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農業發展史
農村婦女該瞭解的事 (下)
刊登日:102/09/19
261
當然,教導農村婦女獵殺毒蛇和修理水龍頭的方法,絕對是婦女專欄的特例。《豐年》內的農村家庭文章還是以偏向保守與傳統的類型,它會讓讀者知道〈食物不要嚼給嬰兒吃〉,以免傳染疾病;教導讀者布置居家環境的方法,讓家人住起來更舒適愉快;或傳授〈節省燃料的方法〉,好幫家裡節省開支,其目的不外乎要讓每位農村婦女,都成為賢妻良母。
破除迷信 理由太牽強
但《豐年》真的太細心了,教導的事情實在太瑣碎,有時會探討洗碗的方法,有時甚至連〈擤鼻涕的方法〉也能長篇大論一番。事情講得過於細瑣,雖然會讓人呵欠連連,但這好歹是人家一番好意,我們只能心存感念。但如果把事情講錯、說歪了,產生的結果就非同小可。1958年第13期《豐年》的婦女專欄,曾出現一篇討論「痣」的文章。民間的面相學總認為,我們身上與臉上的痣有好壞之分。
許多人深信,「好痣不可點,壞痣不可留」,如果長出不好的痣,就要趕緊「點」掉,達到轉運的效果。但許多江湖術士點痣時,並未使用正確的方法或乾淨的器材,時常讓客人留下一輩子也難以抹去的疤痕。《豐年》因此勸告讀者,勿信毫無科學根據的面相學,以免遺憾終生。但為了讓讀者打消「點痣」的念頭,這篇文章居然寫道:「白晰美麗的臉上,襯上一顆黑痣,不是更增加你的嬌媚嗎?」。若從文章出版年代推論,我們大概可以猜測,這位作者應該是瑪麗蓮夢露的影迷,所以會認定臉上的黑痣能增加女人的嬌媚。但用這樣的理由來說服臺灣讀者,實在是太牽強了。
翻譯文章 讀者霧煞煞
瑪麗蓮夢露是否真的是上述作者的偶像?可能將成為歷史懸案。但農復會本身就是美援單位,裡面有許多英文說得頂呱呱的人才,過去豐年社成員深受美國文化影響,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豐年社的編輯時常會大量參考美國報紙與雜誌,直接將文章翻譯成中文後刊載。但進行翻譯工作時,還是得配合國情一下比較好,如果將原文直接照翻,不做任何修正,整篇文章讀起來就會出現怪怪的感覺。例如,一篇名為〈婦女經前期的煩惱〉就出現這樣一段話:「女子經期前體重會增加的,一般說增加二磅左右,有時加到八磅,而且血液內無醣的濃度降低」。臺灣多以「公制」為重量單位,民間雖慣用「台斤」、「台兩」,但主要是用於計算物品重量,若牽扯到「體重」或其他與身體相關的計量單位,還是以「公斤、公克」為主。
不過,這段文章卻是以「磅」作為重量單位,而全世界只有美國以磅計重,這位作者居然不作任何換算就直接引用,實在不夠貼心。此外,美國人的報導也不一定正確,他們說,女人的體重於生理期時會增加八磅,八磅就相當於3.6 公斤耶!生理期居然會讓女性朋友突然增重3.6 公斤,這也太不可思議了吧?!無論二磅或八磅,家庭婦女專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基本的生理健康知識。1950年代臺灣農村還處於貧困的狀態,農民知識水準不高,給予農民必要的生理衛生知識,有其必要。到1960年代時,臺灣農村的經濟環境已開始改善,戰後的嬰兒潮世代已變成兒童了,此時家庭專欄開始出現關於兒童教養的指導性文章。
兒童教養 時代大不同
現代的育兒文章常教導父母要如何與小孩相處,如何跟他們作朋友,但早期的教養知識還停留在「端正行為品行」的層面,如教導孩子要如何善用零用錢,或防止小孩講髒話。此外,《豐年》也勸誡父母,千萬不能恐嚇小朋友,不要動不動就說,「你再不乖,就叫警察把你抓走」這類恐嚇性語言。不過,豐年編輯的理由也蠻怪異的。文章寫道,如果太常恐嚇小孩,小孩長大可能會變成膽小鬼。其實,大家從小都有被父母恐嚇的經驗。直到今天,還是有許多爸媽會用警察來嚇唬小孩。簡單來說,我們都是被嚇大的。如果豐年編輯的理由能成立的話,理論上現在幾乎全部的臺灣人都是膽小鬼?!
