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魯瑪克部落的人情美味
臺東縣卑南鄉的達魯瑪克(Taromak)部落,是縣內唯一的魯凱族部落,離臺東市區僅有20 分鐘車程。傳說於大洪水時代,達魯瑪克的祖先逃至肯杜爾山避難,等洪水退去,他們才在山下建立部落。直到日治時期一場大火,把所有的建設都燒光了,祖先才一路遷徙,幾經波折搬到現址,開始新的生活。
達魯瑪克的豐年祭,最特殊的是「盪鞦韆」這項習俗。鞦韆是公主的搖籃,陪伴著公主成長。每到豐年祭,以公主為首的女性族人一一站上大型鞦韆,其他族人圍圈共舞,鞦韆越盪越高,象徵著情思的綿延。最後,青年族人將妙齡女子抱下,交給她的男友,象徵女孩的成年。除了盪鞦韆,豐年祭不可或缺的四寶是豬肉、檳榔、酒與阿粨(a-bai)。
天然美食:阿粨的祕密
「阿粨」是原民部落中常見的食物,類似漢人的粽子。一起做阿粨是部落齊心協力的展現,男孩準備材料,女孩親手包裹。以前的阿粨是大雜燴,將手邊有的食材和在一起,有時是野溪裡的小螃蟹,有時是小魚,吃起來相當鮮美,更是許多族人兒時的記憶。
許多地方都有阿粨,但達魯瑪克的阿粨令人一吃就難忘,不黏不膩,也沒有一般吃粽子會產生的脹氣,到底有什麼祕方?原來,關鍵在於夾在月桂葉和內餡中的假酸漿葉。假酸漿葉不僅是低膽固醇作物,還能幫助消化、消除脹氣。搭配的內餡是肥瘦參半的豬肉,以及高粱粉、玉米粉和小米,再摻入南瓜絲,食材天然,吃起來清爽。改良後的阿粨尺寸縮小、更好入口,符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
百發百中的溫情
味覺是了解部落文化的最佳途徑,2018 年3月,屬於達魯瑪克的部落品牌「粨發粨粽」正式成立,創辦人弗納柳(Vunaliw)、妲娃賴(Dawalai)夫妻,雙雙辭去公務員身分返鄉,除了不安於現狀的冒險精神,他們還看見了部落的需求:缺乏整體規畫、包裝及行銷策略的阿粨產線、雙薪家庭裡放學後四處遊蕩的孩童。
於是,妲娃賴發起了「部落廚房」,讓部落婦女聚集在自家空間製作阿粨。身為管理者,妲娃賴更希望能「賦權」給她們,讓她們不只是生產線上的一員,更能解說自己的工作、銷售產品,甚至感到驕傲,實現自我。
弗納柳的阿公林得次(Tinebenga)是「粨發粨粽」的靈魂人物。林得次自2003 年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投入部落的公共事務,研究原住民的野菜文化,許多外地人慕名而來向他請教。林得次學識淵博,上從神話傳說,下至山林植物,都能侃侃而談。他介紹形似咖啡豆的大葉楠木子,要烘焙後才能使用,磨成粉來做料理香氣四溢,加入阿粨也有極好風味。
粨發粨粽的命名靈感來源是愛神邱比特的故事,與「百發百中」諧音,他們販售的不只是阿粨,更是以心傳心的人情和溫暖。吃下一個小小的阿粨,我們得到的不只是食物本身,更有蘊含其中的達魯瑪克人文故事。
文・攝 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 沈婷茹
鄉間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