才是重點
臺灣農業面臨諸多難題,包括土地狹小又時常鄰近慣行農田,適合有機耕作的土地難尋;慣行耕作轉型有機耕作,缺乏技術指導;個別農民作物不同,難以共用農產加工設備、場地等等,對於農政單位未來擬定推廣、輔導措施是重要參考。
下一步行動方案如何產出,讓培訓成果能夠延續,這也是友善耕作暨有機農業青年培力工作坊最為重視且有別於以往的突破。然而學員也已體認,單打獨鬥勢必面對資源不足的問題,如果能夠先進行農民彼此之間的資源盤點,或許能找出更創新的合作方案,再透過團體力量推動銷售或轉型朝向六級產業化。金惠雯也期待透過友善耕作暨有機農業青年培力工作坊培育種子講師,團結起來凝聚更多能量,未來能夠由下而上與官方及其他組織合作,共同推動有機農業發展。
文․ 攝影/何嘉浩
豐年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