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囝仔|在地人的古鎮夜不眠
「這是剛剛在市場那買的麻糬,恁先呷,這家生意很好,再晚就買不到了。」初次見面,張敬業帶來他鍾愛的鹿港小吃, 用慣用的臺語催道「你們先吃」;傍晚分食一盒甜食,令人聯想到晚餐前偷吃零食的嘴饞孩童。
32 歲的張敬業確實是鹿港的孩子王,2012 年,他與一群鹿港青年成立「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他們清理社區環境,舉辦論壇、市集、展覽,還自籌自辦「今秋藝術節」,要重新詮釋古鎮在觀光之外的新可能。
鹿港囝仔的保「鹿」運動
張敬業出生於鹿港頂番婆,騎車十幾分鐘便能抵達的鹿港鎮中心,對小時候的他來說,是一座體驗都市生活的遊樂場,「國中的時候,我們就會來鎮上飯店樓下的保齡球館打保齡球,一百塊就可以打一個下午。」他與許多鄉下孩子一樣,年紀越長,離家越遠,國中畢業後就到外地求學。
2009 年,從小學笛簫的張敬業隨表演團體到義大利演出,途中路經幾個小城鎮,他們住在小學教室,吃社區媽媽煮的菜,受到在地青年的熱情款待,他被社區與藝術的連結深深感動,心中悄悄埋下返鄉創業的念頭。
而學藝術管理的他,回鹿港後辦的第一場「活動」竟是清理社區池塘。「一開始我們就真的只是看到地上有垃圾,想要把它撿起來,就這樣子而已。」張敬業與夥伴為大掃除取了一個響叮噹的名字:保鹿運動,「有一個朋友說肖欸你們到底在做什麼,可是看到我們不但嘴巴上說,還真的去做,所以第二場也跟我們一起來。」
每個月一場的保鹿運動從擦拭廣角鏡、走讀活動,到公民論壇、紀錄片工作坊,逐漸匯聚鹿港青年的能量。2015 年3 月,鎮上日治時期的「黃慶源商行」忽遭怪手剷除,保鹿運動的成員和文史工作者踏過滿地殘磚碎瓦,發現後方還留有一棟擁有八十餘年歷史的建築「金銀廳」,是商行主人黃氏家族的宅邸。他們即刻展開搶救行動,3 月底向彰化縣文化局遞送連署書,兩天後金銀廳被列為暫存古蹟,進入為期六個月的古蹟審議程序。
審議期間,保鹿運動一行人也不光是等待,他們發起一連串活動:在臉書號召群眾打掃幾乎被雜草吞噬的金銀廳,並於其中舉辦公民論壇;策劃模型製作工作坊,呈現這幢融合中、日與西洋建築元素的老宅面貌;展開募資計畫,開辦「再現金銀廳」特展,喚醒社區居民對於在地記憶的重視。幸而金銀廳最後免於被拆的命運,於2016 年4 月1 日登錄為歷史建築。
賺得回來家鄉的生活
在為鹿港文化資產奔走的同時,張敬業與朋友還自籌經費,創辦第一屆的今秋藝術節,九天內辦了12場活動,第三屆的藝術節活動更多達23 場,藝術節點亮了鹿港的夜,讓藝術一步步走進鹿港居民的日常。
細數鹿港囝仔成立六年來的足跡,還以為腳蹤的背後是一個人力充實的團隊,然而實際上,目前全職投入的只有張敬業與弟弟張安儂,那其他夥伴是哪來的呢?根據張敬業的說法,他們都是「朋友的朋友介紹來的」,也許這真是緣分,抑或是與張敬業相識多年的攝影師龔顯森所說:「他很有魅力,人都會被他『拐』去,不然怎麼有那麼多人願意跟著他做事情!」
採訪隔天,是第四屆今秋藝術節20 位志工的培訓工作坊,問張敬業這樣的人數夠嗎?「當然不夠啊,但再多說實在我們也會吃不消。」雖然言談中難掩焦慮,但是他最在意的卻不是「量」的問題,「如果經營一個文化事業,只考慮把產品做出來然後賣出去,而忽略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的話,那我就只是賺到錢而已,少了一個搏感情的機會。」營利是過程,生活才是目的,「除了我們自己過好之外,也希望有更多人一起過得很好,讓回來的人可以留在這裡生活。」
屬於鹿港的夏夜路線
夏日傍晚,馬路上摩托車緩慢駛過,幾戶人家飄出炒菜的油煙,伴隨著尚未消退的暑氣,蒸騰出生活的氣味,這是恬淡閒適的鹿港日常。「鹿港最早辦夜間導覽的大概是我們,透過晚上的導覽,當地的居民可以好好看一下自己的家鄉,不然白天人那麼多很煩啊!」張敬業直率地說。
鹿港鎮中心並不大,單靠步行便可覓得小食飽腹,上酒吧與朋友相聚。雖然沒有城市五光十色的夜生活,但曾經繁華一時的小鎮所散發的韻味,得在觀光客退散的寧靜夜裡,才能細細感受。