前面這些關於教養的概念,都是小朋友成長時期,父母必須注意的事項。然而,現代人講究的是,不要輸在起跑點。從嬰兒呱呱落地開始,作父母的就要開始注意教育問題了。若從這個角度出發,其實早在半個世紀前,《豐年》就已有「不要輸在起跑點」的觀念了。當時《豐年》半月刊上就登載過好幾次,告誡父母不要隨便替小孩亂取名字的文章。名字會影響小孩未來的發展,名字若沒取好,小孩長大會自卑。因此,千萬再也不要取「雞糞」或「水牛」這類不雅的名字了。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自1960年代起,兒童教養問題開始成為《豐年》婦女專欄的重要題材後,這樣的趨勢就未曾停過。重視兒童教養,其實正反映出「重質不重量」的趨勢。1960年代末期,臺灣開始推廣家庭計畫政策,希望農村家庭不要生太多小孩,免得造成經濟負擔,小孩子們無法獲得充分的照顧。1972年當時的臺灣省主席謝東閔先生,正式提出「兩個孩子恰恰好」的口號,家庭計畫成為1970年代影響臺灣社會人口發展最重要的政策之一,《豐年》半月刊因此充斥著各類鼓吹節育的文章。
年輕到老 豐年全都包
平心而論,政府過去積極推廣家庭計畫,成效頗佳,這也使得臺灣是全球推廣家庭計畫最成功的國家之一。但從1990年代起,臺灣人口出生率開始急速下降。此外,隨著人口不斷外移,農村人口的老化情形愈加嚴重。為配合農村社會變遷,《豐年》的家庭專欄因此出現各類醫療保健文章,討論高血壓與膽固醇這類與中老年人較為相關的議題。如今醫療保健專欄已是《豐年》內固定的專欄,相對的,《豐年》不再出現教導農村婦女抓蛇,或鼓勵大家結紮的文章,在《豐年》的家庭專欄中,我們看到戰後臺灣農村社會的變化。
文 劉志偉 圖 編輯部
破除迷信 理由太牽強
但《豐年》真的太細心了,教導的事情實在太瑣碎,有時會探討洗碗的方法,有時甚至連〈擤鼻涕的方法〉也能長篇大論一番。事情講得過於細瑣,雖然會讓人呵欠連連,但這好歹是人家一番好意,我們只能心存感念。但如果把事情講錯、說歪了,產生的結果就非同小可。1958年第13期《豐年》的婦女專欄,曾出現一篇討論「痣」的文章。民間的面相學總認為,我們身上與臉上的痣有好壞之分。
許多人深信,「好痣不可點,壞痣不可留」,如果長出不好的痣,就要趕緊「點」掉,達到轉運的效果。但許多江湖術士點痣時,並未使用正確的方法或乾淨的器材,時常讓客人留下一輩子也難以抹去的疤痕。《豐年》因此勸告讀者,勿信毫無科學根據的面相學,以免遺憾終生。但為了讓讀者打消「點痣」的念頭,這篇文章居然寫道:「白晰美麗的臉上,襯上一顆黑痣,不是更增加你的嬌媚嗎?」。若從文章出版年代推論,我們大概可以猜測,這位作者應該是瑪麗蓮夢露的影迷,所以會認定臉上的黑痣能增加女人的嬌媚。但用這樣的理由來說服臺灣讀者,實在是太牽強了。
翻譯文章 讀者霧煞煞
瑪麗蓮夢露是否真的是上述作者的偶像?可能將成為歷史懸案。但農復會本身就是美援單位,裡面有許多英文說得頂呱呱的人才,過去豐年社成員深受美國文化影響,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豐年社的編輯時常會大量參考美國報紙與雜誌,直接將文章翻譯成中文後刊載。但進行翻譯工作時,還是得配合國情一下比較好,如果將原文直接照翻,不做任何修正,整篇文章讀起來就會出現怪怪的感覺。例如,一篇名為〈婦女經前期的煩惱〉就出現這樣一段話:「女子經期前體重會增加的,一般說增加二磅左右,有時加到八磅,而且血液內無醣的濃度降低」。臺灣多以「公制」為重量單位,民間雖慣用「台斤」、「台兩」,但主要是用於計算物品重量,若牽扯到「體重」或其他與身體相關的計量單位,還是以「公斤、公克」為主。
