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居地方的生態美學 大地上的藝術
大地上的藝術, 結合生態、藝術、旅遊、節慶, 日本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Echigo-Tsumari Art Field)強調里山倡議中人與自然共生的精神,用藝術讓逐漸沒落的越後妻有地區擁有新生命,成功結合藝術與環境。臺灣與日本的鄉村同樣有邁向高齡化、人口外移的現象。城鄉差距是全球的共同困境,重新建立城鄉的連結,並讓鄉村的魅力得以展現,是社區總體營造、地方創生共同關注的焦點。
豐濱港口部落的藝術聚落
閒適清幽的東海岸與花東縱谷,總讓人心生嚮往。遠離城市喧囂,花蓮豐濱港口部落的居民會撿海菜、捕魚入菜,在婚喪喜慶後的pakelang 儀式上號召親朋好友一起享用。港口部落也匯聚許多藝術家,他們的創作呼應生態環境,反映生活現況,也關注部落議題。
阿美族策展人那高・卜沌於2015 年舉辦「藝術pakongko」,邀請當地藝術家拜訪部落耆老,聽長輩pakongko(說故事)。耆老坐在家門前的椅子上,用母語說著即將失傳的口傳故事,藝術家家戶拜訪,從故事裡汲取靈感,再創作成藝術作品。藝術pakongko 巧妙連結老、中、青三代,讓年輕人也能了解部落歷史。
同樣位於港口的「米粑流濕地藝術節」,呈現海洋、濕地、農田與居民的生活情景。藝術家撒部・嘎造運用自然媒材於田裡做裝置藝術,作品「輕輕落下的種子」的創作靈感源自達魯岸(農田裡的休憩之所),坐在其中可以欣賞遠方海景,又能坐擁黃金稻浪。2018 年更擴大串聯磯崎、復興、新社、港口等部落,舉辦「森川里海濕地藝術節」,讓森林、河川、里山、里海與藝術作品展現大地之美。
安居池上的藝術創作
要認識一個地方,除了透過欣賞藝術擁有嶄新的眼光,認識在地朋友更是極佳的方式。197 縣道4.5 公里處的「4.5 公里咖啡」是藝術家彭明通的創作基地,也是旅人的借問站。彭明通從事蠟染、木雕,他認為藝術應該與生活緊密相依,無法融入生活的藝術品,只是一種商品。去4.5 公里咖啡找彭明通,他會煮柴燒茶,邀客人坐下享受發呆的時光,再加上機智詼諧的應答,交流彼此的人生哲學。
清晨從池上眺望海岸山脈,總能看到雲霧繚繞,又厚又白的雲朵,彷彿是山巒繫上的腰帶。山腳下的藝術空間「池上老處」由老屋改建而成,燈飾藝術家王金生利用撿拾而來的蛤蜊殼、廢棄鬧鐘,做成一件件藝術裝置,妙手讓垃圾回春。幽暗的空間裡,燈飾熠熠發光,仔細觀看,每一個細節都有小巧思。
藝術作品雖然能吸引人走進地方,但也僅是一種媒介,更重要的是在地人用自己的方式,說地方的故事,發揮當地特色與魅力。透過在地人的視角,認識到鄉間生活的美好,不論是旅行、暫居或是久居,都是一種美好的體驗。
文・攝 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 沈婷茹
鄉間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