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最初的29年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113歲生日快樂!
編號:1120803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推廣研發輔導成果及花蓮宜蘭地區特色農產業,於8月5日舉辦「深耕百年 創新永續」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揭牌暨場慶開放日活動,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正式掛牌,並對外宣告該場成立於1910年。場區開放日活動內容豐富,食農教育寓教於樂,吸引了許多民眾參與,好吃又好玩。
農業部陳駿季次長今日參加此一盛會,見證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揭牌及找回遺失的29年,致詞時特別轉達蔡英文總統對農業部的三個期許:做農民的靠山,即時解決農業問題、運用科技創新與創意,促進農業永續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陳次長表示這三個期許都需要各區農業改良場與試驗單位的技術研發,來支持產業發展,同時也需要農會繼續協助推動農業部的各項政策,並利用此機會向與會的宜蘭及花蓮地區各級農會代表致意,感謝農會長久以來的支持。在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掛牌的新開始,陳次長期許花蓮場同仁發揮專業解決農民的問題,一起為臺灣農業的未來貢獻更多心力。農委會林聰賢前主委也前來共襄盛舉,勉勵花蓮農改場在現有的智慧省工、有機農業及淨零碳排放等各項研發績效上繼續努力,做農民朋友最堅強的後盾。
花蓮農改場杜麗華場長感動分享,去年出版吉野1號米專刊,發現1928年的吉野1號米獻穀田就座落在場區內,驚喜之餘,更發現這個獻穀田和該場的歷史淵源大有關係,於是同仁鍥而不捨向下挖掘史料,在臺灣農業史專家范雅鈞老師協助下,找到花蓮場最早可以追溯至1910年成立的荳蘭移民指導所。宣大平秘書解說場史考證的結果,分別從獻穀田的位置、核心業務內涵、及對照其他農業改良場的歷史等面向進行分析,將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從1939年成立花蓮港廳農事試驗場之時,再往前溯源,經歷花蓮港廳農會農場,最早到荳蘭/吉野村移民指導所農場,找回了最初的29年!
回顧過去,更掌握當下,花蓮農改場研究人員端出最新的研發成果跟大家分享。在山苦瓜投入數十年的研發,從早期抗三高,到現在更開發出其他特殊的機能性;文旦是花宜地區最重要的果樹,採收及銷售受到節氣影響很大,該場提出三支箭來全面解決產業問題;花蓮縣的蕎麥栽培面積全國第一,但缺工問題跟著出現,原民部落的傳統作物-樹豆,亦有採收缺工的困境,因此花蓮場分別導入無人機、省工栽培機械的應用;雷射驅鳥裝置的研發,成功把鳥害降低達40-60%;農業淨零碳排放是農業部的重點工作,花蓮場去年初開始建立溫室氣體量測方法,並接續探討作物減少碳排和增加碳匯的效益,和推動循環農業技術研發與建立示範場域。
為促進文旦加工量產果肉產品之應用,花蓮農改場舉辦2023第一屆文旦手搖飲競賽,頒獎典禮亦於當天舉行,優勝獎作品包括:臺東專科學校食品科技科的「春來賞茶-高山柚檸茶」、東吳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餐飲管理科的「安培柚手定則」、玉里高級中學觀光事業科的「愛柚唯亞」等3項,產業獎作品:東吳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餐飲管理科的「柚有你的局」,佳作獎作品包括:佛光大學健康與創意蔬食產業學系的「吉祥」、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食品科學系的「文香花舞茶」等2項,分別由陳駿季次長、農業部農業科技司李紅曦司長及杜麗華場長頒發獎座及獎金。
「INA料理研究室」是花蓮農改場為執行找回原力綱要計畫所設的教學場域,兼具保種、原住民飲食文化推廣及與食農教育等多項功能,由陳駿季次長等長官來賓共同揭牌啟用。種子牆,展示了多樣的原民特色作物的種子,研究室裡具備多種烹飪設備及流理台等,用於原民飲食文化推廣與創新研發。此外,花蓮農改場記錄重要原民作物的科技研究及產業特色,從111年起陸續出版五本原住民作物系列書籍:山胡椒、Siraw、火蔥、雨來菇及樹豆等,當天由作者黃懷瑩小姐導讀,並特別邀請位於部落的月眉國小廖仁藝校長及銅門國小許順欽校長前來共同揭牌及受贈此系列叢書,作為推動食農教育的參考書籍。
本次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引導民眾認識農業研發成果,透過農業科學體驗-食農講堂活動,安排花蓮農改場的作物專家,包括:啤酒花、剝皮辣椒、紫蘇、火蔥、馬告、苦瓜及文旦加工等,以活潑親民的方式授課,將目前進行的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為作物的科普知識,設計導入好吃或好玩的體驗活動中,推動食農教育,吸引民眾排隊報名參加,大朋友與小朋友大呼過癮、不虛此行!
花young農夫市集,邀集了20個花蓮及宜蘭青年農民、農友及農民團體來設攤,於現場展售自家產品:有機米、有機蔬菜、瓜果、茶包、豆奶、沾醬、果醬、果乾、蓮花茶、金棗蜜餞等加工產品,並販售各種熟食:酒釀香腸、米蛋糕、米麵包、小米甜甜圈、馬告香腸、油飯等等,讓民眾悠閒地在場區裡享用在地美食,就近一次採買花蓮及宜蘭的農特產品。
撰稿人 |
電話:03-8541881 |
---|---|
農業推廣科副研究員曾竫萌 |
|
新聞聯絡人 |
電話:03-8541881 e-mail:jmt@hdares.gov.tw |
農業推廣科副研究員曾竫萌 |