工作室位於住商合一的街屋二樓,一樓是精釀酒吧「勝豐吧」,二樓將原本的隔間打通,打造成共同工作空間,目前有張敬業與張安儂,以及開創剩布產品品牌「參先生」的林純瑜進駐使用。張敬業感嘆,鹿港許多老屋的一樓都出租給商家,二樓則閒置不用,而整棟房子荒廢的更不在少數,實在很可惜。工作室所在的民族路是中山路的分支街道,這種從主要幹道岔出的次要道路古時稱為橫街,因此取名為橫街工作室。 | |
2017 年開幕的勝豐吧是鹿港的第一間酒吧,老闆許鉅煇在高雄工作時愛上了精釀啤酒,返鄉後整修自家老屋,開了酒吧,除了各式精釀啤酒,也提供威士忌與紅、白酒。 |
|
禾火食堂的誕生始於一個簡單的困擾:要吃什麼?張敬業聊道,籌辦今秋藝術節期間,夥伴們厭倦了外食,常苦於不知道去哪裡吃飯,最後決定共煮共食,不但吃得比較健康,還增進彼此的互動與感情。為了延續共食的氣氛,張敬業與幾位朋友合資創辦了食堂,拆解了今秋藝術節的「秋」字,將食堂命名為「禾火」,不但諧音「合夥」,並蘊含生火煮飯的意思,呼應著食堂專賣的日式丼飯,其中人氣第一的「香煎豬肉丼」是張敬業的最愛。 店內的木質桌椅、暖黃燈光,營造出家庭式的溫馨氛圍,舒適的用餐環境,在以台式小吃、傳統台菜為主的鹿港飲食中獨樹一格。食堂二樓是機動性的活動空間,三樓未來將規劃成換宿空間,換宿者可用才藝、提案企畫,換取一段在鹿港的生活經驗。 |
|
家中開老照相館的龔顯森,年輕時曾擔任《聯合報》的特約攝影,現在過著悠閒的退休生活,興趣是街頭攝影。身為張敬業口中「超土的」土生土長鹿港人,龔顯森很關注社區事務,於2013 年的一場攝影展中初識張敬業時,便給予鹿港囝仔溫暖支持,鼓勵他們申請鹿港藝術村的駐村計畫,還協助籌辦今秋藝術節的攝影展。 龔顯森經常在鹿港的巷弄間晃蕩,追逐光線,捕捉街頭人物的生活片刻。張敬業說:「龔老師只會騎摩托車,不像人家都上山下海的去拍照,就在這附近拍,拍了很多市井小民。」龔顯森拿出手機分享個人臉書上的攝影作品,分享拍攝趣事。張敬業打趣地說,平常有空的時候,就會到龔顯森的家中泡茶聊八卦,兩人互動如同同齡朋友,好交情不言而喻。 |
|
九曲巷泛指鹿港街道間彎曲狹隘的小巷,鹿港秋冬常颳起俗稱「九降風」的東北季風,曲折的巷弄可削減風勢;也因為從前鹿港貿易繁盛之時治安不佳,岔路繁複的九曲巷宛若一座大型迷宮,能分散盜賊勢力。 夜晚九曲巷的燈光昏暗,人行走於其中,只感覺兩旁高聳的紅磚牆無限延伸,鮮有明顯標的物指明自己的所在位置。但張敬業卻毫無迷路的困擾,領著我們時左時右地穿越幽徑,不一會目的地就忽現眼前,自在得像是走逛自家後院。 |
|
相較於鹿港香火最鼎盛的天后宮,龍山寺的晚上人少、清幽,只要有外地朋友來訪,張敬業總會帶他們到龍山寺走走,感受典雅寧靜的氣氛。除了作為宗教信仰的中心,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龍山寺也曾躍上大螢幕,是1969 年的電影《揚子江風雲》的拍攝地之一。 而今秋藝術節當然不會錯過這個古老的戲臺,連續三屆的開幕活動都辦在龍山寺,曾上演打擊樂團結合書法的跨界表演、南管文學劇場等等。張敬業回想,前兩屆藝術節,他們為了配合龍山寺晚上9 點關門,表演一結束總是趕忙撤場,「但到了第三屆,管委會稍微知道我們在幹嘛,也滿喜歡的,就跟我們說不用急,代表我們對地方還是有影響,這是一個好的改變。」 |
|
第一市場可說是鹿港人的廚房,三餐外加宵夜都能在這裡得到飽足。第一輪的攤販大清早就開門,營業到午餐時間;接著下午2 點到4 點間,第二輪的商家陸續開張,一路開到午夜時分;晚上9 點過後,也有少數專營消夜場的深夜食堂登場。 小吃攤總是消耗大量免洗餐具,非常不環保,因此張敬業特地回工作室拿容器,再到這間「金龍木瓜牛奶」一次購足兩、三人份的木瓜牛奶,回去再用玻璃杯分著喝。除了滑順濃郁的木瓜牛奶,更特別的是「吐司加蛋」,打散的蛋液入鍋煎成厚蛋燒,夾在分別塗上鹹奶油、草莓果醬的兩片吐司中間,鹹甜交織的口味意外協調。 |
文 廖詠恩
攝 林家緯
鄉間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