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樹說話|寂靜裡的語言,那些樹木教我的事
蹲在樹旁聆聽、疲累時躺在樹下,或在周圍土壤戳洞讓根系覺得舒服,這是林暐翔與樹木相處的方式。他喜愛自然生態,綽號「植物人」,兩個兒子也以臺灣稀有的保育類植物槲櫟為名,取名為林櫟和林槲。他常帶領民眾走入自然,從解讀樹木身體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深深的療癒。
在新北市三峽竹崙山上的「原來學苑」裡,林暐翔拿起裝設紅外線熱感應鏡頭的手機對準前方樹木,螢幕中出現由紅、黃等色組成的熱感應影像,「前陣子看這棵樹溫度都是43℃,現在是37℃,比之前正常多了。」
從小決定走自己的路
溫度是檢視樹木健康狀態的指標之一,此外,林暐翔也會依樹葉、樹皮等外觀解讀樹木的狀態,特有的觀察力讓學生眼中閃耀崇拜的光,「我觀察植物的速度可以放到很慢,清楚看到他往哪裡動。曾經有學生的盆栽狀況很糟,葉子全部垂下來,我叫他換土重種,後來我說那葉子正在往上抬。他在那裡站了十分鐘,說:『老師我沒感覺呀!』半小時後,葉子全抬起來了。」
身兼台灣護樹協會、台灣農業讚等團體的顧問、體制外學校原來學苑的老師,林暐翔從小就決定走自己的路。他是服飾批發商的兒子,對「看得到摸不到」的農田產生興趣,就讀臺中的明星國中時,與好友相約破除潛規則,成為當年全校唯二的高職生。在高職及大學求學路上,他跳脫園藝和動物科學制式的學習方式,直接向景觀工程產業和農村取經,藉由觀察和實務經驗,建立自己的技術手法和論述。2014 年,他以台灣護樹協會顧問的身分到臺中出席城市樹木論壇時,認知到自己的學識太薄弱,開始跟著有日本「樹木醫」證照的醫樹專家劉東啟和植物生態學者楊國禎深入學習。
大自然裡的人生導師
每年寒、暑假,幾乎都是林暐翔最忙碌的時刻,「寫教材、念一大堆書,農場生態工程和樹木講座排到繞臺灣一圈。」他提到近年會專注在樹木的研究和知識推廣,是因為需求越來越多。相較於多數人透過觀察和撫觸樹木得到療癒,他有更深層的體會。
「最大的療癒力量是看到樹木在人為破壞的惡劣環境下展現的意志力,就算快死了,也會想辦法讓下一代有機會生存。這讓我思考,到底可以為下一代做什麼?」林暐翔解釋,樹木生長時的重要工作,是讓下一代有更好的環境——用自己的爛葉、死掉的根系滋養周遭植物,讓濕氣穩定聚集,養成優良的土壤生態系,建構抗逆境的微氣候環境,「死後又變成腐植質,從來沒有製造垃圾給下一代,這是跟人類最大的差別。」他望著施工中的校地說,上個承租者用了錯誤的植物養護手法,讓樹頭整個被包覆在水泥中,「但你可以想像嗎?他在這麼小的空間裡,熬了快30年,從來沒有放棄過。他在等,等誰可以把水泥打開。」
今年2 月,原來學苑搬到現址後,他們帶領學生如火如荼地打掉植被上的水泥鋪設,將惡劣的環境扭轉為生物宜居之地。「施工時,學生有時會說我吵,例如電動槌、水刀不小心打到樹根,讓他脫皮,我會一直道歉:『抱歉抱歉!再一次,我會打準一點!』」
林暐翔說到這件事的時候,笑容裡帶著稚氣,也許是赤子般單純的心靈,才願意同理,並且為樹木發聲。「常覺得我們不是在護樹,是在護同類,但我們卻不斷破壞同類,而這個同類還是在幫忙建構更好的環境。」他說,樹木在競爭中求生存的許多行為,都與人類相應。例如,他會設法請其他生物供給資源,並贏過周遭植物。例如透過根系釋放排他性的毒素,弱化其他樹木吸收養分的能力;還會搶奪陽光,但因為得依賴其他植物攝取水分和養分,所以還是會保留部分日照,而這些被弱化的植物會招來蟲類,其糞便和脫殼又供給土壤和樹木養分。
