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生物學者|帶著愛的物種入侵攻防戰
家中亂竄偷食的螞蟻是腳邊不起眼的一列風景,多數人不曾深入了解牠們。但是當螞蟻危及人們的生命與財產時,就會一夕爆紅、聲名大噪。紅火蟻,便是在這種情況下成為無人不知的螞蟻明星。
林宗岐,臺灣唯一專精研究螞蟻的學者;他遇到了紅火蟻,從本來的生態研究,跳入防治撲滅的領域,舞出他與螞蟻間精彩又趣味的攻防故事。
昆蟲是地球上種類最多的動物,以昆蟲作為研究對象的人為數不少,蝴蝶、甲蟲各有人愛。但個頭嬌小的螞蟻,受重視的程度似乎也與其體型一樣,十分微渺。所幸,有人願意耗費半生,讓這個社會性昆蟲在臺灣的生態史上留下篇章。幫臺灣螞蟻建立分類目錄的第一人,便是任教於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的林宗岐,人稱「螞蟻博士」。
蟻博士的國安任務
30年來,林宗岐鑽研螞蟻的生態與分類,讓臺灣螞蟻的記錄進展到近三百種,也發現了多達20、30種的新品種。不過近十餘年,林宗岐的研究項目還多了一大重點,就是紅火蟻的防治。
2003年10月,桃園機場首次發現了紅火蟻,自此揭開了15年來臺灣土地與紅火蟻的攻防戰。中文通稱的紅火蟻,英文俗名為Red Imported Fire Ant,直譯為「入侵紅火蟻」。﹙以下簡稱紅火蟻﹚再往前推一個世紀,牠們就已是橫行美國的危險害蟲。2001年牠們跨越太平洋,首次來到亞洲土地──澳洲;2003年臺灣、2004年中國也相繼發現牠們的蹤跡。
「從這些國家的發現時間點推測,紅火蟻的擴散應與WTO開放全球貿易有關。」林宗岐解釋,各國貨物跨洋運送,紅火蟻躲藏在貨櫃底部的泥土中,隨著貨品到各國奪疆掠土。
不怕水的牠們,到了易有颱風淹水的臺灣更是手腳俐落,從桃園機場開始,逐步擴及桃園、新竹、新北、苗栗;宜蘭、嘉義、臺南等地則屬零星通報,多半是隨著植栽土方和建築廢土的運送而至。紅火蟻具有繁殖和掠食快速的生存優勢,在自然界中,會造成土壤酸化並影響動植物生態;在人類世界裡,雜食性的牠們除了會入侵農地、啃食作物,還會破壞電線引發事故,人被叮傷後會產生灼熱感,甚至引發過敏反應,嚴重者可能休克或死亡。
紅火蟻的危害極大,促使政府警戒,也讓螞蟻專家林宗岐不得不一肩擔起防治的責任。
兼顧土地與效力的防治技術
雖然紅火蟻會築起明顯隆起的蟻丘,但茫茫土地上總不可能只憑肉眼來找,林宗岐說明,紅火蟻偏好油質,臺灣一開始也學美國嘗試以花生醬、熱狗、鮪魚做餌引誘牠們,但是食物在高溫多濕的環境下腐敗發臭,讓人無法招架,最後是形狀、品質皆穩定的洋芋片雀屏中選,不過偵查上仍耗費過多人力與時間。
為了快又準地找出紅火蟻和牠們的巢穴,七、八年前,林宗岐和中研院及屏科大合作,訓練了紅火蟻偵測犬。他們發現活潑好奇、體力佳、屬中小型犬的米格魯最適合。臺灣目前約有五隻紅火蟻偵測犬,牠們每天出動四小時,穿著工作背心,由訓練師一人一犬到處偵查,只要聞到四隻紅火蟻的味道,偵測犬就會原處坐下。林宗岐笑說,偵測準確率高達九成的狗兒們,早期還跟貴森森的電子偵測設備比賽過,結果當然是狗鼻子大勝!
許多人看到害蟲,就想撲殺殆盡,灌沸水、噴灑毒藥、噴液態氮⋯⋯等等,招數百出。但林宗岐強調,施藥過多會傷害土地及其他生物,況且土表上的只是出來工作的部分蟻群,若未撲滅地底下整巢的蟻,灑藥只會造成牠們緊張,反而更加大肆繁衍遷移。所以在防治上,林宗岐使用針對紅火蟻幼蟲及蟻后設計的生長調節餌劑,別的生物即使誤食也無大礙。餌劑被搬運回巢,餵飽了所有蟻群,自然整巢傾覆滅絕,只是前後過程需花費三個月。
這項減少對土地、生物用藥傷害的低毒性作法,一開始卻不受青睞。原因是許多人若非立見亡蟻,便覺防治無效,然而施藥仍無法根除整巢,春風吹又生,幾年後才發現防治範圍不減反增。因此現在即使要用藥,也會先投以生長調節餌劑,才可確保三個月後完整清除。
但偌大的綠地、凹凸崎嶇的山地,不可能光靠人力及吉普車完成地毯式搜索,因此五年前又研發了噴灑餌劑空載機,一次載量八公斤,可噴達兩公頃的土地。臺灣以偵測犬結合生長調節餌劑與空載機的防治技術獨步全球,吸引港、日、韓前來取經。
問題的源頭在於人
不管是紅火蟻,還是近年中部大舉入侵農地和居家的琉璃蟻,或是墾丁一帶攻擊陸蟹的長腳捷蟻⋯⋯,面對越來越多需要防治的蟻種,林宗岐又是怎樣看待的呢?「其實一切都在於人。」紅火蟻在原生地南美洲,因天敵及其他蟻種的抗衡,數量沒那麼多,但人為活動打破了自然的藩籬,才使牠們爆發式地占地生存。林宗岐感嘆,人類一方面防治圍堵紅火蟻,卻又擋不住人帶著汙染的土壤遷移;所以人的控制才是最難的啊。
螞蟻可以穩定土壤中的微生物,是恢復林相的安全指標;牠們還能同時在自然土地與人類社會中生存,是環境上的基石物種。一談起螞蟻,林宗岐便有說不盡的故事,「你以為螞蟻都很勤勞,其實牠們可以偷懶就偷懶。」「螞蟻群也會勾心鬥角、連橫合縱,而且階級分明。」「說不定嫦娥奔月的由來就是古時候看到螞蟻朝月亮婚飛⋯⋯。」
對林宗岐來說,同樣是螞蟻,生態研究是一門科學,能享受到探索新事物的樂趣;針對特定種類螞蟻的防治,則是被賦予「解決」的責任,解決的不只是螞蟻,還有人類對自然的容忍度。
攝 蔡易儒
文 張曉慈
鄉間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