不過,這段文章卻是以「磅」作為重量單位,而全世界只有美國以磅計重,這位作者居然不作任何換算就直接引用,實在不夠貼心。此外,美國人的報導也不一定正確,他們說,女人的體重於生理期時會增加八磅,八磅就相當於3.6 公斤耶!生理期居然會讓女性朋友突然增重3.6 公斤,這也太不可思議了吧?!無論二磅或八磅,家庭婦女專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基本的生理健康知識。1950年代臺灣農村還處於貧困的狀態,農民知識水準不高,給予農民必要的生理衛生知識,有其必要。到1960年代時,臺灣農村的經濟環境已開始改善,戰後的嬰兒潮世代已變成兒童了,此時家庭專欄開始出現關於兒童教養的指導性文章。
兒童教養 時代大不同
現代的育兒文章常教導父母要如何與小孩相處,如何跟他們作朋友,但早期的教養知識還停留在「端正行為品行」的層面,如教導孩子要如何善用零用錢,或防止小孩講髒話。此外,《豐年》也勸誡父母,千萬不能恐嚇小朋友,不要動不動就說,「你再不乖,就叫警察把你抓走」這類恐嚇性語言。不過,豐年編輯的理由也蠻怪異的。文章寫道,如果太常恐嚇小孩,小孩長大可能會變成膽小鬼。其實,大家從小都有被父母恐嚇的經驗。直到今天,還是有許多爸媽會用警察來嚇唬小孩。簡單來說,我們都是被嚇大的。如果豐年編輯的理由能成立的話,理論上現在幾乎全部的臺灣人都是膽小鬼?!
前面這些關於教養的概念,都是小朋友成長時期,父母必須注意的事項。然而,現代人講究的是,不要輸在起跑點。從嬰兒呱呱落地開始,作父母的就要開始注意教育問題了。若從這個角度出發,其實早在半個世紀前,《豐年》就已有「不要輸在起跑點」的觀念了。當時《豐年》半月刊上就登載過好幾次,告誡父母不要隨便替小孩亂取名字的文章。名字會影響小孩未來的發展,名字若沒取好,小孩長大會自卑。因此,千萬再也不要取「雞糞」或「水牛」這類不雅的名字了。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自1960年代起,兒童教養問題開始成為《豐年》婦女專欄的重要題材後,這樣的趨勢就未曾停過。重視兒童教養,其實正反映出「重質不重量」的趨勢。1960年代末期,臺灣開始推廣家庭計畫政策,希望農村家庭不要生太多小孩,免得造成經濟負擔,小孩子們無法獲得充分的照顧。1972年當時的臺灣省主席謝東閔先生,正式提出「兩個孩子恰恰好」的口號,家庭計畫成為1970年代影響臺灣社會人口發展最重要的政策之一,《豐年》半月刊因此充斥著各類鼓吹節育的文章。
年輕到老 豐年全都包
平心而論,政府過去積極推廣家庭計畫,成效頗佳,這也使得臺灣是全球推廣家庭計畫最成功的國家之一。但從1990年代起,臺灣人口出生率開始急速下降。此外,隨著人口不斷外移,農村人口的老化情形愈加嚴重。為配合農村社會變遷,《豐年》的家庭專欄因此出現各類醫療保健文章,討論高血壓與膽固醇這類與中老年人較為相關的議題。如今醫療保健專欄已是《豐年》內固定的專欄,相對的,《豐年》不再出現教導農村婦女抓蛇,或鼓勵大家結紮的文章,在《豐年》的家庭專欄中,我們看到戰後臺灣農村社會的變化。
文 劉志偉 圖 編輯部
上一篇
糧政史-糧食自給的危機與轉機
下一篇
糧政史-五穀豐收的排球勁旅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3%
我喜歡:25%
很實用:13%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林*慧(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9/10/26
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