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催花直入心部,輔以延遲開花提升長期供貨能力
鳳梨為世界水果貿易重要品項,也是臺灣重要水果產業之一。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查詢,2017年臺灣鳳梨結實面積約10,491公頃,年產量約55.4萬公噸,年產值超過130億元;生鮮冷藏鳳梨出口約29,075公噸,年產值超過12.6億元。
2017年臺灣總種植面積為11,453公頃,以屏東縣3,455公頃為最多,占總種植面積30.2%,其次依序為臺南市15.0%、高雄市13.1%、嘉義縣12.9%、南投縣11.4%,其他產區合計僅17.4%。目前以台農17號「金鑽鳳梨」為主要栽培品種,其次為開英種、台農20號「牛奶鳳梨」。
冬季低溫、短日照促鳳梨開花,應分散產期維持市場占有率
為穩定鳳梨產業發展,須調節分散到貨量與提升品質,然而臺灣地處亞熱帶、熱帶間,鳳梨自然花芽分化時期,通常是12月下旬~1月下旬之間,溫度較冷、日長較短。影響鳳梨自然花芽分化的因素眾多,例如品種的環境敏感性、鳳梨植株大小、氣候條件等等,其中低溫對於鳳梨開花期影響甚大,可從自然產期供果高峰,與前一年期冬季突然溫度下降,透過之間的對應而獲得證實。
鑑於臺灣冬季冷涼、短日照特性,對於鳳梨自然開花具偌大影響,若不預先進行產期調節,高達80%產量會落在6~8月自然產期;僅小部分可生產冬期果,於10月~翌年1月成熟。若集中於夏季上市,除了造成供過於求、影響市場價格外,因夏季高溫多雨,易提高肉聲果比率,其不耐貯運特性將不利出口。
此外,若短期集中於夏季供貨,不但無法有效分散產期,且因長期供貨能力不足,將限制貿易發展,使市場占有率被其他供應國家取代。因此,為了鳳梨產業永續發展與穩定農民獲利,必須有效調節產期,生產冬期果。
除了調節到貨量,由於集貨地點、集貨季節、集貨業者差異,以及個別農民栽培習慣不一、經營面積有限、果園區位分散、土壤及微氣候差異,且鳳梨果實品質易受各年氣候條件等影響,導致供貨品質難以掌控,間接影響貯運期,因此解決集貨貯運問題勢在必行。
常用催花處理法:電石水、益收素,特別留意濃度、酸鹼值
當鳳梨植株生長至足以反應生理變化時,遭遇低溫後可刺激植體乙烯生合成,增加葉片組織及莖頂乙烯量,並刺激鳳梨開花;但自然環境難以配合生產計畫而改變,因此須透過人為方式控制產期,才能具備產業發展利基。
葡萄牙亞速群島在1885年種植溫室鳳梨時,加溫防寒過程中,因燃料燃燒不完全而產生煙霧,意外造成植株提早開花,於是發現可藉此調節鳳梨產期;其後進一步證實煙霧含有乙烯等不飽和碳氫化合物氣體,後續進而了解利用煙燻或乙烯均能誘導鳳梨開花。此外,利用電石水配製含乙炔氣體溶液,灌注植株心部,同樣具催花效果,且已普遍應用於鳳梨生產過程。
所謂電石水處理法,係將碳化鈣加入水中配製成含乙炔氣體溶液,其配製濃度以0.5%~1.0%效果最好,配製時若過度增加電石用量,隨著濃度提高,將造成電石水溫度上升,使乙炔氣體飽和濃度下降,進而降低催花效果。由於成熟鳳梨植株心部能容納水量約40~50毫升,因而過量施用未必能夠提高催花效果,故灌注量約50毫升即足夠。
電石水處理法效果易受植株發育情形、自然環境條件、處理技術等影響,一般多在晚上至清晨期間,將其灌注於鳳梨植株生長點,最常見做法為第1次處理後,隔3~5天再處理1次,共2~3次即可提高催花率。簡易處理時多以窄面深桶容器配製電石水,可減少乙炔氣體揮發,並用水壺裝盛,直接倒入植株心部,出水口宜靠近植株生長點,太高將影響催花效果,且須注意勿注入石灰粉沉澱物。
益收素亦為目前鳳梨催花常用物質,其穩定性視水溶液酸鹼值而異,低酸鹼值(≤3)時呈穩定狀態,酸鹼值提高(≥5)時即可使益收素釋放乙烯氣體。
目前施用方法多採用動力噴霧機,將溶液均勻噴灑於植體即可。當高溫而相對濕度太低等氣候狀況,益收素溶液處理法則容易失敗,無法達到有效催花效果。
晚種或施用艾維激素,以延遲抽穗、開花
除了催花之外,利用栽植期也可調節植株生育、延遲開花,例如將台農13號鳳梨苗株分別種植於4、6、8、10月,越早種植則發育越佳,抽穗率也越高。8月種植者自然抽穗率僅5.8%,10月種植者亦低,但前者發育較佳。
