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農們的愛心連線 旺山休閒農場 + wish 星農民
這是一群青年農民的愛心開展故事。他們或許收入不豐、或許仍在償還貸款的階段,但依然展開雙臂,去擁抱需要關懷的人群。你可能認為這是因為他們的心很美麗,但他們會說,這只是為了看到人們開心的笑臉而已。
故事先從旺山休閒農場開始說起吧~
位於宜蘭壯圍的旺山休閒農場,前身是林旺山所經營的南瓜觀光果園,由於南瓜的生長情況,一年中只有半年可以開放果園供遊客參觀,而在此期間,兩個兒子一到假日都必須回來幫忙,否則根本忙不過來。至於另外半年,則是把園子關了,到出海口去捕撈鰻魚苗以補貼家用。
兄弟返鄉 協助轉型
直到林旺山的二兒子林致頡大學畢業後,認為不能再沿用以往的經營模式,因為他們不希望父親再去出海口捕魚苗,太危險了;但若要全心經營觀光果園,則勢必要增加人手,否則也是難以為繼。
加總考量之下,林致頡決定回鄉接手家業,回來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辦理貸款,把溫室蓋起來,並將觀光果園轉型為休閒農場。至於第二件事,則是想辦法讓原本只有半年的南瓜觀賞期,延長成1 年,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整年都有收入,不用讓父親再冒險去捕魚苗。
為了做到這件事,大學主修航太科技的林致頡一開始吃了不少苦頭。蘭陽地區多雨多颱,常常會將南瓜苗根淹死,因此他轉而思考將苗木種在籃子裡進行離地栽培,以避開水患。
這是個好想法,不過不容易達成。他花了整整2 年時間調整成離地灌溉系統,只是進展緩慢,直到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協助調整肥料比率,並將供應養分的管子改成黑管、不再阻塞之後,才讓「南瓜籃耕」成形。由於籃中的土壤介質鬆、養分多,這些籃耕南瓜的成長速度比一般的快上許多,能縮短栽培時間,因此當園區中的「南瓜隧道」出現空缺時,便能很快遞補上場。
在地食材的匯聚
除了籃耕栽培之外,林致頡還發現,若是於美植袋中種植南瓜苗,苗木成長之後便容易搬遷移動,同樣可將南瓜隧道快速補滿。如此一來,多管齊下,旺山休閒農場不僅擁有了漂亮的7 條南瓜隧道,而且一整年都有南瓜可以對外展示,「我們應該是全臺唯一,南瓜可以全年展示的園區了。」他開心地表示。
由於農場越來越忙,在林致頡回鄉之後一年,於臺北從事食品開發的哥哥林智凱也回來了。他與弟弟兩人分工合作,林智凱負責南瓜產品開發、寫企劃案,弟弟則專注在栽培管理及場內解說。
林智凱回來之後開發出南瓜粉、蒜粉等核心食材,接著則是朝向鏈結在地作物,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例如南瓜蒜薄餅、炸彈南瓜,以及融合了宜蘭5 種作物的五行捲餅等小點。
剛好這個時候,花蓮農改場推廣具有地產地消意涵的「產地餐桌」,找來老師輔導旺山休閒農場,運用在地食材,做出了「當歸南瓜燉肉」、「當歸海鮮蒸蛋」、「丹參菇菇湯」,以及以當歸入菜的「魚翅燕窩湯」等餐食,補足了旺山缺乏桌餐的缺口,同時由於顧客的反應不錯,後來便列入了休閒農場的固定菜色當中。
旺山休閒農場在兄弟倆的通力合作下,弟弟林致頡獲選為全國百大青農,而農場營運也開始蒸蒸日上。雖然到目前為止,溫室貸款尚未還清,但他們一直沒停止關切他人的心意,連續4 年為弱勢團體舉辦音樂會及萬聖同歡會。
他人分我一杯羹
之所以會在農場營收尚未賺大錢時便開始付出,主要是由於父親林旺山的人生經歷。林旺山幼年時家境貧寒,國小未畢業,就需要出外討生活,艱辛歲月中曾受過一些人的援助,對此他一直感念在心,自己生活稍微好過便開始付出一些關懷,因為「以前的人自己生活也不好過,但仍是分我一杯羹!」
