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稻米產業的農企業 壽米屋
走進彰化二林,這個臺灣越光米的故鄉,你會看到,有一批農民凝聚相同的信念,無懼於稻米產業的變化,他們既講求技術與行銷的創新,也力圖稻米文化與傳統價值的保存與傳承,肩負起臺灣米的特色化、精緻化的時代任務。
耕耘在地的本土農企業
這一天,彰化二林鎮境內,一所被農田圍繞的偏鄉小學正熱鬧非常,原來,為了校內正舉辦的教育部號召教學志工加入偏鄉小學服務活動,村民就像辦喜事一樣熱情大動員。
其間最顯眼的,是一群穿著「大橋越光米」大紅制服的婆婆媽媽們,她們穿梭在廚房與會場間,忙碌地張羅著早期傳統農村特有的「割稻仔飯」做為大夥午餐。當飽滿Q彈的米飯入口時,大家才驚豔發現原來在地生產的越光米,絲毫不輸日本頂級米。
這群熱情有活力的婆婆媽媽們都是在地生產「大橋越光米」壽米屋的契作戶,由老糧商轉型的壽米屋旗下整合了五百多位契作農民,在一千多公頃的契作農地上,有計畫地生產越光米等數個品種的稻作。作為二林在地農企業,壽米屋更是長期贊助推廣在地食農教育活動。
好品質,從源頭層層把關
「農作物不能停留在產品,一定要走到產業,才能形成供應鏈。」壽米屋總經理陳肇浩說。產業沒有到達一定規模與品質,便無法跟通路談長期供應量,所以,壽米屋除了在2005年成立「大橋稻米產銷專業區」,導入專業農民進行契作栽培管理之外,更透過「秧苗選育」、「生產管理」、「安全檢驗」、「溯源登錄」、「產銷履歷」等流程,確保稻米品質與食用安全,也讓農產品得以規模化生產。
要把農產品規格化,第一步就是要從源頭管理開始。「我們因應消費者的多元需求,不斷去精選出好品種來栽培,再加上採用良好田間管理。」他將不同品種以分區、分級、分倉、分市場的方式去栽培管理與推廣。陳肇浩指出,稻米品質好壞80%取決於農民的田間栽培技術,因此整合契作農民後,還要經過不斷地教育訓練與輔導規劃,「讓農民了解他們是專業田間管理者,也用產品的好品質建立起的團隊榮譽心,帶出他們對食品安全的使命感。」
創新技術,提升稻米新價值
只是,要讓這些年紀與經驗都比他多太多的農民信服,一開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例如在新技術的運用上,為了解決食安問題,陳肇浩全面導入推動非農藥防治資材,協助壽米屋導入此項無毒水稻種植技術的全盈生技公司經理謝宏政補充,這種技術是採用無毒資材加上無毒田間管理技術的運用,有效減肥料、減農藥、減工時,並增進無毒農業發展。
「只是那些阿公阿嬤,一開始根本不相信不用農藥就可以解決病蟲害的問題。」謝宏政苦笑著說。由於農民害怕採用新技術無法維持原產量,於是他們先讓部分農民體驗,並由陳肇浩補貼農民設置資材。直到收成,發現產量可達慣行農法的90%,品質也提升,這種技術才得以推廣開來。謝宏政觀察指出,相對其他大廠還在以傳統農法施行,栽培技術與時俱進是壽米屋的競爭力所在。
壽米屋更引進日本食味值檢測技
術,以科學數據分析國人的食米習慣與市場需求。然而隨著現代人飯量越來越少,米飯漸有從「主食」變「副食」的趨勢,如何因應?陳肇浩說,「只能不斷創新,以求突破!」壽米屋也是將米精緻、小包裝化的先鋒,現在包裝設計則走向風格化,更開發客製化的禮盒包裝提升米的附加價值。
在通路方面,壽米屋捨棄一般賣場通路,走百貨公司等高檔路線以及餐飲料理市場。「用合理價格提供給餐飲通路優質米,是希望他們能多用好的米,讓消費者能多吃一口飯,促使米的銷售量不要再下降,對這個產業才是良性的。」在外銷競爭上,去年壽米屋外銷出口量達873噸,「外銷打得辛苦但非做不可,臺灣米唯有品質能達到日本的等級,才有競爭力,未來規劃跟不同產業結盟,把臺灣農產品推出去。」陳肇浩豪氣地說。
品牌,需要品質當後盾
當品牌與行銷在現代農產品銷售越來越被重視,在很多年前就開始著重這一區塊的陳肇浩,反而建議不該捨本逐末,「農產品的品牌一定要來自於品質的支撐,沒有好的東西,品牌化沒有意義也不長久。」他認為只有好品質才能成就好品牌。
對於未來,「只能精進再精進!」陳肇浩說。農業要能與時俱進,講求技術與行銷的創新,但是在稻米傳統的價值與文化要能保存傳承。「種好稻、吃好米」六個蒼勁的大字,醒目地刻畫在壽米屋公司大廳的牆上,他堅定地說:「這正是我們永遠不變的核心價值。」
米屋
電話:04-8965-111
網站:www.rice-ho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