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嶼封島再開放 登島上生態課
有「臺灣龍珠」美譽的基隆嶼,以前為軍事管制地,2001 年開放觀光,曾創下一年有七萬名遊客造訪的紀錄,但因地理位置易受風浪影響,接連颱風摧毀碼頭,考量遊客安全,基隆市政府於2014 年封島整修。歷經三年多,相關整修工程幾近完工,基隆嶼即將開放。
生態豐富 可望成為環境教育場域
基隆嶼的自然景觀與海洋資源相當豐富,春夏季時野百合盛開,垂直岩壁布滿百合花盛景;秋季時開滿金花石蒜,是基隆嶼最迷人的景色。
島上隨處可見火山地形、海蝕洞、岩礁,鄰近島礁也是著名的磯釣場域,海洋魚種相當豐富,整修碼頭時打撈起被海浪擊破的消波塊,也發現有活珊瑚生長。此外,基隆島燈塔則是臺灣最早使用太陽能發電的燈塔。
基隆市市長林右昌指出,基隆嶼尾端是親潮跟黑潮交會處,古時候漁民會說這樣的景色是「看海湧相唚(臺語)」,意思是洋流互相競爭或互相接吻,島上還有野百合、石蒜花、鳥類跟爬蟲類,是活的地理、地質、生態、環境的教學場域。
「基隆人一輩子看基隆嶼,可是很多人一輩子沒有上過基隆嶼。」林右昌希望基隆嶼未來能走向環境與生態教育,讓下一代能認識島上的生態,也更了解自己的家鄉。
海廢汙染嚴重 登島須使用者付費
但封島三年多,海洋廢棄物隨著漲退潮卡在礁岩縫隙中,保麗龍、寶特瓶、浮球等隨處可見。
基隆市產業發展處海洋事務科科長蔡馥嚀表示,三年累積下來的海廢相當可觀,今年5 月邀請六百名志工上島淨灘,短短兩小時清出了1.5 噸海廢,但仍有為數眾多的海廢來不及清理。
林右昌表示,海廢是全球議題,基隆嶼絕大多數垃圾並非遊客產生,可能是從鄰近國家漂流過來,目前會先處理人為垃圾或人造物,天然垃圾則留在現地風化分解。
為維持觀光遊憩品質及環境資源保育,市府未來將比照龜山島的營運模式,採使用者付費原則,向登島的每位遊客收取基隆嶼資源保育及環境維護費用,讓基隆嶼生態能永續經營。
文 洪嘉鎂 攝 謝佩穎
鄉間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