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農業發展史
農業社會的傳統技術
刊登日:102/08/13
588
「技術」一詞在現代社會中往往有功利主義的涵義,如果某項技術無法被轉換成社會認可的經濟資本時,通常會被譏為虛有其表、聊備一格的「工藝品」。┘相較之下,編織草帽的技術怎麼能跟紡織機比?蒸烤傳統糕餅的技術又怎麼跟旋風式烤箱或微波爐柑比擬?醃漬蔬菜與燻烤肉類又怎麼跟急速冷凍技術柑比?同樣地,重視天地人合一的土地照料方式又豈是現代糧食工業經管方式的對手?
農民祭祀鬼神的傳統儀式甚至在氣象衛星與現代管理科學的眼裡是迷信的無稽之談。在「技術」的大標題下,農業社會似乎只會保存,不會邁步向前。甚至.面對現代科技的席捲,農業社會的反抗只會被視為無知、盲從與反動,農業社會的成員更會被污名化為一群非理性、欠規訓、故步自封、冥頑不靈的烏合之眾。
但是.我從不這樣認為。
忽略農業社會在社會鉅受潮流中頑存的看家本領一傳統技術一不僅無法讓我們真切地認識社會與自己,更重要的是,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是不能沒有農業社會所流傳下的傳統技術。就像是日劇《仁醫》中的主角南方仁一樣,當他穿越時空到幕府時代,那個西方醫學還沒起步的封建過渡社會,不僅缺乏現代醫藥,更缺乏得以讓他判斷疾病的先進儀器。頓時間,他自慚地反問自己到底還是不是一位醫生。因為他所承襲訓練的現代醫學知識,不過是現代科技所支撐起來的,如果失去了聽診器、X光、靜脈注射與紗布這些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醫療器材,那麼他的現代醫學技術就完全失效了,「現代」其實在「傳統」的面前是弱不禁風的。
但謹記,重申農業社會的技術性,並非要宣傳農業作物的經濟性,更非要塑造一種農業社會的可凝視性。面臨急速都市化與農業部門的此消彼長,我們思索農業社會的方式不是市場經濟化就是文化產業化,反而製造出一種畸型的農業社會認識,除了常見的家長主義式的資源補助方式,又出現一種充滿鄉愁的中產階級式的農業社會。
那麼,什麼是傳統技術?
已故的美國社會學家愛德華.希爾斯(Edward Shils)就提到,許多現代的新發明都是基於默會知識,後者主要是通過口語傳授或示範而世世代代的傳承下來,工匠關於工具和機器的實際知識構成了作為重大新發明出發點的傳統,傳統技術是一種想像力與感受力所積累的實作經驗。因此,傳統技術是不言而喻的傳承之物,是一套符碼傳統.只有經過傳統磨練的眼睛,耳朵和手感才能辨識與詮釋它們。
因此,莫斯就認為「身體技藝」才是人第一個也是最自然的工具.並且.在工具技術之前就有了身體技藝。我們總認為技術是中性的、普遍的、規格化的,就像電腦一樣,但是,他就觀察過,一次大戰中英國軍人不會使用法國的鍬,因此當替換一個法國師或英國師時就要換8000把鍬,顯然地,技術是必須慢慢學習的,不是放諸四海皆能適用的。
楊弘任在《社區如何動起來?》有一部分談的就是臺灣農民是如何無中生有出「黑珍珠」這項高經濟作物背後的技術性。對他來說.農民絕不是在實驗室的環境裡,而經常是在季節變換卻年復一年有節奏進行的田間實作經驗與鄉民生活文化裡面:
農民的果園裡,不時傳來以「偶然」、「意外」的姿態出現的創新栽培技術,因為不確定的果園裡,沒有人規定哪些範疇跟另外一些範疇不能湊在一起,就像沒有人規定鴨池水不能流過阿丁的那一畝田園.沒有人規定老天爺不應該在立秋時淹了某一塊園子而讓蓮霧提早開花,也沒有人規定海水流著流著不能流到地層下陷區域的鹹水埔來。就這個意義而言,農民並不比農業博士更為先知.差別只在兩者所處的環境與面對環境所採取的態度;近似於宿命一般,農業博士緊緊追著農民彎下腰撿起來的新技術。
或許有人認為高單價的黑珍珠算是農業社會中的高技術產業.但別忘了還有另一種文化上或社會關係上的儀式技術,它的目的或許不在於創造新的農作物,而是穩定人際關係。例如去(100)年12月14日的聯合報副刊就出現過一段回憶兒時在農業社會觀看「收驚」的過程:
「一鼠驚、二牛驚、三虎驚…拜請觀世音菩薩收驚、媽祖婆收驚…無驚無膽嚇…收起起收離離.兇神惡煞出去,走…」她口中念念有詞.手裡拿著包裹著衣服的米杯夾著三柱香,不斷的隨著咒語上下晃動,一邊嚼著檳榔,一邊持咒…手中的杯米如頭形般不斷對著堂哥叩首,突然間戛然而止.她小心翼翼的把衣服慢慢掀起,生怕動亂了米紋,之後對著那杯米觀察良久,根據米紋她說堂哥是沖犯煞了,要他天黑了就別出門。
總的來說,農業社會中的傳統技術其實是社會網絡專家提到的「弱連結」(weak tie)。這些技術之所以稱為弱連結,並非因為它在本質上就是「弱」的,而是代表社會關係中的微妙連結,一種看不到但你無法否認它存在的特性。而也正因為它的弱.反而更能串起更多社會網絡的群聚性與關係性,因此它的功能是「強」的。
「技術」是有趣的,但它絕非僅是高科技產業的禁臠.如果我們還盲從技術的經濟性與凝視性,只會陷入牛津大學物理學家Nicholas Kurti所言的文明矛盾性;「人類文明可悲之處,在於我們有能力著手測量金星的大氣溫度,而且還頁的這麼做了,卻不知道甜點舒芙蕾內部發生什麼反應」。
作者:馬克
不是在買菜的路上,就是在前往圖書店的途中。
經常來往的地點,造就他的最大夢想不是開一家館子,就是當書報攤主人。廚藝尚待努力,摸摸鼻子先從紙上書報攤做起。
農民祭祀鬼神的傳統儀式甚至在氣象衛星與現代管理科學的眼裡是迷信的無稽之談。在「技術」的大標題下,農業社會似乎只會保存,不會邁步向前。甚至.面對現代科技的席捲,農業社會的反抗只會被視為無知、盲從與反動,農業社會的成員更會被污名化為一群非理性、欠規訓、故步自封、冥頑不靈的烏合之眾。
但是.我從不這樣認為。
忽略農業社會在社會鉅受潮流中頑存的看家本領一傳統技術一不僅無法讓我們真切地認識社會與自己,更重要的是,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是不能沒有農業社會所流傳下的傳統技術。就像是日劇《仁醫》中的主角南方仁一樣,當他穿越時空到幕府時代,那個西方醫學還沒起步的封建過渡社會,不僅缺乏現代醫藥,更缺乏得以讓他判斷疾病的先進儀器。頓時間,他自慚地反問自己到底還是不是一位醫生。因為他所承襲訓練的現代醫學知識,不過是現代科技所支撐起來的,如果失去了聽診器、X光、靜脈注射與紗布這些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醫療器材,那麼他的現代醫學技術就完全失效了,「現代」其實在「傳統」的面前是弱不禁風的。
但謹記,重申農業社會的技術性,並非要宣傳農業作物的經濟性,更非要塑造一種農業社會的可凝視性。面臨急速都市化與農業部門的此消彼長,我們思索農業社會的方式不是市場經濟化就是文化產業化,反而製造出一種畸型的農業社會認識,除了常見的家長主義式的資源補助方式,又出現一種充滿鄉愁的中產階級式的農業社會。
那麼,什麼是傳統技術?
