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採土野燒療程
刊登日:110/02/19
2,620
由於地形及氣候變化,臺灣各地的黏土性質皆不同,例如苗栗、南投一帶因晴朗少雨,土壤的沉積效果佳,所產的陶土更耐高溫且可塑性高;宜蘭比較多雨,土的黏性稍差,製作時較易龜裂。
A、
採土
磚窯廠為了大規模開採泥土,會以怪手深入地底的黏土層;一般民眾自行找土,可備妥鐵耙、圓鍬、鉛桶,選擇山壁剖面即可手工採集,採土時可現場搓揉泥土,觀察其黏性,黏度越高越適合製陶。 |
B、
搗土過篩
先搗杵結塊的泥土,方便過篩。接著篩除土壤中的小石、雜草、蟲子。 |
C、
練土
篩好的土壤呈現粉粒狀,慢慢加水拿捏乾濕度,若土團太濕就添土,太乾則再加水。為了像揉製麵團般使土團均質化,可將土團用力甩向桌面,或像做漢堡排一樣左右手拋擲,都可以排出土團中的空氣。 |
D、
捏塑
練好的土團可捏製成陶杯、陶碗、花器等各式器皿,捏製時可先處理容器內部,再撫順外部因擴張而形成的龜裂處。 |
E、
拋光
視空氣濕度而定,陰放數小時或隔日,待粗胚表面呈現如皮革般的彈性與乾硬度後,以手指、玻璃瓶、石頭,或任何光滑的器具拋光。 |
F、
化妝土
拋光後的成品呈現單一土色,為增添作品層次,可至河床尋找不同顏色的礦石。紅色較常見,也有偏黃、偏黑等顏色變化的礦石。礦石的外觀雖如石頭,但硬度較低、結構也容易被破壞,搗碎後加水使之泥漿化,以葉柄或其他工具上色。上色後還可抓取些許未添水的化妝土粉末,隨意灑在作品上,數分鐘後作品微乾時,稍微輕壓,即有顆粒鑲嵌的效果。 |
G、
野燒
一般而言,「陶器」需經1100℃以上燒製而成,土土野青採用的燒陶方式為「野燒」,意即在野外挖好土坑後,放入作品,以木材為燃料來悶燒作品,其溫度介於700 ∼ 1000℃,製成的器皿尚在「土器」階段,與市售用經過精練陶土所製成之陶器有所差異。 |
文 李盈瑩
攝 王竹君
鄉間4409
上一篇
群眾協力打造蛾類線上圖鑑!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20%
我喜歡:20%
很實用:20%
夠新奇:20%
普普啦:2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