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嚮導|鳥類|同事關係
洪貫捷說:「找在地嚮導的用意是可以節省時間,像我在國外獨自看鳥就會看得很慢,因為陌生。」鳥類導覽若是對以下的鳥類習性沒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就無法為賞鳥人士指引出快速的賞鳥路徑,與鳥類分工打造出良好的賞鳥品質。
熟悉棲息地點
鳥類各有適合的棲地,例如小剪尾這種溪流型的鳥類常出現在上游,因此若在瀑布區守候,通常有很大的機率可以看到牠們的身影。藍鵲喜歡出現於溪谷,在臺北烏來、臺中谷關遊客中心和惠蓀林場附近的溪流都容易看到。而領角鴞很忠誠,某些季節每天都會固定回到棲息地。此行中,他們就在南投竹山克明宮的天花板找到常駐的領角鴞。
挑對適合季節
如果想看過境鳥,就必須在牠們遷徙的季節才有可能目擊。例如9 月過境的赤腹鷹與10 月過境的「國慶鳥」灰面鵟鷹等。
以食性鎖定鳥類
在鳥類棲地中,可以鎖定牠們愛吃的食物,在旁守候。非肉食性的鳥類喜食花蜜和甜度高的果實,因此在櫻花季會看到許多鳥類出沒,在山櫻花旁常可以找到冠羽畫眉和白耳畫眉等鳥類,結出成熟水果的果樹如木瓜樹也常常可以看到五色鳥和藍鵲。
叫聲和習性
除了透過鳥類的叫聲來辨別鳥類的種類、所在位置的角度和高度,還要了解其習性,才能有效率地找出目標鳥類。例如火冠戴菊常處於樹木高處,啄木鳥和茶腹鳾多棲息在樹幹附近,竹雞偶爾會在樹上休息,但九成的時間都在地面活動。
活躍的活動時段
若以一天來看,原則上大部分鳥類在日出後與日落前活動力會比較強,這兩個時段可以看到的鳥類較多,但每個地區的鳥類習性略有差異。在臺灣,天亮時鳥類還是會繼續活動,但在某些熱帶國家,鳥類在中午前已取得足夠的食物,午後就不太出來活動了。洪貫捷說:「賞鳥這種行程就是要早出晚歸,我們通常天亮前就出門了,晚上如果住在山區還會尋找貓頭鷹。」
不斷改變的外貌
不同性別、成幼、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鳥類外貌都會不同。以夜鷺為例,亞成鳥階段有白、褐色的斑紋,成鳥後羽毛轉為白、灰藍色相間。而黑面琵鷺僅有繁殖期間的成鳥,胸前會出現黃色的繁殖羽。
圖 洪貫捷
鄉間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