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出最對臺灣人「啤」胃的酒
台味啤酒=麥芽+啤酒花+酵母+水+?
拉開拉環,「嘶」地一聲,啤酒中的二氧化碳竄逃出來,被液體團團圍住,堆積成白色泡沫滿溢至罐口。輕盈的泡沫順著冰涼微苦的啤酒滑入胃袋,中和了熱炒和炸物的油膩感,驅出體內蒸騰的暑氣,這是最具台味的啤酒喝法。
臺灣釀造啤酒的歷史始於日治時期,當時的機器購自夏威夷,原料也全仰賴進口。「釀啤酒的四大原料是麥芽、啤酒花、酵母、水,德國甚至有立專法,規定啤酒只能有這四種原料,但大多數國家都會看當地盛產的農作物,作為釀酒的輔助原料,像美國會加玉米,非洲加高粱,而台啤加的是蓬萊米,農糧署每年會撥配上萬噸的蓬萊米給我們釀酒。」臺灣菸酒公司(簡稱台酒)啤酒事業部協理吳輝煌說。
盛產農作物,成就最熟悉的啤酒味
1961 年,台酒的前身「臺灣省菸酒公賣局」聘請德國技師來臺,改良啤酒釀造技術,並自德國引進最新的釀酒設備。還在釀造過程中加入國產蓬萊米,為苦澀的啤酒捎來一抹稻米的甘甜,釀製成的「台灣啤酒」(簡稱台啤)成為老一輩臺灣人最熟悉的啤酒風味。
台啤是公賣局的招牌產品,然而自1997 年下半年起,受到進口啤酒猛烈的廣告攻勢影響,台啤的銷售量開始衰退。2002 年4 月,青島啤酒進入臺灣,主打低苦味啤酒,* 上市才四個多月,市占率就達7.5%,讓台酒備感威脅,迅速於隔年4 月推出「金牌台灣啤酒」,採用比台啤更高比率的蓬萊米,口味較為淡爽,臺中烏日啤酒廠啤酒研發中心主任陳再明說:「金牌越賣越好,台啤比金牌的市占比從一比一,到 2017 年變成了一比四左右。」*數據參考《天下雜誌》259 期<一邊一國的啤酒大戰>
水果入酒,和年輕女性乾杯
只不過,不管市占率如何更迭,台酒啤酒產品的消費者始終以男性為大宗,終於邀得年輕女性一同舉杯共飲的關鍵是以水果入酒,而幕後推手,也是位七年級的女性研發人員。
「剛進台酒的時候,看到文物館裡有『香蒂酒』,那是以前派人去德國培訓回來做的酒,配方是葡萄汁加啤酒,但推出後沒有推廣,這款酒不暢銷,就停產了。香蒂酒在歐洲是非常家常的飲料,就是將啤酒加一些碳酸水及果汁,目的是降低酒精濃度,讓大眾容易飲用。」
研發中心技佐江惠嫻2009 年進入台酒後,就做了與水果啤酒有關的研究專題,「但一開始長官並不看好,因為之前有香蒂酒不好的經驗,可是那時候是公賣時期,台酒沒有行銷宣傳,現在酒品開放,市場已經不一樣了。」幸好當時總公司的行銷部門也意識到消費群老化的危機,最後決定瞄準女性市場,要研發中心調出一款「甜甜的氣泡酒」。江惠嫻以金牌台灣啤酒作為基底加上果汁,經過一年的研發,於2011 年推出了酒精濃度僅有3.5%的「果微醺」。
果微醺使用的是進口果汁,但臺灣是水果王國,身為雲林農家子弟的時任董事長徐安旋就想:「臺灣鄉下有這麼多水果,我們為什麼不能以在地化的名義,做另一支啤酒?」於是,研發中心選定金鑽鳳梨、愛文芒果入酒,2012 年4 月推出的「水果啤酒」大受好評,上市才一個半月便熱銷超過五百萬瓶。
綜合考量下的水果實驗
江惠嫻還試了很多種水果,包括葡萄、青梅、檸檬等。她混和果汁和啤酒,反覆試喝、調配出最適恰的比例後,再到小型試驗工廠製出30 公升的原型試驗酒,模擬工廠投料程序,接著手工裝瓶、殺菌,成品放置三天後,再拿給同事品評;如果不滿意,那就得重新再來一次。「剛開始這整個流程需要跑個十幾次,現在比較熟悉各種水果的特性,能比較快調出剛好的味道,大概兩至三回就可以了。」
