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龍果冷藏保存問題製造者-紅龍果褐斑病
紅龍果 ( 白肉Hylocereus undatus;紅肉H. polyrhizus , H. costaricensis ) 產季時一年可以產果5 到11 期,因為特殊的生理特性,造成全臺每期果實結果時間大致相同,一旦盛產容易造成價格崩跌。因此,將多餘果實冷藏保存,等待價格回穩後再拿出來販售,將可帶來更好的收益。
紅龍果外銷冷藏保存衝衝衝……疑?發生什麼事了?
除廣受國人喜愛外,臺灣種植出來的紅龍果品質優良,亦受外銷市場歡迎,為了成本考量,除空運外,亦常以海運冷藏( 攝氏5 度) 方式運送往日本、加拿大、杜拜等國家,部分國家因為航程較遠,每次運送可能長達3 到4 個禮拜以上。
開冰櫃前,可能還在滿心期待並盤算紅龍果這次能賣多少價格,一打開櫃子,卻看到果實表面密布斑點,嚴重者甚至果肉腐爛,果實賣相無疑大打折扣;或是外銷時,一下船就卡在港口,對口貿易商拒絕買單慘遭退貨,果實直接倒入海中銷毀,而國內之貿易商除須負擔果實、人事與運費等成本外,更賠上商譽,損失相當慘重。
詳細病徵描述
1. 低溫貯藏環境下
果實上初期病徵為褪色小斑點,漸成為直徑約1 到1.5 公分的灰褐色斑,濕度高時,病斑出現密布白色菌絲,或墨綠色成串之黑褐色分生孢子,嚴重者病斑凹陷、果肉腐爛。
2. 常溫貯藏也會發病
果實常溫貯藏時,本病害亦會於7 到15 天後出現,但嚴重度相較其他易於常溫發生之病害輕。
還在鑑定中的兇手
利用組織分離的真菌分離株,在柯霍氏法則基礎上,以分生孢子懸浮液確定病菌在白肉與紅肉果實上常溫和低溫之病原性。目前根據型態與分生證據,推論此菌種或許與其他已知的病原菌相近卻又不完全一致,在這裡我們簡稱為紅龍果褐斑病菌,Alternaira sp.。
低溫仍會持續生長
以攝氏4 度為間距,測量攝氏4 到40度之菌絲生長速度,結果顯示病株於攝氏4 度仍可緩慢生長,最適生長溫度為攝氏20 到28 度,而攝氏40 度以上不生長。大部份的病原菌在攝氏4 度都不生長,但紅龍果褐斑病仍持續生長,因此在低溫狀況下常轉為優勢菌種。從這個結果得知,原來這病菌非常耐低溫,難怪它可以成為冷藏貯藏之一重大限制因子,尤其長時間的低溫貯放與長程海運,更是足夠提供褐斑病菌獨自緩慢享用紅龍果大餐了!
生態與防治
紅龍果褐斑病菌偶爾會殘存或感染莖,常隨冬季枝條凍傷病徵出現。病斑呈不規則木栓化斑,外圍淡褐色,0.5 到2 公分大,橘紅色至深紅色,常微微裂開,極少數嚴重者莖肉會破裂,但一般危害並不嚴重。本實驗室的研究也顯示,紅龍果褐斑病至少在幼果期2週大起即存在於果實表面,且無任何明顯的病徵,推測病害可能具潛伏期。由此可知,為了防治這低溫貯運的問題製造者,管理者應提早於田間幼果期即加強防治,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考量:
1. 清除罹病枝條
認識罹病枝條病徵,並於清園期剪除移出,避免成為果實發病的感染源頭。
2. 留朝上的果:
因為紅龍果著果的特性,不容易完全密封住開口,所以即便套上不透水的袋子,雨水仍會沿著套子開口滲入,增加病菌感染的機會。所以建議在留果的時候,盡量選擇「屁股」朝天空的果實,避免帶菌雨水滲透時順著地心引力碰觸果實表面。
3. 套袋時機與眉角:
使用防水、全新,或已消毒過的紙袋或不織布,並應於開花完3 到7 天內摘除花瓣後盡速套袋;套袋時注意「盡量」密封住開口,避免雨水滲透。
4. 藥劑防治:
栽培過程中若配合施用化學合成藥劑做防治,除了注意施用的藥劑種類、安全採收期等符合臺灣藥劑殘留標準外,若要外銷至其它國家,各國藥劑殘留標準內容為何也須事先做好功課。
5. 採後處理:
國內尚未核准於紅龍果採後處理用藥,因此目前以物理及非農藥防治方式為主,分述為下列各項:
(1) 浸泡非化學合成藥劑,如植物精油等,但效果仍有限,需搭配良好的田間管理一起使用才有顯著的療效。
(2) 蒸熱處理:果實運送至需檢疫國家( 如日本) 前需經蒸熱處理,可大幅抑制紅龍果褐斑病發病,但經蒸熱處理後,果實的口感及外觀( 鱗片)可能會受到影響,且蒸熱處理成本較高,若要施用的話需要詳加評估;若仿照芒果防治炭疽病配合短時間熱水浸泡,以避免病害產生之效果仍須確認,但浸泡時間過長、溫度過高易導致鱗片受損枯黃快速,以及果實內部水浸狀情形產生,應多加留意。
結語
近年來紅龍果栽培面積不斷增加,國內市場逐漸飽和,外銷其他國家的通路拓展慢慢受到重視,然而若未在事前妥善防治褐斑病,賠上的不只金錢與時間,更重要的是打擊外銷國家對臺灣紅龍果品質的信心,下一次就可能不願意再進口,引發的後續效應之大,實在得謹慎處理!
文˙ 圖/林筑蘋、徐敏記、蔡志濃、安寶貞 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
豐年6623.6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