此外,使用乙烯生合成抑制劑或乙烯作用抑制劑延遲開花,也是簡單有效的產期調節方式。2003年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公告艾維激素(AVG),其為「1-氨基環丙烷-1-羧酸」(ACC)合成酶抑制劑之一,利用冬季連續多次間隔處理,可減少鳳梨自然開花率。
以500ppm艾維激素、稀釋1,500倍處理者,自然抽穗率低,詳細用法、用量參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植物保護資訊系統,每15天施用1次、連續施用4次的抑制效果最好,僅12.5%抽穗。
加強選別分級,確保果實成熟度、到貨品質一致
目前鳳梨產業發展仍有待克服技術問題,主要是鳳梨到貨品質不均,再者是選別分級不徹底、貯運流程細節不完善等。由於出口水果多為低溫貯運,再者鳳梨為熱帶水果,低溫貯運過程常發生內部褐化等相關問題。如何確保鳳梨到貨新鮮度與內在品質,是當前重要課題之一。
出口至中國的鳳梨品質規範中,包裝規格為每箱10公斤,約為6~8顆,其果形稍微偏大,且臺灣市場仍有少數需求較大果形,此銷售情形易引起農民傾向生產中大型鳳梨的趨勢。然而若果園管理不理想、氮肥施用不當,易影響果實品質,導致不耐貯運,並易在出口或配送後出現品質劣變情形。
以臺灣各品種、季節鳳梨而言,若貯運期為1週內,只要非未熟果,不論採收成熟度為何,其品質皆能維持正常水準;若貯運期延長至約2週,例如冷藏運輸5天、儲架7天,則全轉色的成熟果,其冠芽葉片枯黃,果皮外觀呈現老化、暗黃至淡褐色,果肉也容易因為過熟而失去商品價值,故須依採收成熟度確實分級。
規模經營解決集貨貯運三大缺失,提升外銷果品品質
目前主要出口鳳梨品種為台農17號,常有貿易商在鳳梨運輸至國外市場後,發現鳳梨外觀或內部果肉呈現各種劣變症狀,而要求「外銷供果園」承擔部分賠償。經調查,造成到貨品質異常為三大問題,集貨過程中,果實品質與均一性已存在問題;出口貯運時,冷藏貨櫃溫度不穩定;末端通路運輸流程出現缺失,未符合臺灣鮮食鳳梨貯藏、運輸及販售條件。
提升出口水果集貨品質,可由政府輔導貿易商與生產者進行契作,為確保合理生產成本與穩定供應品質,建議外銷供果園盡量以企業化經營或組成產銷班,進行大面積、機械化及規格化生產,更容易建立職能完善的集貨包裝場,並進一步思考如何將出口鳳梨採後流程、冷藏運輸貨櫃及末端物流導入冷鏈,即可避免貯運過程溫度不穩定,進而減少果實劣變風險與比例,對減少貿易糾紛及維持到貨品質,具正面意義。
轉型產業,為極端氣候衝擊備戰
鳳梨近年因出口量持續增加,種植面積也逐年增加,但由於品種及出口市場過於單一,產銷壓力逐漸升高,雖然各界致力於拓展出口通路,產業轉型已刻不容緩。出口水果具全年供貨及穩定品質的需求,且較臺灣市場需求更高,為提升出口競爭力,須建立穩定安全的優質供果體系。
產業發展方面,除了應發揮亞熱帶氣候特性,生產具差異化、高品質鳳梨以供應市場需求外,亦須顧及極端氣候對產業的衝擊,例如氣候條件差易造成催花效果、延遲抽穗處理成效的改變,輕者影響產期調節處理效果,嚴重時造成產期集中,出現盛產時到貨量大,而產期前後訂單卻無果實可採收,供需嚴重失衡,更不利鳳梨產業穩定發展。
文/唐佳惠、蔡惠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園藝系果樹(一)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李柔誼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園藝系果樹(二)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官青杉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園藝系果樹(二)研究室副研究員 攝影/官青杉
豐年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