「我們說水果酸酸甜甜的很好吃,講的是『糖酸比』,每一類群的水果都不太一樣,柑橘、莓果類因為酸大於糖,所以啤酒配方裡就會多加一點蔗糖;瓜類本身比較甜,我們就會添加一些有機酸。」這麼說起來,似乎所有水果都能拿來釀酒,其實不然,除了口味上的考量,更重要的是水果產量必須足夠,才能符合商業啤酒量產的標準,「之前曾有提過要用拉拉山的水蜜桃做啤酒,但是它的產量少,單價那麼高,怎麼可能拿去做果汁,所以這就是要大家一來一往溝通,才能決定要採用何種原料。」
台酒曾收購因生產過剩而價格崩盤的雲林柳丁,於2013 年推出柳橙啤酒。這次不愁原料不足,然而柑橘口味的啤酒調製起來特別棘手。江惠嫻解釋,啤酒氧化就會變苦,因此裝填至罐中後,罐內剩餘空間會充填氮氣,以隔絕氧氣;而柑橘類果汁也很容易氧化,再加上柑橘的香氣來源是蘊含在果皮內的精油,油和氧氣結合就會產生異味。這兩種液體混和、氧化,就會一起變質、變味,所以不易保存;一般水果啤酒可以賣9 至12 個月,柳橙啤酒卻只能流通3 至6 個月。
品測市場風向的味蕾
「臺灣人喝水果啤酒,好像就是希望能喝到濃濃的果汁味,像柳橙啤酒畢竟不是像果汁那樣百分百原汁,風味沒有很顯著,所以市場反應就平平。」一般人對啤酒直觀的好惡判斷稱為「喜好性品評」,專業人士則須具備「差異性品評」的能力,去品味啤酒的香氣、糖度與酸度等等,「做研發的兩方面都需要,我們要磨練自己的感官,去品測出啤酒各種風味的品質,但也要觀察一般消費者的喜好趨向,調和出大家喜愛的味道。」
2018 年4 月上市的「春綠啤酒」其實是江惠嫻兩年前研究專題的成果,「臺灣人很喜歡喝茶、咖啡等等的嗜好性飲品,所以我就做了嗜好性飲品的啤酒,像是咖啡啤酒以及綠茶啤酒。」她原本做了兩種綠茶啤酒,一種用茉莉綠茶,另一種則摻入日本茶。品評之後,發現茉莉綠茶不甜就不好喝;而日式焙茶帶有炭焙的風味,還有一點玄米的香氣,味道具有層次感,於是就從日本進口茶液,做成春綠啤酒。
台酒啤酒事業部每個月都會舉辦品評會議,高層主管、研究與行銷人員同聚一堂,品評市面上的各種啤酒。「剛進來的時候,都只喝基本款的產品,台啤、金牌啤酒、麒麟、朝日,就是商業啤酒的競爭;從第二年開始是風味啤酒,那時國外有很多風味啤酒進口到臺灣,連便利商店也都在賣;再來就是特殊啤酒,像小麥啤酒、全麥啤酒等等,再來到2014 年開始左右,精釀啤酒風潮就起來了。」
老字號不朽,加入精釀啤酒的戰局
相較於低成本、快速量產、產品風味穩定的商業啤酒,精釀啤酒師為了展現個人釀酒主張與創意,堅持以麥芽、酵母、啤酒花等天然素材釀酒,並選用特殊原料,創造出少量但風味獨特的啤酒,售價自然比較高昂。江惠嫻說明:「精釀啤酒一桶可能一千公升,但我們一桶酒就是好幾萬公升,我也曾經想過用日月潭紅玉、高山烏龍茶、花東的蜜香紅茶做啤酒,小量做起來還好,但大量做起來就很貴!」
她透露,他們正從各種啤酒類型中,挑出可能嘗試的種類,研發的方向偏向精釀,想法跳脫傳統,「現在在研發『酸啤酒』,這種啤酒帶有酸味,苦味可以調低,我覺得是臺灣人可以接受的味道,還可加入豆蔻、茴香等香料,喝起來有草本類的風味。」
事實上,台酒已經斥資兩億,將臺北啤酒廠轉型為精釀啤酒廠,並採用由工研院輔導種植的屏東原鄉紅藜,研發釀製紅藜啤酒。「未來還是會秉持扶植臺灣農業的精神,用本土原物料做精釀啤酒。」啤酒事業部協理吳輝煌預告,現在有六支精釀啤酒研發成功,其中包含以苗栗桂花製成的桂花啤酒。
啤酒研發中心主任陳再明觀察,「故事性」是精釀啤酒的重點之一,國外還有用蛤蜊、牡蠣做的精釀啤酒;日本北海道則有以鄂霍次克海的流冰釀成的啤酒,話題性十足。他說:「以美國市場來說,精釀啤酒銷售市占率已提高至26% 左右,現在這個潮流也吹來臺灣,我們也得跟上,不能缺席。」
文 廖詠恩 攝 林家緯
鄉間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