旺山休閒農場每年都在鄰近國小舉辦音樂會,或贊助學生出國比賽,目前他們則是接下顧問團工作,主要任務是找人協助,讓學校孩子都有營養午餐可吃。這2 年他們將音樂會改成萬聖同歡會形式,與幾個弱勢團體的孩子同歡,每次接待都是上千人、花費30 萬以上。這筆費用對仍在付貸款的農場並非小數目,「但只要看到小朋友開心的臉,一切就夠了!」
近2 年旺山的公益活動並不是單獨進行,而是結合了「wish 星農民」一起行「wish 星農民」是宜蘭縣農會的青年農民組織,來自全縣各處。林智凱、林致頡兄弟倆與其中十多位青農做串聯,並且資源共享,這些青農雖有著各自的品牌,但他們會一起寫企劃案、共用機器、一同包裝,還會相互幫忙銷售,「我覺得這種合作方式很好,大家可以一起做事、一起成長。」wish 星農民的會長林意評這樣形容。
由於大家平常都是相互支援,當旺山休閒農場想為弱勢孩子舉辦萬聖同歡會時,wish 星農民的夥伴們自然就前來支援,而且合作久了還頗有組織性,他們自己劃分出行政組、公關組等4 組,可以在短時間內將活動辦起來,很有默契。
各自的默默付出
很有默契的事情不只這端。當wish 星農民的夥伴協助旺山辦活動時才驀然發現,原來這群青農們平時便各自默默地做公益活動,不說還不知道呢!像林意評種的是水稻,會定期捐出白米給弱勢家庭,假日也會邀請小學生到稻田裡抓蟲體驗、認識昆蟲。
可能是田間活動讓人感覺舒暢吧,有時候小朋友會高興地尖叫,這時便是林意評感到最有成就感的時候了。「這麼做其實也沒有特別的原因,只是覺得幫助別人會讓我覺得開心。」他這樣說,「我不認為這是做公益,因為所做的都是自己能力範圍內能做到的事情。」
這群wish 星農們,每個月都會共同捐出100 斤的白米給弱勢團體;除此之外,他們會在各自所在區域默默付出,手頭上有什麼多的物資便就近照顧鄰近的孩童,有米的就捐米、有菜的就出菜,有時候還捐冰淇淋呢。
除了捐贈物資外,這群熱心的年輕人還常到宜蘭的各個國小進行食農教育,教小朋友實用的農業知識,並依各自的專長做分享,由於能夠舉出許多田間實例,小朋友都聽得很開心。
由青農來帶青農
這種食農教育的分享,不只對孩子有幫助,其實對青農本身也有加分作用。「上臺講課也是一種自我成長,讓每個人都可以學著獨當一面。」林意評表示,他們這群wish 星農的合作越來越有默契,因此想加深合作範圍,未來打算共同成立一家農企業,等到企業成立,這些獨當一面的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希望成立的是一家銷售之餘,還兼顧教育功能的企業。」甚麼叫兼顧教育功能的企業呢?林意評緩緩道出理想,其實農業的門檻並不低,需要投入相當的技術及資材,並不如外界所想像的容易,一些對農業抱持夢想的新手,萬一遇到實際困難便容易退卻,「所以我們計畫帶著他們一起做,從生產、銷售,一直到營運都讓他們參與並學習。」
他認為,正是因為自己曾走過這條路,所以更清楚新手投身農業可能遭遇的困境,「跟著我們一起走,這樣走錯的機率就會比較低。」他這樣說道,「教會他們、讓他們容易上手,這樣才能真正做得久!」林意評認為,臺灣農業出現嚴重的世代斷層,年輕人不願投身農業,而他們這批wish 星農剛好多了一點實務經驗,可以在能力範圍內做一些事,以自身的力量降低農業斷層。
看來另一家社會企業又即將產生了。
文•圖/曾竫萌、黃安葳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豐年6623.6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