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生態韌性管理概念,創造澎湖潮間帶保育新契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近年來嘗試為澎湖的潮間帶導入韌性管理的概念,整合棲地改善、放流策略調整、社區環境教育課程規劃以及公民科學方法等,希望建立社區韌性管理的保育思維。109至110年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與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尖山發電廠合作執行「海洋豐育與環境教育紮根工作」計畫,針對澎湖縣湖西鄉不同的社區,配合社區所在的潮間帶或亞潮帶環境條件,選擇適當的底棲性物種如海藻、海草或珊瑚等,以復育方式建構棲地,提供物種多樣棲息環境,亦結合適當的物種放流,強化當地生態社會系統韌性,獲致良好成效,也獲得當地社區極正面評價。
水試所指出,澎湖擁有多樣的潮間帶環境,例如海草床生態系和淺坪珊瑚生態系等,提供當地重要的生態功能服務,是海域生態重要的一環。近年來因棲地破壞、漁業壓力、觀光產業發展與海洋環境變遷的衝擊,已嚴重影響到潮間帶生態功能的運作和社區永續發展的目標。澎湖特有種章魚的族群量下降,馬糞海膽的過漁和潮間帶遊客爆量等問題,都突顯了澎湖未來潮間帶的管理需要更全面思維。
水試所說明,「韌性」指的是生態系統在經歷變動或壓力時,可吸收干擾並調整,以維持其原本的結構、功能、辨識性及其反饋的能力。韌性管理的核心概念在於如何透過管理作為,改善或增加系統承受外部壓力能力,維持動態平衡的狀態。水試所澎湖中心考量生態運作原則,放流具重要生態功能的藻食性物種,如銀塔鐘螺,或碎食、雜食性物種,如象牙鳯螺、水晶鳯凰螺或遠海梭子蟹等。除滿足社區利用的需要,也具有強化生態功能的意義,有助於維持海域生物多樣性。該中心並利用手機顯微鏡的觀測操作,和生物多樣性及食物鏈的概念說明,對社區進行環境教育,結合公民科學的概念和方法,建立社區自主管理的基礎,讓社區民眾開始參與潮間帶環環境監測工作,掌握海域生態環境的狀況,希望帶動社區民眾在海域活動與潮間帶管理決策上採取更適當的作為。
水試所表示,澎湖中心在潭邊村和許家村放流水晶鳯凰螺稚螺,在紅羅村則以藻場配合遠海梭子蟹苗的育成,獲得社區極正面評價,當地民眾期待澎湖中心能持續協助社區海域資源的經營管理,未來澎湖中心將以湖西鄉的推動經驗為基礎,推廣到澎湖其他的區域,逐步建構澎湖社區的韌性管理的能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聯絡窗口 : 謝恆毅主任/呂逸林聘用技師(撰稿人)
電 話 : (06)995-34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