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員|穿山甲|同事關係
跟夜行性的野生穿山甲成為「同事」,孫敬閔苦笑著說:「牠們連叫聲都沒有。」外加體型小且非群居的習性,難怪國內外甚少完整的野外穿山甲研究記錄。
孫敬閔曾經為了趕上已追蹤大半夜的穿山甲,忽略了眼前橫亙的粗壯枝幹,狠狠撞上的第一時間,他只顧著確認有沒有抱緊「同事」並進行例行性的測量,等發現自己臉上濕濡滿頭是血,才獨自開著夜車前往市區急診。
重大成果
在鸞山部落進行野外研究的八年間,孫敬閔成功追蹤47隻野生穿山甲,當中包括撫育幼兒的穿山甲母子,取得國內外第一筆野生穿山甲育兒習性的珍貴資料,也為日後人工協助穿山甲繁衍提供了重要的經驗。
野地追蹤
穿戴在穿山甲鱗片上的無線電追蹤器本身,無法測量出明確的距離和方位,研究人員必須仰賴經驗,仔細聆聽接收器發出的各種差異極微小的「嗶、嗶、嗶」音訊來判斷方向,以三角定位的方式計算出目標物的對應角度及距離。
為了減少地形對電波反射產生的誤差,研究人員必須經常在山林裡不同地點反覆確認音頻與方位,進而獲得動物較精確的所在位置。過程中如果遇上穿山甲鑽入地洞、追蹤器沒電甚至脫落的狀況,即使已經耗費大半夜追蹤,也可能前功盡棄。
糞便研究
孫敬閔透過採集牠們的糞便,逐一分析當中各種蟻種的軀殼碎片,發現穿山甲夏天喜愛食用的螞蟻種類有近70 種,當中包括十多種目前未被命名的蟻種, 白蟻則是冬天時穿山甲偏好的種類。
穿山甲個性溫和,活動範圍與其他生物常高度重疊,也不會一次就將尋覓到的蟻窩全部吃光,遺留部分蟻窩大餐給其他物種「分一杯羹」的習性,有助於活絡所在區域的生態多樣性。
部落夥伴
除了與穿山甲成為同事,孫敬閔特別提到與當地部落勇士余滿榮的合作關係。進行野地調查期間,研究員必須大量累積夜晚山林環境變化的經驗。生態豐富的鸞山部落光害極少,頭燈照明範圍外的地方幾乎伸手不見五指,更是野生山豬等大型哺乳動物的活動範圍。
余滿榮是擁有豐富山林經驗的布農族獵人,他協助孫敬閔在足以保護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專心追蹤穿山甲並順利完成調查,是學術專業與地方部落智慧的完美結合。
鄉間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