已故的美國社會學家愛德華.希爾斯(Edward Shils)就提到,許多現代的新發明都是基於默會知識,後者主要是通過口語傳授或示範而世世代代的傳承下來,工匠關於工具和機器的實際知識構成了作為重大新發明出發點的傳統,傳統技術是一種想像力與感受力所積累的實作經驗。因此,傳統技術是不言而喻的傳承之物,是一套符碼傳統.只有經過傳統磨練的眼睛,耳朵和手感才能辨識與詮釋它們。
因此,莫斯就認為「身體技藝」才是人第一個也是最自然的工具.並且.在工具技術之前就有了身體技藝。我們總認為技術是中性的、普遍的、規格化的,就像電腦一樣,但是,他就觀察過,一次大戰中英國軍人不會使用法國的鍬,因此當替換一個法國師或英國師時就要換8000把鍬,顯然地,技術是必須慢慢學習的,不是放諸四海皆能適用的。
楊弘任在《社區如何動起來?》有一部分談的就是臺灣農民是如何無中生有出「黑珍珠」這項高經濟作物背後的技術性。對他來說.農民絕不是在實驗室的環境裡,而經常是在季節變換卻年復一年有節奏進行的田間實作經驗與鄉民生活文化裡面:
農民的果園裡,不時傳來以「偶然」、「意外」的姿態出現的創新栽培技術,因為不確定的果園裡,沒有人規定哪些範疇跟另外一些範疇不能湊在一起,就像沒有人規定鴨池水不能流過阿丁的那一畝田園.沒有人規定老天爺不應該在立秋時淹了某一塊園子而讓蓮霧提早開花,也沒有人規定海水流著流著不能流到地層下陷區域的鹹水埔來。就這個意義而言,農民並不比農業博士更為先知.差別只在兩者所處的環境與面對環境所採取的態度;近似於宿命一般,農業博士緊緊追著農民彎下腰撿起來的新技術。
或許有人認為高單價的黑珍珠算是農業社會中的高技術產業.但別忘了還有另一種文化上或社會關係上的儀式技術,它的目的或許不在於創造新的農作物,而是穩定人際關係。例如去(100)年12月14日的聯合報副刊就出現過一段回憶兒時在農業社會觀看「收驚」的過程:
「一鼠驚、二牛驚、三虎驚…拜請觀世音菩薩收驚、媽祖婆收驚…無驚無膽嚇…收起起收離離.兇神惡煞出去,走…」她口中念念有詞.手裡拿著包裹著衣服的米杯夾著三柱香,不斷的隨著咒語上下晃動,一邊嚼著檳榔,一邊持咒…手中的杯米如頭形般不斷對著堂哥叩首,突然間戛然而止.她小心翼翼的把衣服慢慢掀起,生怕動亂了米紋,之後對著那杯米觀察良久,根據米紋她說堂哥是沖犯煞了,要他天黑了就別出門。
總的來說,農業社會中的傳統技術其實是社會網絡專家提到的「弱連結」(weak tie)。這些技術之所以稱為弱連結,並非因為它在本質上就是「弱」的,而是代表社會關係中的微妙連結,一種看不到但你無法否認它存在的特性。而也正因為它的弱.反而更能串起更多社會網絡的群聚性與關係性,因此它的功能是「強」的。
「技術」是有趣的,但它絕非僅是高科技產業的禁臠.如果我們還盲從技術的經濟性與凝視性,只會陷入牛津大學物理學家Nicholas Kurti所言的文明矛盾性;「人類文明可悲之處,在於我們有能力著手測量金星的大氣溫度,而且還頁的這麼做了,卻不知道甜點舒芙蕾內部發生什麼反應」。
作者:馬克
不是在買菜的路上,就是在前往圖書店的途中。
經常來往的地點,造就他的最大夢想不是開一家館子,就是當書報攤主人。廚藝尚待努力,摸摸鼻子先從紙上書報攤做起。
上一篇
糧政史-五穀豐收的排球勁旅
下一篇
窮人的蘋果— 番石榴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3%
我喜歡:50%
很實用:7%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8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林*慧(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9/10/26
讚!!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6/17
GOOD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25
thank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25
好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25
GOOD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25
good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25
讚
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5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