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採集的生態危機 種子的願望
小小的種子,肩負著傳承世代的使命。為了讓物種生生不息,種子因循生長環境,演化出獨特的外型與傳播方式。模樣討喜的種子相當受歡迎,於近年興起一股收藏熱潮,也常作為手工藝素材。當種子被帶離生長環境,成為人類的收藏品,種子越來越少,為自然界生態系帶來更多隱憂。
你看過種子做成的藝術品嗎?多變的種子不只是收藏家眼中的珍寶,還能成為有趣的的手作素材。有的手工藝家把種子做成吊飾及耳環,成為市集中特別的文青飾品,也有玩家把蒐集到的種子做成貓頭鷹、小老鼠等可愛動物,一點創意,就能把種子改造成療癒的手作小物。
收藏種子、製作手工藝品,看似取之自然,更加環保,但對一些不易復育的稀有樹種而言,當採集種子蔚為風潮,它們的生存挑戰則更為嚴峻。
種子,生態系的食物
看過《冰原歷險記》的人,一定會對動畫裡那隻始終在追逐種子的劍齒松鼠記憶猶新,讓牠緊追不捨的種子是殼斗科的種子,又稱為橡實。殼斗科植物是北半溫帶及亞熱帶地區重要的森林組成樹種,《臺灣植物誌》記載,臺灣共有八個屬,40 多種原生殼斗科植物,與樟科植物同為天然闊葉林的重要樹種,從平地到中高海拔森林,都可以找到它們。
造型可愛的殼斗科橡實,是收藏家爭相蒐集的目標,其中捲斗櫟、青剛櫟、小西氏石櫟更是收藏家的最愛。但橡實對乾燥的承受力差,失去水分就會喪失發芽能力,需要透過動物採集貯藏或攝食來散播,人類的過度採集使得有些數量稀少、原本就繁殖不易的樹種面臨滅絕危機。
銀合歡種子編織工法
1 採集豆莢。
2 取出種子,煮水加熱軟化。
3 拌入沙拉油後靜置冷卻。
4 用縫衣針穿入透明釣魚線進行編織。
5 完成!(繪圖/陳科廷)
在最新出版的《2017 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中,殼斗科的浸水營石櫟、加拉段柯被列為瀕危等級,臺灣石櫟被列為更稀少的極度瀕危物種。這些樹種已相當稀有,卻仍會被收藏家當作目標,待種子成熟落地立刻撿走,甚至在種子尚未成熟時就摘下,導致野外幾乎沒有種子可以開枝散葉,林下也幾乎找不到新生的小樹苗。
除了引發樹種滅絕危機,大量採集種子也影響生態系中的食物鏈關係。在中低海拔山區常見的殼斗科植物——青剛櫟,是山區動物賴以為生的重要食物。啄木鳥、松鼠、野豬以之為食,象鼻蟲等昆蟲會在還沒成熟的種子上打洞產卵,幼蟲孵化後即可攝食。青剛櫟種子更是臺灣黑熊重要的季節性食物,在秋冬食物減少之際,是青剛櫟種子的豐收時節,牠們正好有不同食物可吃。
然而,當蒐集種子成為熱潮,甚至有不肖商人大量採集青剛櫟種子,在實體店鋪或拍賣網站上賤價販售,直接造成大自然的食物減少,衝擊山林生態系。
不採瀕危物種、不過量、撿拾不硬摘
從尊重自然出發,只要不刻意採集瀕危植物的種子、撿拾落地種子不硬摘枝葉、不過量,扣除稀有物種,留心淺山、公園、行道樹的樹種,仍有許多別具特色的種子。
相對於瀕危的樹種,也有一些種子多且適應力強的植物。像是被視為恐怖外來種的銀合歡,原生於中南美洲,為了製漿造紙,在1960 年代被大量引入恆春半島,卻因獲利難以提升,很快就被打入冷宮。沒想到銀合歡適應力超強,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下快速生長,加上它的樹根會分泌具有毒性的含羞草鹼,抑制其他植物生長,威脅當地森林生態多樣性。
為了抑制銀合歡過度蔓延,地方開始透過伐除、餵豬、做成堆肥,再進行原生樹種造林等方法控制數量。種子產量驚人的銀合歡,早期恆春半島婦女會採集種子做成手工藝品:採集豆莢取得種子後,先煮水加熱軟化,拌入沙拉油,靜置冷卻後,即可用縫衣針穿入透明釣魚線,編織出美麗的飾品。
收藏種子,不見得要採集或購買稀有的種子,若能在公園綠地散步時,親自撿拾喜愛的種子;即使是吃橄欖、水蜜桃剩下的果核,也能在創意之下,經由巧手打造出精緻又環保的手工藝品。
文 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 伍淑惠、編輯部 圖 台北植物園
鄉間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