懷著歉意的驅動力
「工作上,我某種程度是樹木、環境的訊息傳遞者,常覺得他們是我的老闆。」林暐翔從樹木習得的知識已超越書本,也透過無聲的對話過程,覺察並滿足需求,幫助樹木建構出濕度和溫度變化穩定的微型氣候系統。
跟著林暐翔,學生也讀懂了樹的身體語言,自責於人類的破壞,想以自身的力量撫慰創傷。「有家長問我,為什麼我兒子去公園玩會先去找硬的樹枝,幫樹戳洞?」林暐翔說在樹木周圍的土壤戳洞是他們安慰樹的方式,土有孔縫,根系才有足夠的氧氣可以呼吸。
當所有的作為還是無法拯救樹木時,林暐翔會蹲在一旁好好告別,「我會跟他說:『我會努力幫助你的下一代,你的犧牲絕對不會白費。』」下學期,他將帶領學生進行蓋樹屋、建造用竹子代替鋼筋的竹筋建築、打造濕地浮島、種植植栽等生態工程,「看著這麼多迫害樹木的事情正在發生,身為資訊傳遞者,無法有效率地把正確的知識傳遞出去,是讓我很愧疚的事情。」
「校園上方的土地正進行大面積的開發,很多生物都往這裡跑,連後山的獼猴都躲過來了。」校園裡,移除水泥後重獲新生的樹木冒出花芽,學生在親手促成的生機裡獲得療癒,而林暐翔仍對樹木懷有歉意和謙卑,彷彿所有人為的錯誤都要由他來擔,這樣的心緒,也許才是讓他持續邁開步伐的動能。
樹 木 的 身 體 語 言
「我的綽號叫植物人,很多朋友覺得我常跟植物聊天,但更多時候我是聽他講話,看他在經歷什麼樣的逆境。」樹木的外皮、葉片等,都透露了他的生存狀態及對抗環境的努力,林暐翔透過以下幾個要點,帶我們一起解讀樹木的身體語言。
樹皮
樹皮包含活的跟死的細胞,生病的樹有比較厚的死樹皮,提供物理性的保溫和保濕。因為不具抗菌力,會開始長菌斑,接著依序出現地衣、青苔和蕨類,以固定死樹皮並吸收周圍的濕氣和養分,對樹木沒有傷害只有幫助,不能隨意取下。
林暐翔說,大自然中有許多生病的樹,是因為生存條件較嚴苛,轉趨健康的樹會開始脫皮,如果樹皮的溝紋越來越寬,那就是健康的脫皮,「以樟樹來說,健康的樹皮幾乎是平的,看不到溝,只有很細的紋路。」
葉子
樹木在水分及養分充足、根系呼吸順暢時,葉子會被電解質壓力撐起;但缺乏水和氧氣時會垂下來。「像是如果幫樹木蓋上新的一層土,原本土地的氣孔會被蓋住,葉子就垂下來,所以上新土一定要戳孔,讓他重新呼吸。」
而造成樹葉下垂的原因,是因為樹木將葉子裡的水和養分退回根部,這樣會造成落葉,有時也會讓根肥大,把土撐裂後就可以呼吸。可以呼吸後,養分和水又回到樹枝,長出新葉。
樹枝
當樹沒有足夠的水分和養分,葉子都抬不起來了,枝條也很難抬起。很多枝條會呈現波浪狀,是因為遇到不穩定的給水,雨季來臨時,葉子抬起,旱季又垂下,枝條的生長也隨之彎曲,不若健康樹木的枝條呈現向上延伸的漂亮弧狀。
溫度
以正午溫度32℃為例,健康的樹摸起來會比人類的體溫低,如果溫度較高,表示樹木有狀況。若用熱感應鏡頭輔助檢視,正常樹木的溫度會在27 ∼ 36℃之間,水分供給充足加上樹勢遮蔽的狀況下會降至低於室溫,但生病時溫度會高達38 ∼40℃,若到40℃以上,代表散熱不易,可能有傷口或根系疲弱,無法養育足夠的葉子進行隔熱和散熱。但如果是死亡的樹體,因木頭腐朽後出現的縫隙讓木頭溫度不易上升,溫度反而會越來越低。
文 曾怡陵
攝 汪正翔
鄉間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