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Overview of the 1980s 大肉年代
刊登日:110/03/10
590
1960 年代末期,臺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人們開始有閒錢吃肉、享用美食,也食用牛、雞等不同肉類,對於肉品的需求大幅提升。為了應付市場需求,政府降低關稅,1975 年開放價格低廉的牛肉進口,便宜的肉品促成台式平價牛排的出現。臺灣人越來越愛吃肉,業者也陸續開發香雞排、排骨便當、火鍋、鐵板燒等美食,開創出臺灣獨特的吃肉文化。
另一方面,1980 年代之後許多外國餐廳來臺展店,把異國的食肉文化帶入臺灣,像是速食店的漢堡跟美式炸雞、西餐廳的厚牛排,以及許多吃到飽餐廳。
台式與西式肉食文化的交融,共創出「大肉年代」,澎湃、重口味成為流行,饕客把握無肉不歡的美好年代,享受大口吃肉的豪邁。
【平價牛排】 鐵板肉排、蘑菇與黑胡椒醬、麵與雞蛋是三大特色,有些餐廳還附有玉米濃湯、沙拉飲料吧。只要花費低於西餐廳一半的價格,就能享用一客牛排,使牛排逐漸大眾化。 |
|
【西式厚牛排】 |
|
【漢堡】 美國開創出麵包夾肉餅的漢堡吃法,逐漸成為速食餐廳的主食。隨著1980 年代速食餐廳在臺灣大幅展店,漢堡與薯條的搭配成為新一代的最愛。 |
|
【香雞排】 早期臺灣人偏愛吃雞腿,乏人問津的雞胸肉價格則相對低廉。1980 年代,業者嘗試將醃製的白肉雞雞胸肉下鍋油炸,從較為濕潤的裹粉,逐漸改良成現今酥脆多汁的香雞排,開創臺灣獨有的夜市美食。 |
|
【鐵板燒】 結合西餐與日式料理的形式。廚師直接在客人面前的鐵板煎炒肉片食材,食物煮熟就即時分配給客人享用。除了吃得到肉質的鮮嫩,還能欣賞廚師的烹飪表演。 |
|
【美式炸雞】 在美國還有奴隸制的年代,白人習慣吃烤雞,黑人則蒐集肉質少、食用較麻煩的部位油炸,藉此攝取更高的熱量。隨著速食餐廳將美式炸雞傳入,臺灣人也日漸習慣炸雞這類油炸食品。 |
|
【火鍋】 以鍋加熱湯頭,將肉切成薄片,經由滾水涮煮燙熟,搭配蔬菜及火鍋料一同食用,吃得到肉的原味。臺灣早期會先在廚房把食材煮熟再端上桌,後來才出現把生食直接放進鍋裡,邊涮邊吃的涮涮鍋形式。 |
|
【排骨便當】 以豬的帶骨大里肌滷製而成的排骨,原本是日本定食套餐的主要菜餚,之後引進臺灣改良,逐漸演變成在地小吃,隨著臺鐵推出的排骨菜飯便當,廣受旅客歡迎,排骨也成為便當的主菜之一。 |
文 李怡欣 繪 徐小碧
鄉間4410
上一篇
關於臺灣人吃牛這事兒
下一篇
絞肉自炊料理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0%
我喜歡:17%
很實用:17%
夠新奇:0%
普普啦:17%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smith(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10/07/05
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